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733

  李严有点沮丧,但他随即振奋精神对自己说:这也无妨。我正可以做些更实际的、真正能够决定局面的大事。
  想到这里,李严不觉顾盼左右,看了看雷远和侍从在他身边的将士们,又想道:“若能为玄德公提供实际的帮助,岂不胜过空口白话?到那时候,我的身份、地位,定能远迈这些武人之上。”
  他定了定神,向雷远解释道:“我来此地,出于刘季玉的授意,如果匆忙重归玄德公的麾下,恐怕会引起刘季玉的不快。所以,还是先回成都的好。请雷将军放心,日后再见之时,我必能对玄德公有所裨益。”
  雷远不禁有些佩服。看起来,此君已经认定了玄德公的意思。能把做二五仔说得如此轻描淡写,真的不简单。
  于是他在李严期待的眼光中摇了摇头。
  堂上数十名部属们以为雷远将要处置李严,各自手按刀柄,上前半步,周身甲叶震动,发出铿锵的鸣响。
  李严的脸色瞬时惨白。
  他竭力想把紧张和畏惧感压了去,想要为自己争取一下。却听雷远道:“正方先生要回成都,当不急在一两日。今日下午,我方后继的大军就能尽数抵达夷陵,我当领一支兵马,将足下送到秭归,以免路途上出什么变故,可好?”
  呼……原来只是这样吗?
  李严心里明白的很,这支兵马陪着自己抵达秭归之后,恐怕就不会走了,恐怕连带着巫县也得易手。但他忽然没有精力去争执这些,只苦笑向雷远行礼道:“悉听将军安排。”
  这时候厅堂外有扈从来报:“启禀宗主,冯习将军等部,已经开始渡江了。”
第二百五十七章
冯习
  冯习所部率先渡江了么?
  “好极了。”雷远站起身来。
  夷陵虽不是大城,但要将其完整控制,只靠四百多骑兵是远远不够的。
  在夷陵周边,多有低矮山丘,山与山连绵不断,山上密布林木,谷地、溪流、池塘纵横交错。由西北方阶梯状隆起的高坡到东南面近水的平地,经过甘宁的精心经营,布设有多个小型的坞壁。
  这些坞壁与夷陵联合在一起,形成控制大江北岸的枢纽,而甘宁就可以根据局势变化及时调整兵力部署,拥有攻守进退的充分余地。
  这些坞壁中或多或少还有些留守的兵力。因为雷远及时攻取官衙,控制住了沈弥的缘故,这些留守兵力都已降伏;但只靠眼下的四百余骑,想要将之稳妥控制,是很难的,谁知道会不会夜长梦多呢。
  这时候,冯习、霍峻、向宠、杜普四将所部及时到来,就非常重要了。
  雷远哈哈一笑,起身相迎,走了几步,对李严道:“正方先生,我们同去迎一迎?”
  李严闻弦歌而知雅意,知道雷远名为迎接后继兵马,实则借机展现荆州军的力量,以坚定他投效玄德公的决心。李严本人又何尝不想借此机会再见识下荆州将校们?当下痛快答应了,两人径往城外去。
  一行骑队快马加鞭,刚走了半程,便看到地势较低的码头处,一艘快船穿过起伏波涛,当先靠岸。
  船上下来数人,任晖迎上去问了两句,便领着其中一人往城池而来。双方在道路中段聚拢。
  隔着数丈远,那人急催马向前,殷勤招呼道:“续之将军,冯某来也!”
  说话之人约莫三十来岁,圆脸长须,身形非常富态,肚子滚圆,看上去不似武人,倒象个坐守家门的富家翁。但他勒着马缰的双手宽厚,十指都有厚厚的老茧,又显示出长期戎马磨炼的样子。此人正是受玄德公委派,前来协助占据夷陵等地的裨将军冯习。
  此前周郎兴兵来犯,玄德公聚将商议对策的时候,冯习就在列中。他的位次居于张南之下,而在一众中郎将之前。
  冯习出身于南郡乡豪,在刘景升招诱张绣屯兵于宛城时,与兄长冯楷领着乡里游侠少年投入张绣麾下。建安二年时,兄弟二人参与过对曹公的偷袭,后来随同张绣退保穰县。建安四年张绣再度投靠曹公,冯氏兄弟跟随张绣在官渡、南皮等地作战,各有战功。
  后来张绣病死,冯氏兄弟所领兵马又被调到南线。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与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等将所部皆受章陵太守赵俨督护,布阵于江夏以西。
  曹公战败以后,经华容向北撤军,负责断后的冯楷、冯习所部被玄德公领兵猛攻,冯楷战死,冯习不得已而降伏。
  冯习自知乃是历仕多主的新降之人,虽然玄德公竭力安抚,心中仍有不安,因此平日里醇酒美人,深居简出,短短一年时间里,就从精壮汉子膨发成了一个胖子。
  但这等宿将自有其独到的经验和手段,不会长久被闲置。据说他此番随同玄德公南下作唐,无论操演兵士、考核军律都表现的很不错。于是在调动兵力支援雷远西进江峡的时候,玄德公特意以他为四将之一,并明确以之担任雷远的副将。
  对这等沙场前辈,雷远素来是尊重的。听得冯习招呼,他先按辔下马,问候道:“休元将军,于路辛苦了。”
  若在一个月前,冯习眼中的雷远,不过是个继承父辈家业的黄口小儿,哪怕地位再高,也不在他这种沙场老手的眼里。但随着程普、吕蒙、甘宁等部被一一击破的消息传到作唐,冯习早就改变了想法。
  玄德公本部精锐三万余,和吴军对峙半月,多少雄兵猛将齐心协力,不过与吴人平分秋色。而雷远领着自家宗族部曲,居然旬日之间连败吴军重将,几乎粉碎了江东在荆州的半壁江山?再考虑到此前有传言说,原驻岑坪的周泰之死,也和雷远脱不了干系……这就简直有些可怕。
  冯习是老行伍了,知道这样的年轻将领,日后必然前途无量,实在应该好好结交。
  这时候他见到雷远,明明雷远仪表一如往日,姿态形容都很随意,落在冯习眼里,却额外生出许多雄烈的气势来。
  冯习连忙跃下马来,按照副手见到主将的规矩,一丝不苟地行了礼,又笑道:“不过是往来奔走,费些鞋袜;远不如续之南征北战,屡破强敌的威风。续之,我来此是做你的副手,但有吩咐,便请说来。”
  雷远连忙扶起冯习,逊谢几句。
  他随即问道:“几位将军此来,领有兵马多少?”
  “我部一千一百人,排在第一批渡江。加上霍峻领兵八百,向宠领兵六百,杜普领兵五百,合计三千人,其中骑卒一百二十余。另外,还有若干粮秣、辎重存放在对岸,稍后再陆续起运。”
  “沿途还顺利么?”
  “眼下孙刘两家各自脱离接触,已经十数日没有再生争战,因此我方水军顺江而抵夷道,不曾遇到麻烦。人、马、物资,俱无减损。”
  雷远颔首道:“如此甚好。说来,我虽已夺取了夷陵城,但城中的各处紧要所在,尚未完全掌握。之后便请休元所部接手城池防备。待我重整兵马以后,与其余几位将军随着这位李严李正方,前去占据秭归、巫县等地。”
  说到这里,他才想起尚未为两人介绍。谁知一开口方知,原来冯习、李严两人竟是认识的。两人年齿近似,少年时曾在族中长者会面的时候,有过一面之缘。
  过去数十年间,天下群雄并立,旋起旋灭,而在较基层的文官武将来说,自始至终仕于一主、不惜殒命殉身的忠臣烈士到底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就像冯习、李严这样随时势而动,飘若陌上之尘。
  他们固然抱有遇明主、建功业、取富贵,最终衣锦还乡的念头;可是,如果主上并不甚明、或者自己未入主君之眼,建不得功业、取不得富贵,又或者不得不背井离乡……那日子还是得继续过。
  其实,包括庐江雷氏宗族的淮南豪右们,最初仕于袁氏,后来依附于孙氏,最终千里迢迢逃亡到荆州,成了刘氏之臣。不也是如此么?
  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等待后继船只靠岸的过程中,三人谈说些所接触到的地理、人情、征战攻伐之事,竟然都觉得十分愉快。更兼彼此心里有事,愈发有意结交,越说越是兴致盎然。
  直到后方较大队的船只陆续渡江,霍峻、向宠、杜普三将也派人过江来联络,雷远与冯习只得请李严稍待,他们先去接应军马登岸。
第二百五十八章
送别
  自从来到荆州,雷远就生活在大江之畔,尤其最近这阵子,对长江上的水运可见识得太多了。敌军三回,自己一回,现在是友军一回,还没算刚到荆州从夏口到乐乡的那一回。这么几趟看下来,虽然他是水军的外行,也渐渐了解了一点门道。
  大江蜿蜒横贯荆州,在荆州范围的长度,约千余里。这千里江段上,因为地理水文条件的差异,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
  在荆门、虎牙两山以西的峡江航道,总体来说江窄水急且多有险滩、礁石。为了便于行驶和纤绳牵引,普遍使用首尖身窄的船只,便于穿行在狭窄航路上。
  荆门以东,直到江陵城东二十里的江津口这一段航道,江面宽广,江水流速平缓,因此在江面上淤积了数十座沙洲,又常有大风。《孔子家语》上说,非方舟避风,不可涉也。所谓方舟,便是船体宽平,船头方宽的航船,这样才能鼓帆而行,抗拒大江的风浪。
  江津口以东,大江与汉水合流,水势浩淼若汪洋,那便是种种大船巨舟往来之所了。荆州水军的几艘楼船,日常就在这个方向活动。
  最初听诸葛亮说起,将调动四将所部沿江而上,奔赴夷陵的时候,雷远曾经担心过能够通行于峡江航道的船只不足,不能够及时运输兵力。现在看来,只见江面上樯帆密布,竟然足有近百艘船只奋力出没于风波之间,而船只的整备状况也都良好。
  雷远全没想到如此景象,不仅吃了一惊:“这么多船?”
  冯习哈哈笑道:“这都亏得向巨达的手段。我军抵达之后,他竟然立刻纠集起上百船只、上千船员水夫,真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
  冯习未必真的不知道,只不过不愿多说而已。
  雷远瞥了冯习一眼,心想:此人心思缜密,不是寻常只知道厮杀的武人。
  此前玄德公把南郡南岸地的夷道、很山等县合并为宜都郡,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向朗督令诸县民事。雷远可以确认,向朗在此地的任务中,必定包括有渗透益州在内。
  荆益之间的商业往来,在这几年的大乱世中几乎停滞。控制商队的世家大族本身,也多在战乱中遭受损失。比如此前与庐江雷氏联姻的习氏,本身以经商而得巨富,掌握着北抵邺城,东至吴会的几条商路,但近年来失去了荆襄本据以后,便不可遏制地衰弱下来。
  但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仍然能够迅速恢复。就像习氏借由乐乡大市的渠道,大举开拓与荆蛮的交易,而向朗在夷道为宗族重开商路,也是理所当然。只要商路渐渐恢复,重新招募与此配套的船只、人员,并非难事。
  如果要把这事仔细拆开来解释,未免就会牵扯到向朗收集船只的目的,进而有揣摩玄德公战略意图的嫌疑,所以冯习只作无知,将话题带开了。
  他指着即将入港的几艘船只道:“那些人,便是甘兴霸安排下的纤夫吧?哈哈,这会儿都便宜了我们。”
  这会儿两人已经策马抵近临江河,可以看到船只逆水而上的情形。
  这一段大江的江畔没有迂曲可供停船之处,反倒是悬崖峭壁甚多,因此举凡抵达夷陵的船只,都得在临江河码头停靠。可是临江河通往大江的一段,水流颇为湍急,岸边也有嶙峋险滩,因此必须由纤夫出力,才能把船只拉扯到较上游的码头。
  甘宁设立在码头旁边的营地,便是纤夫的居所。
  营地被攻占以后,任晖很快就控制住了这些纤夫,勒令他们照常投入工作。
  纤夫们总数大约两百余人,每三十人成为一组。有的携带小旗负责号令,有的携带船桨登上船只,协助船上的桨手,有的在岸上列队拉扯纤绳,还有的纵跃在礁石上巡视,防止纤绳被锐利礁石割断。
  在他们热火朝天的工作下,聚集在江面上的船只迅速进入临江河,一艘艘地停靠,而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卒,分别按照旗帜指示,有条不紊地下船。
  雷远和冯习两人等了没多久,就看到了霍峻和向宠的身影。
  这两位都是和雷远往来颇为频密的好友,此番相见,俱都喜悦。他们一来感慨于好友的地位已非昔时可比;二来也因为自己归属在好友的麾下,日后建功立业可期。
  他们欢笑重逢的场景,落在立马于较远处的李严眼里,别有一番感慨。
  他是个有心人,哪怕不用探看荆州军的军势,只在寻常交谈中,就能分辨出荆州的虚实。适才的谈话中,他只觉得冯习见多识广,妙语如珠,而雷远眼光如炬,言必有中,哪怕不谈领兵作战的能力,这两人都是难得的人才。
  再看这时候,荆州军后继兵马的将领登岸,彼此之间居然如此亲密,也与益州大是不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