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3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733

  隔了许久,他才低声道:“伯济,我们没有援军了!”
  而郭淮焦躁地踩着脚下的溪水,发出哗哗的轻响。
  他是并州晋阳人,素来畏热,即便身在山中,也尽量靠着流水。但这时候,他脚下的水再凉,也止不住满头大汗涔涔地流淌。
第五百八十六章
断后
  司马懿入仕以来,与五官中郎将曹丕关系甚是密切,而郭淮则为曹丕亲自征辟的门下贼曹,于是两人便有往来。后来郭淮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与司马懿的兄长、丞相主簿司马朗为友。
  去年郭淮随曹丞相至长安,再转为征西将军司马,进入汉中作战;而在同一时期,司马懿由黄门侍郎到议郎,再代表曹丞相至汉中,与张鲁接洽。虽然曹丞相对汉中的谋划最终失败,以致万军困顿至此,但司马懿与郭淮的交情却越来越深,彼此渐生些默契。
  所以,郭淮非常明白司马懿的意思。
  就在今日早晨,两人各自得到了荆州败战的消息,于是不约而同地去拜访对方,结果在半路撞上了。
  其实两人的想法,本来就是一样的。
  既然曹丞相的大军在荆州失败,那汉中这边,岂止没有援军?
  倒不是说,以中原、河北的雄厚基础,挤不出一支援军。司马懿非常确信,曹公再怎么失败,依旧稳固控制着八个大州,上百郡国,治下生民亿兆,实力远远超过孙刘等辈。
  然而,随着夏侯元让被俘、曹子孝战死,夏侯氏和曹氏宗族的力量大大衰退。因而,之后的收缩不可避免;在整片中原、河北的大地上,诸多力量和权势的重新整合也即将到来。在这整合告一段落之前,任何战事都无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利益值得攫取,许多职位等着去占据。那些对此缺乏认识的平庸之辈倒也罢了。司马懿和郭淮,都是有志于奋翼鹰扬之人,自然不愿意困顿在毫无胜利希望的前线。
  还有另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考虑到曹子廉虽任都护将军,其实并无独当一面的才能,此刻身处汉中的夏侯渊将会是曹公身边唯一够分量的亲族辅弼。所以,曹公一定会急召他回到中枢,以稳住混乱的军心。
  当夏侯渊奔回中枢的时候,汉中战局会如何?曹公想来已经做好了放弃汉中的准备,以职权来说,组织撤退的责任很有可能会落在司马懿和郭淮身上。
  但他们两人对这个任务毫无兴趣。过去一个多月里,他们据险而守,面对刘备麾下的征虏将军张飞,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损兵折将,简直与噩梦无异。就凭现在这点力量,怎么可能再去抵敌玄德公的主力?那和送死没有两样!
  嗯,司马仲达和郭伯济两位都是人才,自然应该跟着夏侯将军回中枢,在重要的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得找一人主动出面承担重责……
  “徐公明。”司马懿轻声道。
  也只有徐晃了。这位曹营名将资历够深、地位够高,更重要的是,他近来病躯沉重,就算不在前线,本也坚持不了多久。
  郭淮看看身边环绕的侍从甲士。
  因为早就得了吩咐,甲士们都站得很远,并不会听到两人商议的内容。
  于是他抹了抹额头不断流淌的汗:“我离不得军前!仲达,你能说动他?”
  司马懿微微颔首:“昔日他在杨奉部下时,曾在河内驻军,与我家有些往来情份。我一会儿就出发去见他!”
  与此同时,广石到阳平关一线。
  徐晃用手臂支撑着步與,勉力抬起头,看看沮水对岸情形。大概是因为天色昏暗的关系,他怎么也看不清楚,只看到空气摇晃着,灰蒙蒙的一片,像是灰尘在涌动,又像是许多兵卒在列队前进。
  不对,那是我自己吐出来的热气啊。敌军还没有动,天色晚了,说不定今日的战事已经过去了。
  徐晃吐了口浊气,向后仰倒。
  自从刘备带领主力翻越米仓山,进驻定军山一线,夏侯渊便不得不领兵跟随到定军山北面阻遏,而徐晃和阎行则承担了从阳平关到广石的整段防线。
  兵力分薄了,负责防御的范围却扩大,于是局面就更加艰难。
  当然,夏侯渊和郭淮两路,也同样艰难。
  徐晃连续数日都在最前方度过,他身边的扈从也都直接参与战斗,并与将士们一起搬运木石,堵塞防线缺口。
  “但没有用了。”徐晃轻声叹道:“最迟到今晚,将校们都会知道荆州败战的消息,然后他们就会明白,不会有援军到来;也就明白了,这些日子的战斗全都是徒劳。明天或者后天,我们的防线就会崩溃。”
  阎行站在徐晃身边,手按长刀,神色冰冷。
  过去数日里,这位凉州猛将在整条防线上往来冲杀,几次凭借个人的勇武击退敌军。可以说,这段防线能够维持,一大半的功绩都在阎行身上。
  前日傍晚,蜀将张任等人留下大量旌旗作为疑兵,秘密率军向北,意图迂回到广石的侧翼。结果这举动被阎行侦知,阎行乘着夜色领精兵三千,在广石北面的山林中潜伏,待蜀军渡河时发起冲锋。由泠苞指挥的先头部队死伤惨重,吴兰耀武扬威赶上接应时,在乱军中正遇阎行。交手不三合,吴兰被阎行一槊刺透了肺脏,当场毙命。
  然而这样的小规模胜利终究无法掩盖曹军渐渐力竭的现实。
  刘备以荆益两个大州的力量强压过来,不计损失,日夜不休,而曹军的兵力只有越来越薄弱。哪怕没有荆州败战的消息,失败也近在眼前了。
  “适才我已经遣人致书征西将军,请他不要在汉中纠结了。就今夜,与郭伯济、司马仲达他们一起,立即走。”徐晃缓缓道:“彦明你率部同行。”
  这样的局面下,徐晃的建议便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夏侯渊没有拒绝的道理。
  阎行皱眉道:“公明将军,你呢?”
  “我?”徐晃哈哈一笑:“我自然留守断后。彦明,蜀军想要击败我,可没那么容易。之后他们还要分遣兵力平定诸县。所以,你们早走一两日,必定可以安全退往关中。”
  阎行想了想,点头道:“好。”
  徐晃又道:“此番我军虽然挫败,彦明却屡建奇功。我也专门向丞相致一书信,感谢彦明的帮助了。丞相用人不拘一格,以彦明的忠勇过人,定然能得到重用。日后四海归一,万户侯何足道哉!”
  “多谢。”阎行长揖。
  徐晃摆手道:“不必,不必。”
  他犹豫了片刻,才道:“咳咳,我有一子,名唤徐盖,并无才能,只是个庸弱之人罢了。彦明日后若有闲暇,还请稍稍照顾,可好?”
  阎行重重点头:“公明将军请放心。”
  “那你就去准备吧。”徐晃道:“我也要分遣兵力,尽快接管各地营垒呢。今晚会很忙,不留你了。”
  阎行默然片刻,转身离去。
  才踏出一步,西面十余里外的定军山方向,忽然传来隆隆巨响。那是无数人一齐发出的、天崩地裂般的大吼!
  “怎么回事?”徐晃猛然坐起。
第五百八十七章
胜机
  初平三年时,刘表被朝廷拜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并假节督荆、益、交三州军事。刘表遂遣军攻陷房陵,并设房陵郡,以荆州名士蒯祺为太守。后来刘琮降伏于曹公,蒯祺也随之降伏,并代表曹公向盘踞在巴山北麓、上庸西城等地诸多深山大壑的豪强们怀柔。
  此时曹军从襄阳往汉中传递信息,最快的道路便莫过于经过房陵向西直抵汉中,路途约一千三百里。信使快马加鞭,三四日既到。而荆州军的军报,要通过峡江水陆道,难免慢些。
  因而,当曹军得知荆州败绩,众多将校都在紧急商议撤退的时候,定军山上的刘备本部,对此还一无所知。
  这些日子的战斗中,曹军固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玄德公也并不轻松到哪里去。此番攻打汉中,动用了荆益两州的军队合计十万,刘备这辈子都没带过这么大规模的兵力,所以用兵格外谨慎。又因为汉中山川险固的地形,各路兵马都只能与敌拼消耗、拼人命,殊少施展战术的机会。
  然而刘备控制益州的时间毕竟尚短,无论用人、用兵,都还不能做到如臂使指。益州军各部在与曹军几番鏖战,折损到了一定限度以后,诸将都渐渐有了懈怠的迹象。至于荆州军,或许因为水土不服,或许因为久战思乡,其实兵锋之锐不似先前。
  而前线粮秣物资的巨大消耗,又使得后方府库日渐空虚。
  益州再怎么富庶,终究只是一州。过去数十年里,更没少经过战乱损失。如此规模的兵力在前方作战,消耗的物资、征调的民夫都是天量。哪怕军师将军诸葛亮留府,刘备也时常担心供给不及。
  后来又听说曹军主力南下攻伐荆州,愈发使刘备忧虑。他一度打算放弃对汉中的进攻,而以主力东进解救江陵,因为诸多文武苦劝方止。
  但此后数日里,他在指挥作战时的态度急躁了很多。亲率主力登临定军山,这是庞统的建议,倒还罢了。后来他几次亲自攻打夏侯渊设在山下的营垒。虽然将士们竭力遮护,但他的麾盖和他本人都几次遭到曹军针对的反击。最紧急时,他自己持剑作战,逐退敌兵。
  还有一次,他冲得太过靠前,军师将军庞统随侍在侧,结果战马被箭矢所惊,狂奔出列,直奔向曹军营垒去。若不是赵云带着数十轻骑解救,只怕庞统就要成为夏侯渊的俘虏了。
  当然,曹军总要吃亏得多些。
  昔日曹公自己也承认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单以战阵上的攻守进退而论,除了曹操本人以外,刘备丝毫都不畏惧曹营诸将。何况此刻他身边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而对面的夏侯渊只带着一个病重的徐晃,和若干无名小辈?
  随着战事的深入发展,刘备对胜利愈来愈有信心,只不过将士也确实疲惫,难以始终保持最初那种猛攻猛打的状态。
  这一日里,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刘备罢战收兵比之前早些。
  曹营众将都在议论荆州军报的时候,刘备麾下诸军正在定军山北麓梯次后撤。
  刘备和左右文武登上一处较开阔的山坡,只见百余名将士带着满身的血腥味和汗臭,横七竖八地躺在坡上的长草间瞌睡。有人手里握着一枚烤饼,刚咬了一口,饼子还含在嘴里,却已经睡得深沉。
  有侍卫大步向前,试图喝令这些将士让开,被刘备连声阻止。刘备认得,这一批是裨将军陈式的亲兵,他们今日五更下山,两次参与作战,到这会儿确实累得很了。
  他看看周边环境,指着更高处说:“我们到那头去,看得还清楚些。”
  众文武都道:“那处甚好。”
  一行人走了几步,却见庞统和法正两人俱都站着不动。
  “士元?孝直?”刘备招呼他们。
  庞统提着袍子,一只脚踩在大石上,凝视山下的曹军营地,并不答话。
  倒是法正反应快些,慌忙小跑过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