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733

  他出的主意,他也要为此承担责任。眼看时间推移,邓范心里的焦躁不安简直就像是一团火,随时会把他们自己烧成灰烬。
第九百八十章
天威
  邓范自己没注意,但任晖看得清楚。这两个月里,邓范整个人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
  他再怎么受到雷远的提拔,毕竟资历浅、年纪轻,只是区区一个校尉罢了。以校尉的身份,能参与荆襄战事的指挥,已经算是雷远的格外重视。结果他提出对荆、交两州大军军事计划的调整,还得到了主将的认同,这种精神压力,可不是寻常人能够承受的了的。
  曹刘两家数以十万计的大军,在襄樊一带纠缠进退了整整两个月。两个月里,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都是天文数字。
  雨季中将士们难免多病,有些将士们因为长期在泥水里跋涉,脚上的皮肤都被沤烂了。这还是小事,将士们因病失去战斗力的,也渐渐多了起来。据说为了避免疾病流行,荆州军府全力调动民间的医者、药材,以至于荆州民间几乎无医可看、无药可用,犹自不敷支应。
  当然,这个局面其实并不算坏。
  姜离对此不太明白,任晖却很清楚。
  毕竟当日里雷远曾经私下交待,此番大军北上攻伐荆襄,固然是针对曹氏篡逆之举的军事示威,而真正目的是要牵扯住曹军主力,不使他们大举增援关中,为汉中王稳固控制凉陇创造条件。眼下两个月过去了,两军对峙依旧,谁也不敢分心他顾,似乎很符合最初的预期。
  所以他愿意按照邓范的计划,在拒柳堰营地一等就是两个月。
  但邓范本人想得更多,也更复杂。
  这两个月的对峙,缘于曹军在等待涨水,等待荆州军、交州军不断逼近,等待水淹敌军的良机出现。可以说,无论任晖、邓范这一支兵力在不在拒柳堰,曹军都会这样等待下去。这两个月的时间并不是邓范争取来的,而是曹军主动给予的。
  曹军何以如此?自然是因为他们有信心在荆襄取得胜利。凭借着以水代兵之策,他们认为可以首先稳固荆襄,再谈关中、凉陇。
  邓范的作用,在于将计就计,挫败曹军的军事计划;他所期待的建功立业,是粉碎襄樊曹军的有生力量,甚至使得己方夺取襄阳、樊城!
  可他等待了两个月了!
  两个月里,曹军什么特殊动作也没有。
  两个月里,邓范真的就有模有样地应付着曹军的往来使者,除此以外他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能做!
  有时候他深夜惊醒,都会怀疑自己的判断。
  要不是军使隔三岔五地勒令诸军仔细看顾提防,他甚至会猜测,是不是根本就没有以水代兵这回事?是不是曹军另有取胜的手段?
  任晖和姜离没法回答他。
  邓范觉得中军帐里又闷又热,叫人透不过气。他转身走出中军帐,想要登上某座望楼去吹吹风。
  任晖跟了出来,拍拍邓范的肩膀:“各处水位都很高了,曹军总有行动的时候。而我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绝无瑕疵……且耐心等待吧。”
  准备确实已经很充分了。
  这些日子往来军使虽然带来很多麻烦,却也使任晖等人愈来愈了解曹军的安排,发现其果然如邓范所料。
  特别关注各地堰堤情形的,是身在鹿门山的中领军曹休。显然决堤的时机也会由他来掌握,而从鹿门山往淯水上游各地去的军使,也确实首先要经过拒柳堰。无论曹休决定何时动手,拒柳堰上众人一定会最早得到消息,而他们只要截杀军使,夺取军使的符信在手,很容易就能向其余各处堰塘诸军传达假消息。
  就在上个月,邓范甚至派了数名精细部下,试着走访几处堰塘。负责被派在这些地方的曹军,当然算不上精锐,他们又不接敌,更是愈来愈松散。邓范的部下们轻松来去,丝毫都没有引起怀疑。
  到时,邓范先遣人通知雷远,使交州军本部抢在曹军之前撤到安全的高地,随即再伪报消息,将决堤的时间提前一两日,到时候曹军便要倒大霉!他们的兵力再多,也斗不过大水!
  问题是,曹休启动决堤的军使迟迟不到……再这么等下去,万一再来一场两场大雨,不用我们动手决堤,这些堰塘就要支撑不住啦!到那时候,众人说不定还得卖苦力抢修堰塘堤坝!
  邓范心中大骂着,与任晖对答两句,向望楼方向走。
  正在此时,空中突然划过一道闪电。那闪电枝枝丫丫地横贯西面深黯的天穹,乍一看,怕不有七八里长。在不知何时汇拢的乌云衬托下,显得明亮刺眼到骇人的程度。邓范下意识地遮了遮眼,接着便是一阵滚滚的雷声传了过来。
  雷声过后,又是一道同样猛烈的闪电。闪电与惊雷不断交替,越来越近,快如奔马。
  邓范眺望天际,骇然发现只见西面到北面的广阔天地间,隐约都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他仔细凝望,可见黑色的云层中仿佛打开了千万个通向天河巨浸之口,无穷无尽的水,正从云层中飞泻而下。
  平日里视线所及的群山,在这磅礴的暴雨之下似乎都显得渺小了,往日巍峨起伏的山峰,便似是孩童堆砌的砂土山包,随时随地会被大水冲得四分五裂。分明雨云还在远处,可暴雨倾泻的轰鸣一阵阵灌入邓范的耳膜,像是千万面巨鼓在隆隆敲响,又像是汹涌海潮拍岸。
  好大的雨!
  邓范额头微凉,也有雨点开始落下。雨点从小到大,打得他皮肤生疼。
  雨云迫近了。就在邓范的视线中,雨云下的雨水像是一道连接天地,两侧都没有尽头的巨幕,向着自己缓缓压来,愈来愈近。
  夏季的襄樊一带,通常盛行东南风,很少有这样雨云从西面压来的情形。邓范是本地土著,一时看着有些发愣。他竭力分辨雨云的动向,终于确认这片巨大到不可思议的雨云,正从西面缓缓而来。它将要释放无法想象的巨量雨水于荆襄周边,或许,已经释放了巨量雨水在西面新城周边的崇山峻岭之中?
  邓范猛地抖了抖,他转向任晖,脸色变得白垩一般。他道:“不好了!”
  任晖也反应过来了,他也惨声道:“不好了!”
  人力有时而穷,而天威难测。
  谁能想到会有这样一场雨?
  这样的雨势,邓范此生都从未见到过,甚至荆襄当地老人的传闻中都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暴雨。这样的雨势,将会瞬间填满任何陂塘湖泊,须臾间就能造就足以溃堤的洪水。这样的雨势下,根本没有人能够维护那些堤坝,甚至整座处在堰堤上的营地,都会被洪水卷入滔滔浊浪之中。
  更可怕的是,雨云从上庸、新城一带来,那是汉水的上游。这样的雨云,在上游群山间盘桓了多久?一天?两天?三天?那么,又有多少大水将汇入汉水,汹涌东下?
  因为曹军盘踞那一片区域,身在荆襄的汉军根本无从了解那里的气候,或许下意识地认为,上游曹军首先会做出反应吧。
  淯水暴涨造成的影响,邓范或许还能想象,汉水暴涨会如何……那完全超过邓范的想象范围,但那一定会是噩梦般的情形。而且,没有人能够阻止,没有人能够控制。
  一场真正的,由大自然造成的洪水,要来了。
第九百八十一章
登台
  南阳城。
  刘协仰头眺望天空。
  天空被四面屋檐约束成很小的一个方块。方块里满是乌云,还没到晚饭时分,天色就昏暗得像是深夜一般。
  有猛烈的风从西面吹来,伴随着哗哗的声音,大概是掀翻了屋顶的瓦片。有块瓦当忽然掉下来,就在刘协的面前砸得粉碎。
  而刘协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面垂脊上。在垂脊的缝隙间,有一丛横生出的小草,刘协抿着嘴,神情严肃地注视着这丛小草在狂风中左摇右摆,好像随时会飞走,但却始终没有飞走。
  看了很久,刘协觉得眼睛有些酸涩,头颈也僵硬了。
  “陛下,外间风大,请回殿中歇息。”有个宦官劝道。
  “快要下雨了吧?”刘协随口问了句:“刚才好像看见了电光闪烁?”
  他并不能看到远方的天际,但估摸着,当有巨大的雨云正在逼近,那景色一定很壮观。
  “陛下,外间风大,请回殿中歇息。”宦官没有回答,只是继续劝说。
  自从随着魏王来到南阳,刘协在这个因陋就简的皇宫里居住了好几个月。他活动的范围被限制在前后两进院落里,身边一个熟悉的人都没有,就连宦官们都是陌生的。他们客客气气,礼数和照应都很周到,唯独不敢和刘协对答。
  于是刘协便不再理会这些宦官。
  他继续抬起头,看着高处,仿佛天空中有什么他感兴趣的东西一般。
  他站了很久,一直到雨滴噼噼啪啪地落下,他依然站着,几乎不改变姿势。那宦官又劝了几次,请他回殿中歇息,可他却完全没有反应。几次以后,宦官也就不再说话了,他们和宫女们一样默然站在廊下,像泥塑木胎般陪伴着泥塑木胎的皇帝。
  也不知过了多久,雨滴渐渐变成了雨线,密密麻麻垂落。风在院落里往来激荡,使雨水洒在刘协的袍服上。刘协忽然觉得有些冷,但他执拗地依然站着,他想到那些宦官们想劝而又不敢劝的纠结,有些快意。
  就在此时,院落的正门猛然被人推开。
  数十名铁塔般的甲士踏过石阶上的积水,铿锵大步入来。直到刘协面前,队列左右一分。
  一名虬髯将军昂然来前,下拜行礼如仪,口中沉声道:“臣许褚,拜见陛下。”
  刘协嘴唇颤了颤,硬着头皮问道:“许将军此来何事?”
  “魏王有请,请陛下移驾。”
  “……好。”
  说出了这声“好”以后,便没有什么事能由刘协自主了。
  他在许多人的簇拥下更衣、整冠,走过甲士们的队列,登车。
  大批骑士簇拥下的轩车开始移动。他便神情木然地随着车轮震动摇晃着身体。从各处斗拱垂下的雨线打在轩车的华盖顶上,再沿着四面的帷幕流淌下来,帷幕一角被风吹起,搭在了车厢内部。他便垂着眼睛,看着车厢底部的水渍慢慢扩大。
  骑队在雨中肃然前行,车驾离开宫禁,一直向东。沿途有数以千计的将士不避风雨,如同枪矛那样挺身直立扈从。
  足足过了小半个时辰,来到一处高台之下。
  台分三层,坐北朝南,呈上圆下方之状,车驾愈到近处,愈觉高台巍峨。
  许褚的声音从外间传来:“魏王在台上等候。陛下,请登台。”
  刘协默然出外,一脚踏上泥水飞溅的地面,随即沿着阶梯快步向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