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8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4/982


根据介绍,昨夜朱和墘试验电报的地点是从九五飞龙殿到皇子居住的东五所,电线沿着西五所外的宫墙,是一条垂直的路径,距离大概三百米。
实验很简单,几次下来都成功接受到了电信号,只是电报的传送速率十分有限,传不了长篇大论,必须精简字数。
而且,由于不熟练,朱和墘发一次十个字的电报,搞了将近一刻钟,还有电码设置和翻译,更是麻烦耗时。
这些都是小问题,战争期间,那些熟练的电报员使用摩斯码大约能每秒钟传送一个字母。
晋王朱和墘能一下子能想到参照《天武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几千个常用汉字编成了一部汉字电码本,可以说是天才了。
不过,朱慈烺作为过来人,知道电码仍需要完善,日后用在军事上,还需要使用密码。
他虽然对电报一知半解,但一些历史事件他还是记忆深刻的。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方面以电报截听了李鸿章回传给北京的电报,得知了清廷赔款求和的情资。
“好小子,干的不错!”
朱慈烺再度重重拍了下晋王的肩膀,露出了老父亲的笑容。
此时朱皇帝满心自豪,仿佛是自己发明了这个伟大的创造!
事实证明,他以诸皇子兴趣为主的皇室教育模式,是成功的!
老二汉王朱和墿尚武,喜欢打仗了,朱慈烺将其外放征伐中亚了。
老三齐王朱和岱尚文,喜欢修书和收藏,朱慈烺让他满世界的搜集经史子集,命其着手成立一个包罗万象、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老四晋王朱和墘崇尚科学,年纪轻轻的就跟电干上了,搞出了电报这种先进的玩意。
老五秦王朱和坤,和他二哥一样尚武,于军中历练,还没什么成就。
老六西王和老七东王是混血儿,常年缺乏父爱,教育上稍显落后,兴趣驳杂,不过二人也很努力的追赶父兄,没有想过一辈子当咸鱼。
诸皇子,都是从小因兴趣而激发了学习动力。
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时,那是非常可怕的。
天武三十年五月,朱慈烺谕令礼部成立大明电报总局,并在各省各大城市设置电报局,各衙门逐渐改用电报收发发文。
同时,朝廷批准民间使用官办电报,只要到官办电报局付款,便能拍发电报到远方的另一个城市,收费按距离及电报字数计算。
当另一端的电报局收到电报以后,会有专人把印好的电报派送到目的地。
当然,朝廷衙门拥有着电报专线,与民用分开。
按照朱慈烺的计划,三年内,汉地诸省各城完成电报网的铺设,五年内,漠北、西域、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完成大中城市的铺设。
陆地电报线铺设很简单,难的是海底电缆,将台湾、东瀛、南洋等海外之地与本土大陆连接起来。
为了保证效益,朱慈烺特旨允许民间商办电报局,官督商办,招股集资。
有利益,商人们才有动力,别说是到台湾和日本的海底电缆,说不定他们能横跨南海,甚至搞一条横跨太平洋的越洋电缆,连接远东地区!
第1259章
非凡的一年
天武三十年,农历甲寅虎年,这是非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之中,世界上发生了诸多变化。
先是大明国内,六月份,江南造船厂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天武号”,它成为世界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
朱慈烺亲自参加了下水仪式,对工部尚书杨万里、徐寿、华蘅芳等设计者进行了特别嘉奖,亲自为他们颁发象征着伟大荣誉的“皇明帝国勋章”。
毫无疑问,他们的发明将改变世界!
十七世纪,大航海发展的巅峰时期,世界各大洋上繁忙的贸易往来,急需解决落后的船舶动力问题,以桨、橹、帆这些工具为推进动力的方式,已到了需彻底变革的时期!
自天武三年皇家科学院王徵老院士发明了蒸汽机,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改进、研究扩展用途,终于让江南造船厂成功研制出一台专门用于船舶推进的特殊用途的蒸汽机,从而完成了船舶动力的伟大革命。
朱慈烺知道,船舶用于蒸汽机作动力,使人类有可能建造越来越大的船,运载更多的货物。
同样的,大明皇家海军,将领先世界,造出最先进的铁甲战舰!
七月,上海州成立了亚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并完善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制度。
股份有限公司,可促进资金横向融通和经济的横向联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具有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效果。
世界上最早搞出这玩意的是商业立国的海上马车夫尼德兰,第一个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如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瑞典东印度公司。
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
大明在金融上起步较慢,不过胜在体量大,劲头足,自天武新政确立大力发展商业后,大明的经济发展迅猛,特别一皇家集团为代表的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带动了诸多商业家族。
相对于代代相传的家族企业,股份制企业更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活跃经济。
八月,齐王朱和岱在南京成立了皇明博物馆。
里面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以及杜甫、王羲之等很多诗人画家的手稿,其中不少是仅存的珍本,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极为罕见。
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原本齐王朱和岱打算将北京紫禁城当成皇明博物馆的地址,在他眼中,紫禁城本身就是一座无价的珍宝文化,反正也用不着了,还不如面向全世界。
毫无意外,齐王的过激思想,被满朝诸公喷成了狗,连太上皇朱由检都拎着棍子气喘吁吁的赶到齐王府,将“高尚”的孙子暴打了一顿。
朱慈烺也是反对的,在皇权时代,紫禁城代表的意义并同寻常,即便是闲置了,也不能作为人人来往进出的景点。
主要是因为,北京紫禁城和南京紫禁城的建筑基本一模一样,开放了不仅有损庙堂的威严,还会对皇宫的安全造成影响。(外人基本不知道紫禁城内的布局,特别是后廷,刺客进去跟进入迷宫一样)
除非有朝一日,大明像未来的英国和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政令并非出自紫禁城了,那时或许可以开放宫殿.......
朱慈烺为了支持三子的文化事业,特地命人从大内宝库取出十大传世名画及部分珍宝,给皇明博物馆撑场面。
这些都是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
这名传世名画,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不应成为私人物品,埋藏于深宫之中,永不见天日。
国内经济、文化、军事三开花,大明在海外,同样是四处开花!
在非洲,大明开凿了十几年的苏伊士运河终于成功通航!
它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至少缩短了两万里航程,被西洋人称为“东方伟大的航道”!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
为此,得知消息后,朱慈烺第一时间下旨军机部成立西洋舰队,军港就设在尼罗河入海口的“天武港”!
天武港,原来叫亚历山大港,是亚历山大大帝奠基命名的,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在这里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加冕为托勒密一世,把自己包装成了埃及的大救星,定都于此。
成为埃及王国的首都后,亚历山大港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
后来埃及改朝换代,绿衣大食将开罗定为新首都,亚历山大港的地位不断下降,几百年后被奥斯曼帝国占据,更成了后娘养的孩子。
天武十五年时,当延平侯朱成功的族人带着一支雇佣军涉足此地时,亚历山大港几乎已沦为一个小渔村。
当时埃及的地盘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别说是让大明在这里建立军港了,就是开凿苏伊士运河,奥斯曼人也是极为抵制的,觉得大明这帮人,会影响他们在当地的统治。
可郑家是什么人?一家子干海盗出身的!
除了朱成功被赐国姓,其他在郑家造反中存活下来的族人,基本都下海搞远洋贸易了,继续经营郑家船队,成了皇家集团旗下的一员。
他们是做生意了,可老本行还是要干的,特别是茫茫大海中,混饭吃的海盗很多,郑家的人在必要情况下,时常客串一下曾经海盗的身份,教教那些业余的海盗正确的劫道姿势。
郑家涉足埃及后,主事的田川七左卫门(朱成功亲弟弟),本着诚信做生意的心态和奥斯曼人谈合作,租地修运河,搞跨洋收费站。
可奥斯曼人不给面子,没有办法,郑家的人只能再次客串家族本职,顺便干起了欧洲殖民者的勾当,打他妈的!
第1260章
剧变
奥斯曼帝国虽幅员辽阔,兵强马壮,但到了十七世纪,被欧洲诸国和萨菲帝国左右夹击,对海外的控制力渐渐力不从心。
经过几番小规模的较量,国姓爷家的族人和雇佣兵在尼罗河畔七战七捷,打的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主动低三下气议和。
在谈判时,商人出身的田川七左卫门抓住奥斯曼帝国希望息事宁人的心理特征,狮子大开口,提出租借埃及一百年的要求。
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是头一次经历这种事,自己的地盘竟然还能出租?
没有经验的奥斯曼官员,开始和郑家讨价还价,希望他们少租借一些时间,多给一些租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