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733

  过了小半个时辰,只听后方山道上步声隆隆,他带了数百名士卒回来。这个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将士数量之和。
  “本来还有些带伤不堪作战的,我没要,让梅成捎回去了。”丁立道:“这些人就是当初跟随小将军进驻六安的那批,里头有些是老贺和刘宇的部下,还有几拨人,是苏氏、蔡氏、俞氏几家的部曲。听他们说,他们溃退到擂鼓尖以后,有很多零散的小部队已经被梅乾收编入自家队伍了。”
  他冷笑了几声:“小郎君说的一点没错。要不是我们打着小将军的旗号发令,只怕这厮什么都不会给我们留下。”
  “贺松!”雷远点了点头,唤道。
  “在!”贺松已经远远看到了自己的老部下们,他连忙疾步向前。
  雷远道:“由你和丁曲长一起来整顿分配这些兵力,动作要快!”
  贺松愣了愣,随即躬身道:“遵命!”
第四十八章
整编
  前方山道中,厮杀战斗的声音猛然激烈。
  那是最后的曹兵在决死反击。
  而雷远反而不再注意这些。邓铜豪勇,郭竟剽悍,而王延用兵坚实,这三人各有其独特的才能,解决这些垂死挣扎的曹兵,不过是时间问题。
  他更关注的是梅乾派来的“援兵”。
  此前雷脩带去六安的部队,有雷氏宗族自家部曲一千余人,领兵的本是贺松和刘宇两名曲长,后来刘宇战死了。另外,陈兰、梅乾和各家豪族的部曲合计也有一千余。合计总数在三千出头。他们在连续的作战中遭受了剧烈减员,其中有战死的,也有许多逃散的。最后在雷脩掩护下,由梅乾带领着退至台地据守的人数,大约剩下其中半数。
  高强度的连续作战导致许多有力的军官战死了,失去军官的士卒很快就被打乱了编制。这时候,某个地位较高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拥戴,将他们收编为部下。这几日里,梅乾显然花了不少工夫在这件事上……或许从一开始,他的目的就是这个,他的精力并没有摆在与雷脩配合作战上。
  这种操作,其实算是当时豪族之间彼此争竞倾轧、竭力扩充自身力量的常态。此前雷远带领部众翻山越岭的时候,路途尚未过半,依附民众便被同行的豪族樊氏招揽去三成,他们甚至当着雷远都不忌讳。
  雷远预料到了这种情形,他清楚自己在梅乾这等大豪面前断然是没有分量的。所以他隐瞒了雷脩的死讯,让丁立派出一名精明的部下,以雷脩的名义要求梅乾派人支援。
  他和丁立已经想好了,一旦梅乾所部前来,就立即压制领兵的梅乾下属,必要时不惜杀人;然后,再拆分援兵,以之补充自家的实力。谁也没有想到,梅乾竟然如此敷衍。本人部下建制完整能打硬仗的兵力竟然一丁点都没有出动,派来的大部分都是建制崩散、乱成一团的溃兵。
  “你看,好在梅乾还不知道我兄长战死的消息。如果被他知道了,我们再怎么要求,都不可能从他嘴里掏出半点东西。”雷远淡淡地道。
  丁立冷笑不已:“好在小郎君想得周全,真要给梅乾知道了,岂止掏不出东西?恐怕我们都会有大麻烦了。”
  丁立真是个聪明人,雷远便没有再多说什么。
  这两人都知道,随着雷脩的战死,很多人的立场都需要重新确定,在此之前,须得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他们,用最谨慎的手段来测试他们。现在,梅乾没有通过测试。
  荒诞的是,正因为梅乾毫无责任感的举动,反而给雷远等人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雷远所掌握的这支力量虽然因为连续苦战而遭削弱,但他们的编制是完整的、骨干是坚强有力的,所欠缺的只有基层的士卒数量罢了。他们能够像吸收水分的海绵那样轻而易举地收编这些溃卒们,进而将他们重新凝聚成坚硬如铁的整体,显著充实部队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分配调拨这些战士的过程,将会进一步加强雷远对部队的控制,让他能够真正的拥有一支可用的武力。在这个世道,还有什么比掌握实力更重要的事呢?
  雷远沿着狭窄山道快步走去,与那些鱼贯前行的士卒相向而过。在雷远过去的生涯中,很少近距离地接近普通将士们,更不要说一一端详他们的相貌了。现在,当雷远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他看得清士卒们或年轻或衰老、却同样满面风霜的脸,看得清他们带着疲惫和麻木,却依然显得坚忍不拔的神情。有些士卒好奇地看看雷远,又把视线挪回去,继续前进。
  听着他们的脚步声,雷远甚至觉得,士卒们手持刀枪、默然前进的姿态,具备某些特殊的力量,他们不像是活生生的人,倒更像是某种金属浇筑成的、能够托举起万钧重负的塑像。当然……这显然是雷远的臆想,这些人,只是遭受战争折磨的普通士卒而已,想要将他们组织成顽强善战的军队,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雷远向丁立喝道:“老丁,我们时间紧张。你别胡扯了,抓紧!”
  丁立正在和队列中某个熟悉的将士开着玩笑,这时候便大声答应着,脚步咚咚地跑了过来。而在队伍另一头,贺松已经神色严肃地与自己的旧部站在了一起,开始宣布小将军雷脩战死、雷远接替指挥的消息。
  这批士卒合计六百六十五人。其中百余人,原是贺松的属下。从六安城中撤离时,贺松本人带领骑兵紧随雷脩,让一名副手带领步卒先行撤离。结果这名副手在半道上坠崖,剩下的几名什长勉强维持着队伍,直到这时回到贺松的掌管。
  其他的五百人左右里,有两百人是陈兰部下曲长陈夏所部。此前陈兰答应派遣两百名精锐与雷远等人前往支援,但因为陈兰的部曲分布较远,调集不易,只得待次日取齐后自行出发。为此,邓铜在军议上还嘲讽了陈兰几句。陈兰倒也是个要体面的,次日派遣自家的好手前来,并不耽搁。梅乾在往前线调集人马的时候,令陈夏跟随着一起到达。
  再剩下的那些,有雷绪指派至雷脩所属的另一名曲长刘宇的部下,也有另外几家豪族的部曲。他们当中的中层军官大部分战死了,递补上来的头目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团队维持着一定的战斗力,有的团队根本杂乱无章。梅乾之所以尚未将他们收编,大概就是因为来援和统属都太复杂的关系。
  不过,雷远的手段显然比梅乾更强硬。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也根本没心思去顾忌任何人的想法。除了令贺松重整自己的部属以外,他毫不犹豫地彻底拆散了那些人,将他们分别配属到丁立、邓铜、郭竟和王延的部下。
  这些将士们都是应雷绪的命令划归雷脩的,在六安城中就有在雷脩麾下作战的经历。现在雷脩既然战死,雷远以雷脩之弟的身份接替指挥,可以说理所应当。何况丁立、邓铜、郭竟、王延这几人,都是有经验的军人。他们立即就任命什长、伍长,自己也主动去认识新的部下们,与他们谈话聊天,互相介绍。
  丁立和邓铜本身都是雷绪部下有名声的重要部下,很容易获得士卒们的认可。而郭竟和王延这几日里也初步构建了自身的班底,包括郑晋、王北等扈从中的佼佼者,也担任了军官。更重要的是,这几人的过去数日里曹军酣战的经历,足以慑服他人;再加上一些恩威并施的手段,编成部伍的进度就非常快了。
  没过多久,山道中就响起了渐渐熟悉的士卒们彼此吹牛胡扯的声音,甚至还有人口无遮拦地说起了荤话。对这些底层的战士来说,在谁的手底下作战不都得出生入死?当兵吃粮而已,他们认同的只有身边的同伴和顶头上司,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归属感或者认同感。
  当然,这样的大动作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这种情绪主要来源于一些屯长、什长之类的小头目,他们在军中有一定地位,也习惯了效忠于某一名豪霸。他们窃窃私语着,嘀嘀咕咕地抱怨,但这些不满的情绪,很快就被惊骇所取代了。小将军战死,曹军凶猛追击的消息立刻就打消了他们想要做些小动作的念头。
  只要不是白痴就该明白,当下形势恶劣超乎想象,所谓军法苛严,就是为此时而设。这种时候一切都为战事所需,谁敢生事的话,斩你首级又如何?瞪大眼睛看看,曹兵的首级正在被一个个斫砍下来,堆积在山道后方;里头便是多一个乱兵的脑袋,那也不显眼啊。
  跟着援兵一起过来的,还有两驼子烤饼之类的干粮和饮水,雷远便将之完全分给士卒们,让大家先吃饱。为了增强士卒们的联系,他亲自带着粮食,将之一一发放到各个什伍,前后花了小半个时辰,竟似乎比打仗还累。
  整编这些人以后,丁立、邓铜和贺松的下属兵力都有所恢复,而郭竟、王延二人也都充实了部下,俨然都是实力足备的曲长了。光看人数,较之雷脩从六安城退出时的直领兵力,反倒更强些。其中,丁立、邓铜、贺松各指挥一百五十人上下。贺松的老部下重新归队,雷远看得出,贺松很是高兴。郭竟也带着一百五十人,王延领着五十人作为雷远的亲卫。这二百人当中的重要职务,大半都由雷远原先的那批亲卫出任,可以说是被雷远紧紧抓牢的兵力。
  另外,还有陈夏所领的两百名精锐战士。陈夏本人是陈兰的族亲,也是陈兰麾下出名善战的豪杰之士,丁立、邓铜等人与他彼此认识。
  陈兰是江淮豪霸中地位仅次于雷绪的强人,雷远自然不能慢待他的亲族部下,于是客客气气地与之会谈。好在陈夏虽然生得凶恶,却好说话,他固然对于雷脩的战死十分惊骇,但既然丁立、贺松、邓铜这三名雷氏宗族中有力的军事指挥官都选择支持雷远,他便也认可雷远的指挥。
  又过了一会儿,各个曲长陆续完成了手头的事务,回来复命。王延往老树下搬了几块石头,早到的,便坐在石头上等待。待到几名军官聚齐,邓铜当先问道:“小郎君,仗已经打胜了。你说接下去该怎么办?”
  邓铜似乎在适才的厮杀中发泄了过于旺盛的怒火,这会儿显得明白了许多。他这人固然粗猛,毕竟不是真的蠢货;哪怕有些事想得慢点,到现在也该想清楚了。
  对于在这个世道挣命的武人来说,做个手下没兵的光杆将军,那比死了还不如;手下有兵才有底气,才有命!这会儿既然各自都充实了部下,基本的安全有了保障,雷远从他们的眼神便可以看出,各人的心情好像安稳了许多,对自己的态度也渐渐恭敬了。
  这样很好,接下去的问题,让我来一个个解决。
第四十九章
道理
  接下去该怎么办?
  这不该是个问题,雷远此前向雷脩提出退回台地、据险而守,雷脩也认可这个方案。但雷远知道,邓铜问的并不是这个。
  在场的军官们中间,邓铜、丁立、贺松这三人,都曾无数次与雷脩共同出征作战,与雷脩关系密切。雷绪将部曲的指挥权交给长子,本来就有为他培植班底的意思,这些曲长们也早已明白自己将要效忠的对象。
  但雷脩的死改变了这一切。失去长子的雷绪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没有人知道。会不会把他们三人视为导致宗族继承人战死的罪人?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自责、痛苦、忐忑、畏惧……直到雷远告诉他们,还有一条新的路。
  为了这条新路,他们遵从雷远的意见,与曹军恶战一场,又配合着蒙蔽了梅乾,从他手中迫出了兵力充实自身。然后呢?每个人都在等待雷远给出下一步的方案,只不过邓铜这没耐性的第一个跳出来而已。
  “接下去该怎么办吗?”雷远沉吟道:“虽然当面之敌已被消灭,但曹军很快就会调兵追来。我还是那个想法,须得退回台地去,据险而守。你们觉得如何?”
  邓铜点了点头,又看看贺松,再看看丁立。
  道理是没错,然则……是我嘴笨,还是小郎君有意拖延?你们俩倒是说说话啊!
  贺松瞥了丁立一眼。
  丁立轻咳一声:“小郎君说的不错,退回台地自然是必须的……只是……”
  “各位,我们不在此地继续作战了吗?”刚从台地赶来的陈夏莫名其妙地看看眼色乱飞的场景,忍不住开口问道。
  此前丁立派人到梅乾驻扎的台地,急报说曹军攻势猛烈、我军抵御艰难、亟需援兵云云。是以梅乾调集人手的时候,刚刚抵达台地的陈夏便主动请缨,他也鼓足了精神,决意与曹军厮杀到底。谁知来此以后,却发现局面与预料的完全不同。
  若说恶劣吧,眼前追击来的曹兵刚刚被尽数歼灭,自雷远以下的将士们作战英勇、组织有序,看不出败兵常有的颓丧神色……自己这些人的支援似乎并不是必须的。可要说局势良好?威名震慑江淮的小将军雷脩已经战死了,眼前这些将士们个个疲惫、身上带创的十有七八;谈到雷脩的死,他们的沉痛惊惶之情更是发自肺腑……但他们为什么要瞒着身处台地的梅乾等人呢?眼前这几个人究竟在想什么?他们想要做什么?我又搞错了什么?陈夏感觉脑子已经完全糊涂了。
  “老陈,这里的山道狭窄,兵力铺陈不开。真要是曹军发狠,非要以命换命,我们划不来的,所以,非得尽快退兵不可。”丁立向陈夏解释了一句。
  “原来如此,好,好。”陈夏下意识地答了一句。他感觉自己问了多余的话,很显然,其他人关心的根本不是这个。
  “既然各位都同意,那么待将士们稍作休息,我们就启程往台地去。”却听雷远缓缓地道:“但在此之前,有几句话我必须说清楚。”
  众人纷纷道:“小郎君请说。”
  “我信不过梅乾。”雷远叹了口气,环视众人:“我不是说梅乾对宗主有贰心,他是纵横江淮数十年的豪杰,我素来都尊重他,也相信他对宗主的忠诚。但这次,他受宗主的指派辅佐我的兄长,结果一路上都怯战、避战,让我兄长及其部下们在最危险的地方流血牺牲。从六安到这里沿途上百里的拼杀血战,他可有参与半分?他只会躲在后方收拢兵力!”
  淮南群豪间的关系松散,只是诸多豪武家族的联盟罢了,并非上下统属;但公然指责一位声望与实力兼备的大首领,那也是极罕见的。偏偏雷远说的又不无道理。
  “没错!”贺松咬牙道。他是在这场战役中自始至终紧随着雷脩的亲密部下,所见所闻,比其他人更有说服力:“梅乾在六安城中就胆怯畏惧,推说自己受伤不能厮杀,成日里躲在安全所在。后来我们撤离六安,小将军亲领骑队断后,经历了无数次苦战恶战,从来没见到梅乾相助半分!”
  邓铜随即跳了起来:“你这么说,我想起来了,昨日我们经过台地时,请梅乾这厮调拨兵力相助,结果他说什么来着?他说……他说……”
  “他说,他忙着在台地搭建防御设施,实在没有多余的力量。”丁立冷冷道。
  一时间,在场众人都安静了下来。
  邓铜握紧双拳,怪眼圆睁。
  贺松皱着眉头。
  丁立垂首不语。
  雷远关心地端详这三人的表情,并不言语。
  郭竟和王延一左一右站在雷远身后,肃然扶刀而立。
  陈夏的位置本就靠外侧些,于是他不露痕迹地起身,退后半步,仰头看着天空中一只孤鸿,慢悠悠地飞过去,飞过去。
  片刻之后,雷远徐徐道:“各位都看得很明白,若非梅乾怯敌避战、敷衍塞责,我的兄长何至于战死?那么多的袍泽弟兄,又何至于战死?他受宗主所命,担任我兄长的副职,可他的所作所为,哪里有半点副职该有的样子?沙场上的胜负本是常事,但出现这样的局面,梅乾无论如何都难辞其咎!”
  他原本踞坐在石块上,这时改成半蹲,略微伏下身子,也压低了声音:“我们要撤退到台地,是为了更好的与曹军继续作战。可是,到了那里以后,小将军的死讯就必定瞒不住人。小将军既然不在了,我们听谁的?听梅乾的吗?谁能保证他不会胡乱指挥、不给我们添乱呢?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拿小将军的战死大做文章呢?最重要的是,这个有罪之人何来号令我们的资格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