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9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9/982


徐明武看到,在地宫的一些特定位置,已经按放好了陪葬用的物品和珍宝,每一件皆是稀世珍宝。
玄宫内内室的正面,是一座石雕的龙椅宝座,还有崇祯皇帝的画像,宝座旁边摆放着几摞古籍,赫然是包罗万象的《天武大典》。
早闻崇祯上皇喜爱读书,也不知道这陪葬书籍是他自己生前的意思,还是孝子皇帝的旨意。
这不禁让徐明武想到了一件事:传闻后世失传已久的《永乐大典》正本,或许藏在嘉靖皇帝的陵墓中,毕竟嘉靖皇帝喜欢看《永乐大典》,几乎是爱不释手.......
在宝座后面,是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质地坚固,哪怕是历经数百年,也会完好无损。
一顿操作后,太上皇的梓宫缓缓放进了石椁里,然后由专业人士在棺、椁之间灌上特制的防潮、防腐材料,最后缓缓盖上沉重的石椁盖。
徐明武在后世,只有通过电视上的考古节目、还有旅游景点的导游介绍,才能想象出古代帝王下葬时的情景。
但是他没想到,此时此刻,自己能看到如此原汁原味的的帝王下葬,简直大开了眼界!
待安葬妥当,又是烧香,又是叩拜的,最后,关闭地宫的时辰到了,所有人都从地宫内出来,准备放下断龙石封闭整座地宫。
传说中,断龙石重达千斤,一旦落下,墓门既闭,自此阴阳两隔。
一阵隆隆之声,断龙石缓缓落下,整座地宫被完全闭合。
紧接着,一队穿着孝服的工部官员,神圣肃穆地在巨石和甬道边缘最后抹上千岁泥,封闭缝隙。
至此,整个安葬流程也算是完全结束了。
众人返回供奉着崇祯皇帝神像的享殿,做最后的祭拜。
享殿后是一片纵深一百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
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正当此时,东厂督主吴忠不知从哪冒出来,面色严肃的宣读了一道密旨:“陛下口谕,着驸马都尉徐明武,绞死逆贼吴三桂!”
徐明武还在盘算着京城局势,一听这旨意,开始有点懵,仔细一想,立马明白老丈人的意思了。
不管历史上还是这个时空,崇祯都被吴三桂给搞惨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朱由榔,更是被吴三桂绞死在云南。
现在抓到吴三桂了,穿越来的天武皇帝肯定要整死那个二五仔,像四十年前那般,在神烈山当着明太祖朱元璋的面,把吴三桂当血食给祭了!
或许因身体状况没法亲自出手,要他这个同样是穿越者的专业人士来完成?
吴忠宣完旨意后,随即命一队御林军将披头散发的吴三桂提到了享殿。
徐明武也不废话,看着沧桑落魄的吴三桂,搓了搓手,一本正经地道:“吴三桂,你可有话说?”
吴三桂状态不佳,气色极差,眼皮微微抬了一下,打量了眼享殿周围。
身为“大周太祖”,吴老贼从美洲被武装押运到大明京师,一路上漂洋过海数万里,自然有着千言万语。
可当他面对崇祯的神位时,又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三十三年前,他以为崇祯皇帝自缢,为了家族利益背叛大明投降满清,何曾想到未来诸事。
又何曾想到自己的生命会在崇祯的帝陵前被终结?
回忆间,吴三桂只觉得自己的脖子剧烈一疼,却惊见姓徐的小儿,不知道从哪摸出一张硬弓套在自己脖子上.......
“没话说的话,就赶紧上路吧!”
徐明武握着一张硬弓,站在吴三桂身后,边说着,边咬牙将弓弦一圈圈的旋转,力道十足。
吴三桂拼命挣扎,奈何年老体衰,一路旅途重病在身,根本无力反抗,只是不停翻白眼。
太子、汉王、秦王、定王、永王等几位朱家皇族亲王,在就边上冷眼看着,汉王甚至撸起袖子要过来帮忙,被徐明武一口拒绝了。
随着徐明武的弓弦越转越紧,吴三桂的老脸涨得通紫,气息变得越来越弱,最后瞪大了眼睛终于断了气。
徐明武将硬弓扔在一边,向吴忠复了旨。
吴忠微微点头,重新打量了一番他,言道:“驸马爷,陛下口谕,戌时与昭阳公主携子入宫面圣!”
“臣领旨!”
徐明武等人心头一震,皇帝身体状况能见人了?
“吴伴伴?父皇如何了?”太子朱和陛第一个开口,面露一丝紧张。
吴忠对着太子微微行了一礼,道:“殿下放心,陛下无碍。”
听到“无碍”二字,有人宽心,有人闹心,更多的人疑心。
这种事情,往往问题越大,越说没事!
太子面色无常,道:“那本宫与驸马一起入宫探视。”
吴忠却是摇头:“殿下还是等旨意传召吧。”
说着,便转身离开了。
太子面皮微抖,不知在想什么,又像是在下定了某种决心。
杨士聪等人也是一脸凝重,皇帝这么多天没消息,突然传召汉王党的人,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第1320章
兵围京城
二月十五,傍晚。
神策门内一阵急促的跑步声,打破了沉寂的空气。
随即,一个声音在大声吆喝:“戒严了!戒严了!都回家去!快!”
街道旁点着风灯的馄饨摊、烧饼摊旁的小贩们慌忙收拾摊担,匆匆离去。
一名哨总领着两队城防军执枪挎刀跑了过来,在门洞前两侧分队列好。
仪凤门内,同样也是一阵急促的跑步声传来。
一个声音在大声吆喝:“戒严了!各家上门熄灯!”
街道两旁各店铺民居窗口内的灯火纷纷熄灭了,大队五城兵马司的兵丁跑来跑去,在各街加紧巡逻。
戌时初,各处刚亮起的灯市迅速散了,街道上的京师百姓们也都得在戌时前回到家里,有不听话或无家可归的,直接被驱赶到墙根贴着。
一时间挨着路口蹲了好些人,不许吭声问话,很多人一脸郁闷,不知今晚这是怎么了......
汉王府,承运殿。
大殿里用檀香木烧了四大盆明火,殿中两个香鼎里面也用檀香烧着明火,而且窗户都关了,满殿飘香,温暖如春。
隔着大殿是一座精舍,里面冷冷清清,装饰简朴。
皇帝病重,作为皇子,去奢从简,吃斋念佛,为父祈福是孝的表现。
精舍内,汉王朱和墿坐在梨花椅上,身上外套了一件青色袍子,脸上浮现着少有的焦虑。
舍内,还有几名汉王党的心腹,一个个或站或坐,有的人额头冒着密密细汗,眼望着大开的殿门。
“有消息!”
终于,殿外传来当值内侍的一声呼声,众人立刻站起身来,望向殿外。
一名内侍登上石阶,急急走进殿门,朝精舍行大礼。
“探清楚没?是谁下的戒严命令?京师军队可有异动?”汉王急问,已顾不得沉稳了。
内侍喘着气,一口气回道:“回王爷的话,探清楚了,是东宫发出的戒严令旨,五城兵马司和京卫城防军封锁了京师十三座城门,长江舰队也封锁了长江河道,还有.......听说.......听说移防台湾的南府军也动了,往直隶而来!”
有了电报,台湾虽在千里之外,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同样的,太子给驻防台湾的嫡系人马下令,也在须臾之间。
闻言,汉王的脸白了,王大操等汉王党心腹都愣在那里。
太子这是要提前动手了!
汉王毕竟久经沙场,镇定些,尽力用缓和的语气问道:“东宫这次调兵是何名目?宫里可知道?”
这句话最为实在,眼下最要紧的是确定宫里知不知道太子调兵之事,若是知道,那太子或许是奉旨行事。
若是不知,那很有可能就是逆天逼宫!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汉王宁可相信这是前者,也不愿相信太子如此大逆不道,误入歧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9/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