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3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7/733

  或许曹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特意为夏侯惇指定了一位副将,暂时协理军务。这副将便是于禁。
  夏侯惇是封邑二千五百户的乡侯,于禁也有一千二百户。时下军中,这两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余众将,某种角度来说,于禁几乎不是副将,而是地位与夏侯惇近似的两位主将之一。
  现在夏侯惇下了决断,于禁却反对。在场所有将校一时都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迟疑间,只听得于禁又道:“从此地到灊县,道路狭窄蜿蜒,林木深邃,若有伏兵,这情形与博望坡何其近似?”
  夏侯惇把枪纂往地面重重一顿:“文则,此一时彼一时,岂能一概而论?这几名使者彼此熟识,传来的消息却各有不同,难道都是假的?”
  于禁稍许沉思片刻,答道:“那倒也未必。”
  夏侯惇又道:“我领骑兵先行,你带步卒随后,就算这其中果有蹊跷,文则想必也能救我于水火吧?”
  夏侯惇特地在“火”字上头加重了音,用来回应于禁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说起博望坡的惨败。当时夏侯惇和于禁两人都身陷大火,是被坚决反对冒进的李典所救。怎么,文则你这会儿看上了李曼成的角色,开始谨慎起来了?
  于禁依旧一板一眼:“骑兵先行,步卒落后百里以上,若有万一,赶不上的。”
  “那你说怎么办?”夏侯惇反问:“就坐视着灊县落在江东人的手里?那时候张文远岂不危险?”
  于禁不答,转向最后来报信的何徽:“你说,那雷远今日率军出发,去攻打六安了?”
  “正是。”
  六安无疑是江淮西部首屈一指的要地,堪称咽喉锁钥之处。既得灊县,乘胜再攻正北方的六安城,乃是常理。
  “你怎么知道雷远一定就往六安去?如果他并未攻向六安呢?”
  何徽张口结舌道:“怎么可能……我家兄长亲口听那雷远说的!”
  “你家兄长被骗了呢?你家兄长究竟何德何能,竟使刘备麾下的重将把军事计划和盘托出?”于禁淡然问道。
  “这……”何徽满头是汗。
  于禁转向夏侯惇:“灊山深险,难以保障后继的粮秣物资支持。那雷远能带来的兵力不会很多,三五千到头了。如果他果去攻打六安,则灊县必然空虚。元让将军突袭灊县,可获大胜。然而……”
  “如果他没去六安……”夏侯惇毕竟也是宿将,这时候已经想明白了。他皱起了眉头,沉吟不语。
  “如果他们并未攻打六安,那就一定是在我们轻骑东进的道路上设伏。”于禁转过身来,向夏侯惇躬身行礼:“所以,请允许我日夜兼程,赶往六安一觑敌情。”
  “从此地到六安,约莫一百八十里。就算你在六安有所发现,也来不及赶回来通报吧?”
  于禁捋了捋须髯:“何必回来通报呢?如果我到六安,未见那雷远所部的踪迹,则使者所说的,包括江东重兵之类,全属骗局。那时候,我将尽起六安之众,直接南下攻打灊县。”
  “六安城里有将近七千人!虽说不甚精锐,可那毕竟是七千人!”夏侯惇的独眼一亮:“那时候雷远所部应该正在与我作战,我只要尽量拖住他们……文则,你就可以拿下空虚的灊县,然后与我前后挟击,一举破敌!”
  于禁颔首:“正是。”
  “如此甚好!无论那雷远再怎么狡猾,无论他的兵力投向哪里,我们都赢定了!”夏侯惇用拳掌相击,发出“啪啪”的响亮声音:“事不宜迟,文则,我授你虎符,你立刻出发!咱们分头行事,打个漂亮仗!”
  或许夏侯惇的军事才能有限,但他是曹公的臂膀,是不可取代的重臣,有放手给同僚施为的底气。虽说于禁的板正态度不讨人喜欢,但夏侯惇一旦觉得他的分析确系真知灼见,立即从善如流,绝不因嘴硬而误国事。
  当下于禁持了虎符,召来熟悉道路的向导,换上日行数百里的骏马,从北面小路径往六安方向而去。
  而夏侯惇继续原来的安排。他调动部下骑兵,沿着灊山北麓直向灊县。
第五百一十三章
肥肉
  雷远预计的伏击地点,在距离灊县以西大约三十里处,北面的连绵沼泽和南面繁茂山林之间。遮天蔽日的莽林之中,别说藏下千人,就是上万人在此隐蔽,外间都看不出半点端倪。
  吴班和雷铜的部下正在这片山地深处潜伏待命,两名将领则带着几名亲卫稍稍前出。他们花了点心思,找了片灌木横生的陡坡,将两块高低巨岩下的凹陷处作为观察点。
  透过荆棘枝丫,吴班看到沘水在高坡和沼泽间肆意,像一条闪着银光的缎带,有时候没入大片黄绿色的芦苇荡里。如果仔细分辨,可以看到水泽间偶尔有几处破败房舍的遗迹。显然,这里原本曾是良田,因为河水泛滥遭废弃后,才成了湿地、沼泽、林地交织的复杂环境。其中苇深土泞、猛兽横行,哪怕是最有经验的本地人也不敢随便深入。
  想要自西向东通过,只有一条路,就是灊山山麓下的官道。这条官道宽约丈许,顺着地势蜿蜒起伏,道路间有许多塌陷的地方,大体来讲无碍通行,但如果要前后调动,必然会很麻烦。
  “兵法上说,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我看此地兼具六险的特征,曹军今日有得苦头要吃了。”吴班给自己打气,随即又沮丧地道:“可他们怎么还没来?”
  雷铜没有顾上搭话。他抖了抖水囊,发现空了,于是向自家扈从做了个手势,那扈从慌忙奉上自家的存货,雷铜仰脖子咕咚咕咚灌了个抱,低声吩咐扈从再去打水。
  时值春夏之交,天气渐渐闷热,雷铜的脸上湿透了,发髻间的汗水还不断地流淌下来;他掀起铁甲,让自己胸腹间稍许透点风,细碎的甲片彼此碰撞着,发出轻微的响声。
  伏击固然是致胜的妙招,但潜伏本身绝不轻松。因为无法判断夏侯惇所部究竟什么时候抵达,而伏兵又须提前就位以免曹军斥候发现,所以吴班和雷铜从今天凌晨开始就做好了战斗准备,到现在已经等了四个多时辰。
  将士们从一开始的精神抖擞,到后来渐觉无聊,现在都在林间打盹。偏偏他们还遭到无穷蚊蚋的疯狂攻击,有的将士半面脸都肿了起来。还有人不自觉地用力抓挠皮肤,在身上抓出一条又一条深深的血痕。
  好在益州军的将士倒也吃得了苦,他们把草汁涂在身上,用树叶和长草覆盖身体,就这么耐心地熬着,并没有怨言。
  相比于将士们,反倒是吴班显得有些急躁。
  前方稍有风吹草动,他就忍不住手按刀柄,有时候干脆返身到岩石后方的一个洼地里,来回急促走动。
  他太想立功了。
  与那些满足于巴蜀群山内部小打小闹的益州人、东州人不同,吴班素来心气极高,眼界更远远超过同僚们。
  毕竟他的父亲吴匡当年乃是大将军何进的得力僚属,当年与袁绍、袁术、曹操一起,为何进出谋划策攻杀宦官的。后来何进被宦官所杀,又是吴匡一把火烧了宫门,再与袁曹等人突入宫廷杀戮,到后来杀得顺手,还与董卓之弟董旻联兵,杀了何进之弟、车骑将军何苗。
  数十年的乱世里,能做出这么大事的,能有几人?且不谈外人如何评价其作为;单以影响而论,诚乃扰动天下局势的一时风云儿也。
  而吴班身为吴匡之子,年近三十,却无出头之日。日常只领着千数部曲,在犍为、越嶲等地杀几个造反的蛮夷练手……这怎能让他满足?
  所以吴班才早早地投向玄德公。他也是最早响应玄德公调益州兵将进驻荆州的将领。对他来说,怎么样都行,只要尽快拿到一个机会,让陈留吴氏重新在中原扬名!
  看着吴班又在踱步,雷铜忍不住劝道:“元雄何必着急……只要我们的罗网张好,猎物迟早都会冲进来的。不如稍许放松些,听听山间鸟鸣,再过会儿,可就没这心思啦!”
  他话音刚落,前方就传来了两长两短的鸟鸣声,隔了一会儿,又是两长两短。
  茂林间鸟鸣不断,这两声混杂在其中,并不引人注意。但落在吴班和雷铜的耳朵里,瞬间就让他们血脉贲张。
  吴班压低了嗓音,低声喝令:“曹军到了!准备!”
  有扈从们立即弓着腰,小跑到林间传令。还有几人则迅速为吴班束紧身上甲胄的皮绦。
  雷铜跟着扈从们折返到林地间,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短木棍举了举向众人示意,然后将之咬在嘴里。将士们有样学样,一个个都咬了短木棍,然后分散成多个队列,伏身向预定发起攻击的地点前去。
  大约一刻以后,有斥候轻骑从道路西面过来。
  看得出,这些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斥候,他们策马向前的同时,也仔细查看着道路情况,还时不时分散开来,深入到密林当中探看。
  好在吴班、雷铜所部是从灊山深处绕行过来,所以官道上绝无脚印、车辙,横生的野草俱在。而山林毕竟广大,偶尔有几骑探看,也根本看不到任何踪迹。
  很快,斥候便继续向前方去了。
  他们每前进数里,就分遣人手回去报信,而后方的轻骑结成小队又陆续向前。道路上看起来人来人往,好像乱哄哄的,落在经验丰富的武人眼中,自有如臂使指的严密组织。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估计最前方的斥候已经越过沘水,几乎要抵达灊县脚下,道路西南方向,尘土徐徐升起。
  “夏侯惇来了!”雷铜沉声道。
  吴班以为自己算得久经战阵,在任何场合都会冷静沉着,但这时候,他心底的激动简直无法遏制。他咽了口唾沫,低声重复道:“夏侯惇来了!”
  数千匹战马前后相继,仿佛长龙一般,又仿佛一道铁流滚滚向前,杀气森然,在队伍的中间,数十名武备精良的将校簇拥着一名身材硕壮的将军缓缓策马而行。
  曹军在行军过程中并未展旗,距离远了些,也看不清他的面容。但盔檐下的黑色眼罩倒是很明显。没错,那就是夏侯惇了!
  吴班下意识地屏着气,看着夏侯惇的身影从身前不远处徐徐而过。
  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吴班和雷铜两人埋伏在此,等待本队的信号。一旦曹军骑兵开始大规模渡河,隐藏在沘水对岸的雷氏部曲主力将率先发起进攻;而曹军忙于向前增援时,吴班、雷铜两人再从侧翼暴起发难,凭借弓弩之利,尽情屠戮避无可避的敌军。
  所以,还需要等待。
  吴班就只能眼神炯炯地瞪着夏侯惇,仿佛这位曹营名将成了一块肥美的牛肉,将会被许多老饕争夺。
  此时夏侯惇忽然勒马。
  他向右手边的深山看看,皱了皱眉。
  一名部将立即上来:“将军,莫非有什么不妥?”
第五百一十四章
波折
  “于文则!”夏侯惇把目光从山坡上收回来。他喃喃地地道:“于文则这厮,简直,简直……”
  部将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昨日夏侯惇和于禁确认了接下去的作战方略,下属的将士们都很振奋,认为这是绝对无隙可趁、必然胜利的计划。
  将校们也都相信于禁。虽然于禁性格过于板正,使他的人缘并不好,但大部分人都清楚,以他的沉毅有威,是最适合紧急整顿六安守军,并带领他们执行任务的人选。
  但夏侯惇却始终沉着脸,似乎有些不快。甚至他的言语都很少,以至于部属们小心翼翼,唯恐触怒了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7/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