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5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9/733

  “正是。”
  雷远为诸葛亮端上茶盏:“想来,有人求到了军师面前。”
  诸葛亮看了看茶盏。
  雷远颇爱饮茶,但不用茶饼,而取新鲜嫩梢直接煮水,再加入橘瓣调味。茶水清澈,香气扑鼻。这些年来,他待客多以此法,渐成一小小风潮。
  “谈不上这个‘求’字。”诸葛亮叹气道:“客气当然是极客气的,但其实,倒像是给了我一个方案,而我惟有允或不允。”
  “此话怎讲?”
  诸葛亮便将自己在码头边与士人首领们会见之事说了。
  最后他含笑问道:“彼等都是荆襄豪右巨姓,累世公卿,在地方上实力雄厚、影响力极大。若续之与我易地而处,是允,还是不允?”
  “军师可知,因为潘承明等人由我部看管。所以他们先找的我。”雷远大笑:“我若是允了,他们还会来打扰军师你么?”
  笑声中,雷远站起身来。
  “军师,你知道我是灊山中人。当日灊山众多家族联盟一体,与朝廷对抗;名为豪强,落在高官贵胄眼中,与贼寇无异。”说到这里,雷远露出回忆的神色。
  “那时候我在深山中,天天都能见到逃亡山间求活的百姓。我见过成年男子瘦骨嶙峋,像是骷髅在地面走动;我见过重病的母亲抱着孩子,但那孩子早就死了,皮肉都腐烂生毛;我见过一群人为了争夺食物互相撕咬,而那食物不过是一只肥硕的老鼠……看到他们的时候,我以为世上最可怖的情形莫过于此。”
  诸葛亮深深叹气。
  雷远继续道:“但后来,我又听他们说,山下的世道才更可怖。在那里,战火一遍遍烧过,屠刀一遍遍斫过,繁华锦绣早已成灰,千里原野白骨堆砌。我问他们,何以会如此?”
  雷远连声冷笑:“他们谁也说不清楚。”
  他回身问:“军师,你知道是为什么?”
  “续之不妨直言。”
  “就因为大汉的士人,以为这天下活该由他们掌控,以为这天下间的黔首蚁民,都活该是他们的垫脚石!因为大汉的士人,眼里只有家族的延续、自家的名声权位,却唯独没有百姓的死活!”
  雷远抬高嗓音:“军师可知道,此前有人来找我,陈说潘濬之罪,莫大于他擅杀同僚,向费宾伯下手。如此大罪,非得以潘濬的性命相抵,万万不可轻饶……哈哈……”
  雷远快步走向厅堂侧面,从书架上抽出一份卷宗。
  “宾伯自是才兼文武,他的去世,让我很痛心。但军师你可知道,潘濬叛乱,引吴军入城,造成了江陵城中多少百姓死伤?”
  他哗地打开卷宗,将之铺在诸葛亮面前的案几上。
  “吴军屠戮城中,只短短的两个多时辰里,导致城中军民百姓死伤七千多人。到次日,陆续伤重不治的,又有五千。这几乎占了江陵城在籍口数的四分之一!至少两千名荆州军的将士失去了妻子家人;至少两千户寻常百姓,失去了家中的壮丁,从此以后只能靠着妇女孩童支撑门户!”
  雷远沉声道:“就在此时此刻,城中家家户户仍有恸哭之声不止,这是谁的缘故?这是谁的责任?”
  “这群人党同潘濬,试图出卖荆州,获得自家更多利益,只不过因为我军强盛才不得不蜷缩起来,重新摆出恭顺的样子。”
  他凝视着诸葛亮,继续追问:“现在这些人提了个口径,只求让潘濬和他的亲信族人速死,则其他人就此解脱,可至益州、交州为官……他们的性命,他们的前途,竟然如此金贵。军师设身处地,觉得我是答允,还是不答允呢?”
  诸葛亮长长叹气。
  见厅堂左近无人,他摇头道:“之前我曾觉得,续之眼中,没有所谓的英雄。早生二三十载,恐怕要争衡天下。听了此番言语,我又觉得,续之眼里,其实也没有世族强宗。若早生二三十载,你去投了黄巾亦未可知。”
  雷远哈哈一笑:“军师说笑了。大贤良师那一套不行,张公祺更别想蒙我。何况,我本人便是庐江雷氏宗主啊。”
  “也是……”诸葛亮也笑。
  “还请续之明言,在你看来,该怎么应付?”
  “我曾听童谣说,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小民如此,士人何尝不是如此?想要恢复大汉的盛世,就得持大刀阔斧行事。隔三岔五割去一些士人中的腐肉,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然则,只怕有伤玄德公的仁厚声名,又怕士人心中不服。”
  雷远轻松地道:“有军师在,那应该不难解决。”
  诸葛亮摆了摆羽扇:“那,就请续之把潘承明交给我吧。”
第八百八十二章
国法
  夜色渐深,外间下起了小雨。
  雨点不大,落在房顶上,轻轻浸润,没有声音。惟有屋檐下的石阶表面,几处小凹槽接着了滴落的水,发出“噼噼啪啪”的轻响。
  有风吹进屋里,灯火摇晃,仿佛随时会熄灭。
  潘濬抬眼看了看,想去关上窗;但关窗的时候,难免会对上窗外几名站岗的甲士,让他有点难堪。
  自那日在江陵南门被雷远所部擒获,他和他的同伴们一直被羁押在军营中严密看管,直到今日晚间,才被突然转移到这里。潘濬初时还以为自己要被斩首,吓得懵懂,直到被推进这间厅堂里,才惊魂稍定。
  他隐约觉得,这厅堂有些眼熟,却因为灯火黯淡,看不清楚。
  灯还是得亮着。他犹豫了好一会儿,勉强起身。
  站在窗前,刚抬手握住窗棂,他又看到院门被打开。有人提着灯,沿着长长的屋檐走来。经过处,值守甲士纷纷行礼。
  灯光渐行渐近,潘濬看清了,那是诸葛亮。
  他砰地一声,下意识地关上了窗,愣愣地站了会儿,又连忙走到门口,推开屋门迎接:“孔明,你来了?”
  诸葛亮微微颔首:“承明,好久不见。”
  潘濬干笑两声,不知再要说什么。
  诸葛亮已经自顾走进屋里。他捋起袖子,把堆放在角落的案几搬动到厅堂中央的位置,又取来坐席,前后放下。
  “承明……”诸葛亮抬手示意:“请坐。”
  潘濬觉得这案几的形制也很熟悉。恰好诸葛亮取来灯火,使得屋子里亮堂很多,他再看看四周,忽然想到了:这就是荆州牧府里头,一度属于治中从事的办公之所。
  他苦笑起来。
  “孔明,我在这里处置荆州政务整整六年,适才却没有认出来。所谓惊惶失措,莫过于此了,真是可笑至极。”
  诸葛亮正唤来侍从,往案几上排布几样酒肴。
  听得潘濬这般说,他应道:“我记得当日承明挑选此处办公,有个特殊的缘故。令郎那时候顽皮不爱读书,所以承明在这里坐镇,隔壁就是自家儿郎读书的别院,稍有风吹草动,你就奔回去叱喝管教。”
  潘濬怅然:“确是如此。”
  “那,令郎近年来可有进益?”
  潘濬摇头道:“虽有些小聪明,到底不堪大用。”
  “那也难免,毕竟……”
  潘濬双眉一挑:“孔明,你是想说,子肖其父么?”
  诸葛亮摆手:“承明不要多想,我的意思是,年轻人少经历练,终究乏了眼光。”
  “哈哈。”潘濬冷笑两声。
  适才被他阖上的窗,忽然被风吹开了,一盏灯被吹灭,屋子里暗了许多。
  这种昏暗的环境,反而让潘濬放松些。
  他忍不住抬高嗓门:“孔明,此番我在江陵的行事失利,并没有什么好辩解的。但吾事若成,荆州士人便能掌握自家的命运,其中数家,更能成为统辖地方军政,影响力自地方直贯中枢的大门阀!我没有做错!”
  诸葛亮平静地道:“承明觉得自己没有错,那便没有错。我从蜀中来此的路上就一直在想,承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我想来,承明必是羡慕当日袁氏、杨氏的风光,想要光耀门楣,使自家宗族能跻身成为天下阀阅。只是,汉中王却始终追慕前汉之风,时时打击豪强、摧折大姓,所以承明觉得,支持汉中王,并不能给宗族带来希望。”
  “正是如此!汉中王分明是在利用荆州士人,是拿我们当工具,而非伙伴!”潘濬大声道。
  诸葛亮摇了摇头。
  在诸葛亮看来,汉中王政权对不法豪强的打击,并不是为了摧折士人,而是为了替士人阶层剜疮祛毒。归根到底,这还是为了用士人治天下。但潘濬自有其切身的认识,谁也不可能说服谁。
  他沉声道:“承明,我们何必争辩呢?要说错,只错在承明看错了玄德公的目标,玄德公也误会了承明吧。承明,你自己也很清楚,成王败寇。”
  灯火黯淡,光影摇曳中,潘濬看到诸葛亮的眼神很是锐利。
  他沮丧地道:“是啊,还有什么好争辩的呢?”
  诸葛亮问道:“这数年来,与足下联络的荆州世家当不再少数,其中有许多,都承诺与你结为同党、共同行动……承明,你可愿意供出同党?”
  潘濬冷笑两声,执拗地道:“孔明,我本以为,你不至于问出这样的问题。事已至此,牵连他人有什么意思呢?汉中王若要大肆株连,难道不怕荆州动荡?”
  诸葛亮微微躬身:“是我失言。”
  这时候,潘濬听到了不远处的墙外,有几声犬吠,隐约又有刀兵碰撞之响传来。
  潘濬猛地提起精神。他又听到压抑着的呼喝声、矫健步伐奔动的声响。
  “孔明!你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9/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