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733

  不仅败了,而且是惨败。超过五百人的死伤,超过张辽所能承受的极限。那都是辛辛苦苦招募而来,再经过许多次战斗慢慢培养出的精锐!就连许多有经验的军官都战死了,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张辽的左右手,勇悍而忠诚的年轻人杨肃。
  想到这里,张辽的脸色微微一白;所幸天色黯淡,又有兜鍪遮挡面容,谁都未曾注意。他的伤势非常严重了,比所有人以为的更严重。自从在台地上全力挥起那扇木栅以后,他的肌肉、骨骼甚至肺脏,都似乎出了问题,使他变得虚弱了。更不消说身上还有十余处挫伤、割伤、刺伤,否则……否则绝不至于被那个持枪之人占了上风!
  身为武人不服输的本能,使得张辽愤恨不平,他反反复复地思忖,那个人究竟是谁?如果不是那个持枪之人突然出现,刚才本该能够斩杀雷远,本该能够歼灭这股叫人头痛的贼寇!可是没有头绪……谁知道贼寇当中怎么会冒出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人物足以横行天下,又怎么会成为贼寇?简直荒唐!简直不可思议!
  张辽觉得有一点头痛,甚至还有一点沮丧。
  身边有囊囊的脚步声起,那是预定要参与第三次进攻的部队。因为山道狭窄,部队调动不易,先得等前队撤离,后队才能填充进前队腾出的空间;所以这一队人马来得比预想中晚些。
  这支部队与此前两支相比,甲士的比例要低的多,配备的武器也不那么精良,但张辽仍然将之列入作战的序列。皆因这支部队原本隶属于平北将军张燕,乃是依托深山岩阻、与朝廷对抗二十年之久的黑山军余部,最擅山地作战。
  这支兵力的军司马名唤王当。其部下中,有两百余人是在深山巨壑中做惯了贼寇的,全都使用短戈、短戟之类兵器,能够赤足在巉岩间纵跃攀援,精擅狭小空间内的混战、恶战。
  但是,到了现在,还有必要再进攻么?台地上的贼寇如此坚韧,还有一个身手高明到极点的豪杰之士在内。再攻一次,能赢么?
  张辽正在犹豫,王当已来到他面前躬身下拜。
  张辽眯着眼,看了王当半晌:“你跟我来。”
  两人沿着山道向前,绕过岩壁,来到能够看清擂鼓尖隘口的位置。这时雨势渐渐停歇,而山风渐渐变强,沿着直立如壁的陡崖盘旋呼啸着,将张辽的甲衣吹得飒飒抖动。张辽以手指划,自下方地形开始为王当解说:
  “此番进攻,依旧会遭贼寇的箭矢和飞石袭击,所以动作要快,莫要在台地前方耽搁……”
  王当忽然打断了张辽的话:“将军,你看上面!”
  张辽猛抬头。
  那个持枪逼退自己的人,不知何时站在了石梯的尽处,正淡然注视着下方,又有更多士卒从台地后方默然现身。这些士卒全都是身着甲胄的精锐,手持矛戈刀盾等武器,并肩肃立。山风呼啸而过,他们兜鍪侧面统一悬垂的白色缨毦随风摆动,仿佛起伏的波涛中激起朵朵白色的浪花。
  一名身材高大的士卒从更后方走来,双手将一根粗重的旗杆立起,顶端的旗帜被山风鼓动,噼啪声中猛地展开。赤红色的旗面上,只有一个黑色的赵字。
  赵?
  张辽心念电转。
  这人……原来是刘豫州的部下,偏将军赵云。
  昔日张辽在飞将吕布属下,曾经与时任徐州牧的刘备或敌或友。后来刘备寓居许都,张辽又与关羽、张飞二人往来过数次。在张辽看来,关、张俱为当世熊虎之将。刘豫州虽然气魄恢弘远不如曹公,但也宽厚弘毅、能得人心,堪称当世的英雄,故而才能使得这样的虎臣忠诚不二。
  至于赵云,张辽此前不曾见过。只听说刘豫州在当阳长坂溃败、弃妻子而走时,是此人怀抱弱子于万军之中杀出血路脱身。直到今日交手,张辽才赫然发现,此人竟是足与关羽、张飞相提并论的“万人敌”!
  张辽将心中的恼怒与不服压了回去。他对自己说,赵云确实是万人之敌,但我也是天下屈指可数的骁勇之士,如果身心状态极盛时,未必就不能匹敌赵云。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
  眼看张辽凝立不动,曹军将士们反倒有几分不知所措。王当有些按捺不住,他来到张辽身旁低声道:“将军,我看他们的人数也不是很多。咱们不妨再试一试!”
  张辽瞥了王当一眼,抬眼凝视着赵云身后那些将士们,凝视着那些悬垂于兜鍪侧面、在风中飘荡的白色缨毦。听说刘备客居新野时,因为穷极无聊,所以用白色的牦牛尾编织缨毦以作消遣。后来他的兵力大张,便将白色缨毦分赐给追随他南征北战多年的亲卫锐士,以示荣宠。这些佩戴白色缨毦的士兵遂自号为“白毦兵”,是足以与天下任何一队雄兵猛将抗衡的强兵。
  赵云在此,白毦兵也在此。
  刘豫州竟然插手淮南的战事。
  张辽很清楚曹公对刘豫州是多么重视。此君虽然屡战屡败、崎岖百折,却总能在颠沛险难之时彰显信义、愈发得人拥戴,如今雄踞荆南四郡,虎视大江,诚为劲敌。
  此刻刘豫州所部应该正与周郎协作,围攻征南将军曹仁所据守的江陵城;而其麾下重将关羽,正忙于断绝江陵北道,与徐晃、乐进、文聘、李通等人厮杀的有来有去。如今整个荆州西北都打成了一锅粥,刘豫州又怎么会有余裕插手淮南的战事?难道……张辽心中忽然戒惧:莫非江陵已然有失,而孙刘两家将在淮徐一带携手大举?
  这种可怕的场景,让张辽浑身发冷,让他一时透不过气来。果真如此的话,甚至连曹公本队,都势必全面收缩以待大战,自己为何要在这崇山峻岭间消耗下去?非要打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必要了。”张辽面无表情地道:“传令,尽快退兵。”
第八十章
决定
  雷远站在赵云身后,看着曹军传令兵沿着山道边缘的狭窄空间向后奔走,身影很快就消逝在了岩崖后面。
  片刻以后,长短相间的悠扬号角声在迥匝群山之中响起。伴随着号角声,各支队伍的旗帜自后至前依序晃动,表示收到了讯息。紧接着,号角声就被千百人的轰然脚步声所掩盖,那是后方的曹军率先撤退了。过了半晌,弓弩手、枪矛手和刀盾手们收起武器,慢慢返入岩崖以后。接下再轮到王当所部。最后,张辽本队的精锐甲士启程。即使是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他们依然严格遵循着各队抽叠的次序,部伍丝毫不乱。
  雷远站在赵云身旁,看着那支红色的尾羽伴随着黑色潮水一同退去。他知道敌人这一退,便不会再来了。
  他终于情不自禁地松了口气,觉得双腿有些发软,想要瘫倒在地。
  在雷远身后的台地上,同样目睹曹军撤离的将士们沉默了片刻。他们忽然醒悟到,过去几天笼罩在头顶上的恐怖的阴云完全消散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人,都有了活路。于是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大声欢呼或哭喊起来,肆意地释放着过去几天里无处宣泄的压力。
  丁奉甚至跳起了舞,他跳着跳着,猛冲到雷远跟前,向他大声叫嚷:“小郎君,曹军走了!我们真的赢了!哈哈哈哈!”
  丁奉牢牢记得自己族兄的话,所以他比其他人更了解雷远的艰难,深知过去的几天里,雷远所经过的每一刻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现在,他居然胜利了,他真的胜利了。
  这场胜利是运气?是天意?
  丁奉不知道,他也懒得想。为了这场胜利,丁奉同样失去了许多。然而既已胜利了,就该尽情庆祝。
  在丁奉的带领下,更多的将士冲了上来。
  将士们并不了解整个作战的过程;他们只记得雷远要求他们坚持,在逆境中带领他们迎击,最后迎来了胜利。他们簇拥在雷远身边,语无伦次地欢庆着,嚷嚷着,随后又到别处去,与其他将士互相拥抱,哭号流涕。
  居然胜利了。
  较之出征之时,能够看到胜利的人有多少?那些葬身于沙场、看不到胜利的人又有多少呢?
  “辛苦各位!”雷远打起精神,一一抚慰着将士们。
  看着将士们因为激动而失态的情状,雷远心中感叹。他也同样因为胜利而欣喜,但除了欣喜以外,还有更多的感受。想到过去几天的经历,他感到后怕,感到庆幸;想到那些战死了的亲人和战友,他又感到黯然神伤;想到此刻站在身旁的,竟然就是这段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又觉得有几分激动和忐忑。
  种种情绪在他渐渐放松下来的脑海中肆意往来此起彼伏,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百感交集。
  雷远看看赵云。
  赵云一件件解下甲胄和武器,递给身旁的亲卫,又顺手在衣袍上抹了抹掌心的汗水。两番逼退曹军屈指可数的大将,并没有使他表现出特别的激动,依然是那幅坦诚朴实的样子:“张辽不是易于之辈啊,真要厮杀一场,双方都难免惨重死伤。能够使之不战而走,那是最好了。”
  雷远后退半步,向赵云庄重地长揖行礼:“若非将军,隘口这里的千余将士,不知还有几人能够活命;天柱山中的数万百姓,也将落入曹贼的魔掌。雷远在此,代所有的将士们,代所有的百姓们,拜谢将军的恩德。”
  眼看雷远长揖,距离较近的淮南豪族所属将士们连忙跟着躬身,距离较远的将士们注意到了这个情形,也陆续止住了狂欢,只要是能动的,全都向赵云躬身行礼:“感谢将军恩德!”
  赵云略微让开半步,以示不敢接受众人之礼。
  来此之前,他曾主公和军师反复确认淮南豪族中重要的领袖人物。这其中,包括了雷绪、陈兰、梅乾、辛彬等,也包括雷脩这样年轻的首领,连邓铜、丁立、贺松等有实力的部曲将都提起了。却唯独没有注意到眼前这位雷远雷续之。现在看来,主公和军师,恐怕都失算了。
  此番赶到擂鼓尖救援,赵云本就存了结好淮南豪族有力人物的意思,甚至做好了支持其中一人或数人的准备。没想到,梅乾、雷脩、丁立都已经死了,而包括邓铜、贺松在内的这批淮南精锐,已经完全服膺于雷家小郎君的指挥。
  赵云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是身为戎马半生之将,他看得出来:这种服膺是真挚的,毫不掺假的;这种服膺,一定是能够带领所有人攫取胜利的将领才能获得。
  这位雷家小郎君以临时纠合的部众抗击张辽数日,并能得到将士们的如此拥戴,可不是寻常之人。而他此时此刻这个大礼,“代”了千余将士,还要“代”天柱山中的数万百姓吗?
  看来雷绪确实病重,而雷脩也真的死了,故而,雷家小郎君的心意不问可知。
  赵云能够感觉到,眼前这位小郎君对自己怀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甚至……甚至有些像是普通人对传说中英雄人物的崇敬。但是,能够在如此困难局面下纠合人心,以图未来,他又绝不会轻易受人左右,他必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有强烈的取舍判断,哪怕力量是如此微弱,也并不掩饰自己的目标。
  赵云眼神炯炯地注视着雷远,半晌之后才恳切地道:“厮杀搏斗这些,乃是我的份内事,小郎君和各位不必这样客气,更无须感谢我的恩德。我奉玄德公之命前来相助,如果一定要感谢的话……今后,小郎君不妨当面向玄德公致谢?”
  雷远明白了赵云的意思。
  他微微沉吟。
  自赤壁之战以后,豪杰并起、各据州郡混战的局面就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少有识之士都看出,真正能够左右天下局势的英雄,唯有曹公、吴侯和刘豫州三人而已。而雷远比这些有识之士更多了一重优势:他人穷尽可能推测判断的结果,对雷远来说,却是记录在青史之上的、不可动摇的史实。
  所以雷远很早就清楚,真正的强权即将崛起,这天下再没有供人首鼠两端、依违取利的空间了。淮南豪右们无法无天的自在日子已经走到了尽头,无论庐江雷氏宗族还是自己,都需要择主而从,融入某个体系之中。
  问题是,择哪一位而从?三位英雄当中,唯独曹操不用考虑了。雷氏宗族已经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而雷远也不想和杀人狂为伍。那么吴侯和刘豫州之间,又该如何评判其高下之分?
  雷远本来觉得,这不是可以立即决定的。
  雷脩战死以后,雷远在最短时间内掌控了淮南豪右们拼凑出的断后队伍;此刻张辽撤退,雷远有意凭借这支武力掌控庐江雷氏,进而取得在淮南豪右联盟中的主导权。既然如此,战友们的利益,雷氏宗族的利益、数万依附百姓的利益,甚至他们今后数十年的未来,都会与雷远的决定息息相关。这其中有太多的现实因素,需要雷远综合考虑,不宜轻率。
  但是,刘豫州既然派遣精锐直抵这深山之中,他的招揽之意也就再明显不过。刘豫州的地盘在荆南四郡和江夏郡的夏口,距离灊山远隔数百里,能够间隔如此遥远的距离投入力量,他的决心和诚意,在其中展露无疑。
  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不仅需要对淮南战局变化的准确把握,落到具体的执行层面,又需要对主君绝对信赖的、真正的雄兵猛将。
  与之相比,吴侯动用兵力辄以万计,却不能实际为淮南群豪抵御一兵一卒;辄以刺史、将军封官许愿,却实实在在地让淮南数万民众都成了丧家之犬。唯一的优势大概就只有部曲家族世袭的兵制了,但雷远并不在乎这个,他重视宗族的力量,却不会让自己被宗族所囿。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在战场上实打实的救命恩情,还有近在眼前的合作可能……难道不比吴侯那些口头许诺要靠谱?
  雷远笑了起来,一旦下定了决心,他只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想到自己或有机会见到刘豫州这样的英雄,一时间竟然惊喜得呆了,将军莫要怪我失态。”他诚恳地道:“刘豫州帝室贵胄,仁义广布于四海,雷远早就久仰高名。只恨山水相隔,身份又有云泥之别,无缘拜见。如果将军不嫌麻烦,我愿随将军一同启程,向刘豫州当面致谢。”
  顿了顿,他再次向赵云拱手:“另外……雷远虽然年少无知、才具庸碌,却也常思报效国家。此时此刻,如果能有什么为刘豫州效劳的地方,请将军尽管言来。”
第八十一章
朝夕
  赵云与雷远二人,并肩往台地后方走去。
  或者他们只是无意识地闲走,而其他人则有意识地避开,为他们让出了商议大事的空间。大多数士卒当然还是懵懂的,但如贺松、邓铜之类的曲长,已经明白,这时候的谈话,将会决定许多人的命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