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8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9/982


然后,吴忠宣布了这次朝会的议题——全球开疆、一统天下!
一时间,诸臣面面相觑,皆惊骇。
在此之前,大明的文官和武将们虽然也喊过一统天下的口号,但大多数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激奋人心、冠冕堂皇的口号,来彰显天武朝的皇图霸业。
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认真的想过,分析这种可能性。
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天武朝拿下西域和南洋已经很牛逼了,放在史书上讲就是一统天下了!
外面的世界太大了、太贫穷了、太复杂了,实在没必要浪费资源去打,古往今来也没人去做过。
今天,皇帝陛下把一统天下作为朝会正式的议题,要求群臣认真的讨论,这还是第一次。
既然拿出来讨论,大家也不会干坐着翻白眼,帝国的精英们,一个个开始认真地谋划起来。
天武元年,朱慈烺北伐成功后,皇明一统,大明迅速走向海外扩张道路。
二十余年,大明坐上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顺风车,并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海外贸易繁荣。
大明的战舰横跨大明海,从南洋到小西洋再到大西洋,大明征服者干死了尼德兰人,收复台湾;屠灭了西班牙人,拿下吕宋;推翻了德川幕府,解放日本;并对南洋大片领土宣称拥有主权,更以武力踏平了中南半岛,取得了大片土地......
徐皇后主导的文化入侵,使得大明在世界的影响力迅速提高。
天武皇帝朱慈烺更是以强大的武力,确立了大明在世界无可争议的霸权地位!缔造了被后世称为“天武黄金”的大时代。
如今的大明帝国,是世界上继西班牙帝国后的第二个全球帝国,帝国国土面积达四千万平方公里(算上澳洲和部分亚洲外的海外国土)。
整个地球的陆地面积,有三分之一是大明的!海域面积更是辽阔无垠,只要看到的大海,基本都是大明的!
因此,大明被西洋人冠以“日不落帝国”的称号,比之前一个世界老大西班牙更加强悍威风!
然而正是这种黄金时代造就的安稳氛围,使得大明本土的人口数量激增。
人类的性本能,决定人口会以几何级数增长,若不加以控制,每二十五年可增加一倍。
天武朝二十多年的安稳大环境下,大明总人口激增至四亿多,其中汉地九州就占了两亿!
此时的世界人口总数,也不过六亿余人!(1650年时,世界人口约5.45亿)
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而根据土地有限导致的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人口增长下的食物会以算术级数增长。
随着时间推移,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人口必然会超过食物的供给量。
食物不足,则会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
人口恶心膨胀还会造成就业难,拉低国民平均收入,失业率高容易导致贫困,从而引发政局不稳,给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近年来,人口问题一直是朱慈烺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大明对外发动了数场战争,占领了广袤的土地,也进行了无休止的移民。
但那些海外土地,又是冷又是热的,与汉地九州的环境相比,着实差了不少。
浓烈的乡土观念也使得大多已经过上好日子的国民,不愿前往海外。
好几次的御前会议,主题都是人口增长问题,讨论大明在未来该如何应对,当时有武将就扯出了统一天下的话题,言说:“人口多了,除了殖民就是战争,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我大明应先下手为强!”
不过那一次御前会议既定了人口议题,该名武将的言论也过于偏激,想要通过战争来消耗人口......最终不了了之了。
但也就是那一次的御前会议,让朱慈烺第一次认真面对这个世纪难题。
于是,才有了今天朝会的主旨议题,“统一天下”终于不可回避的、硬碰硬的出现在了所有大臣将领面前。
……
第1237章
表态
奉天殿内沉寂了片刻,紧接着众臣开始了表态环节。
当时就有好几个大臣跳出来反对,也有相当数量的大臣支持对外征伐。
四十多名朝中重臣及勋贵大员,只有不到半数发言比较积极,主要集中在几个重量级的衙门,赞成和反对的比例一半一半的样子。
至于曹变蛟等几个军机大臣,他们习惯性的不插嘴,全程坐在那观望。
因为军机大臣的传统就是不参与政治,这是天武朝养成的好传统。
朱慈烺叫他们来,也不是让他们和那些文官一样,踊跃辩论的,而是当文官们从军事角度分析的时候,请他们发表专业意见的。
毕竟对外征伐、灭国掠地之事,打的是国力和后勤,主要靠内阁下面的各部门协调运作。
武将们根本不用讨论,他们都是赞同明军横扫世界的,最好能比当年的成吉思汗西征更加辉煌!
蒙古帝国西征打到了欧罗巴,打的很漂亮,被西方称为“黄祸”,但他们没有往南征服南洋,和往东征服日本。
大明做到了,现在大明只在往西深入上略差一筹,如果能卷起更大规模的“红祸”,那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时代,会被世人铭记!会成为后世子孙奋斗的目标!
朱慈烺和几位军机大臣一样,坐在御座上,低头品着茶,并不说话,静静的听着群臣的辩论。
朝会是让群臣充分辩论,并不是走过场,这么大的国策问题,影响到大明帝国今后的生死命运,必须慎之又慎,从全局的政治角度考虑问题。
朱慈烺再厉害毕竟只是一个人,眼界头脑都有限,总会有考虑不周、计算不到的地方。
他很清楚,决定大明帝国命运的事情,一定要经过群臣的充分讨论,不然就太草率了!
朱慈烺作为皇帝,也必须站在中立的位置上,引导着左右双方都畅所欲言,从争论中发现朝廷将会面临的困难。
一旦他自己跳出来,明确支持某一方的话,那会议就没法讨论下去了,什么困难也看不出来,更没法进行兵棋推演了。
朱慈烺一边听着,一边看向各人面色,默默统计着。
武勋将领们应该是全部赞同对外全面征伐的,那么剩下的就是内阁大臣们了。
首辅杨士聪虽然表面上温文尔雅,但他骨子里和武将一样,也是个鹰派,所以他应该也是赞同全面战争的。
而其他大臣们现在看来是一半赞同一半反对,赞成征伐的代表人物是鸿胪寺卿方以智、户部尚书李岩。
方以智熟知世界,知道扩张带来的好处。
而李岩身为户部尚书,负责全国户籍,深知汉地九州人口稠密,将会对未来造成重大的隐患,应该找些事给这些人做做。
全世界宜居的好地方多的去了,只要军队拿下这些地方,朝廷再实行丰厚的移民政策,总有人会抢着去的。
若是再不走的话,李岩就要考虑搞一搞皇帝之前提出的房地产了......
反对大明对外征伐的代表人物,有财政大臣黄宗羲、海事大臣沈廷扬。
以往大明进行海外战争,收获了广袤的土地,但每次打完仗,朝廷为了安抚当地人民,就要进行战后重建工作,防止他们穷死造反。
如此一来,朝廷每年就要贴出大量的真金白银,长期此往,帝国财政亏损十分严重。
原本年年有余、富得流油的大明财政,现如今年年赤字。
作为财政大臣,黄宗羲不得不反对。
海事大臣沈廷扬大概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而且他负责监管大明海域,可大明海域实在太大了,海事部根本就忙不过来!
还有一拨人,介于赞成与反对之间,也就是中立,他们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给出的理由也让人信服。
他们觉得,就目前来说条件还不成熟,大明还没有把握单挑全世界,一旦失败,我们大明帝国将会如何如何......
在我们没有必胜把我的时候,应该先缓一缓,等历史时机成熟了再大举对外作战,岂不是更稳妥?
对于这番言论,朱慈烺当他纯粹是在放屁!
什么叫没把握?什么又叫时机成熟?标准在哪?
最后,思量再三的礼部尚书陈贞慧站了出来,直接表态:“陛下,臣反对全球开疆,我皇明的疆域已经足够大了,不应冒险挑起全球大战,把整个大明拖入一场大规模的、长期的、胜负难料的战争!”
“这不符合大明百姓的利益,百姓们不希望战争,尤其是在一个富足的环境中生活的百姓,更不希望战争!”
礼部尚书陈贞慧提出这种观点后,奉天殿内一片寂静,好半天没人说话。
明显的,陈贞慧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就差当场唱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了,让人很难反驳。
朱慈烺有些坐不住了,他动了动身子,左右看看。
下面的好些个大臣也在偷偷看着他,好像再说:陛下您要怎么办?是要不顾民意、乾纲独断发动战争吗?
朱慈烺瞥了一眼老僧入定的杨士聪,淡淡问道:“杨卿,你执掌教化部,你来说说,我大明的百姓是好战,还是喜享福?”
忽听天子问话,杨士聪头大无比,眼神闪烁着,躲躲闪闪,嗯了好半天才回道:“回禀陛下,我大明百姓自幼接受义务教育,在学堂里学的是勤奋、勇猛、爱国,只要陛下颁旨号召全民开疆,天下臣民自然会响应。”
朱慈烺眉宇微蹙,对杨士聪的回答很不满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9/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