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7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4/733


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岁首
  章武五年,岁首。
  天色微茫,诸葛亮就已经醒来。
  帐幕外的侍卫们依旧侍立,个个身板笔直,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说一句话。远处偶尔有醒来的将士开始呼唤同伴起身,也有最后一拨巡夜的士卒正核对次日通行口令。
  为了向诸军示以胸有成竹,昨晚他把一些长安城里传来的政务文件稍稍搁置,只处理了最紧急的几件,就早早地熄灯睡下。但他睡得并不好。
  他做了个噩梦。
  在梦里,汉室的疆域在数次惨痛失败以后,只剩下了益州。而陛下和关羽、张飞、赵云……还有他熟悉的许多人,都已经离世。诸葛亮竭力维持局面,编练军伍,连年北伐,一次次地击破强敌,却又一次次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退兵。
  汉室衰微,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期望,都在他一人身上。他疲劳、辛苦、倍感孤独,却又必须坚持。直到某一天,他终于耗竭了自己的精力,病死在军营里。
  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化为泡影。而天下的沉沦,百姓的苦难,这才刚开始。
  诸葛亮从梦境中惊醒,发现自己额头上满是汗珠,而刚刚梦中场景,仍旧历历在目。
  他不禁哑然失笑。
  那只是一场梦罢了,现实可不会如此荒唐。
  自从汉中王称帝以来,朝廷的体制愈来愈完备,勃兴之势恐怕就连光武崛起的时候都有所不如。
  新崛起的汉家朝廷,得到所有人齐心协力的推动,在基层管控、土地制度、水利建设、财政收入、物资生产能力等许许多多方面,都有着与前代不同的巨大提升,较之于苟延残喘的曹魏,拥有难以想象的巨大优势。
  这些优势,自然会首先体现在军事力量的扩充提升上。
  通过大量矿场和工场建设,只要再过两年,五军将士就可以做到人手一副铁甲,郡县兵也能有三成披甲,将士们配备的刀剑、矛戈,也将更坚固锐利。
  通过对弩弓的持续开发和改进,威力更大、射程更远、连射速度更快、更轻便易于携带的多种新型号,也已经陆续投入军中,进入最后的试用阶段。
  通过在关中、陇上的持续经营,各军的骑兵数量不断提升;从去年开始,还逐步推广了金属制的马镫和高桥马鞍。有了这两样东西,骑兵在马上厮杀搏战更加便捷,而战斗力提升了何止倍数。
  通过引导民间的人力物力投入公共建设,各处道路、桥梁、码头水运的条件都在持续改善。大军出动会愈来愈便捷,而粮秣物资的供给也会愈来愈充沛。
  所以诸葛亮一向认为,己方根本不必通过冒险出兵作战来增加自身的实力,只需要慢慢积蓄,等待曹魏一天天地腐朽下去,天下有识之士的选择自然就很明白。而摧枯拉朽,乃是必然。
  眼前这一仗,与其说是出于军事目的,不如说是皇帝考虑到长远朝局,刻意给敌人制造了机会,也刻意给他最信任的丞相制造了机会。
  诸葛亮绝不会辜负皇帝的信任。他也有绝对的信心,能够赢下这一场。
  他从榻上起身,取过一件昨日专门准备的深色戎服,披在肩上。
  外头的扈从也醒了过来,为他整束服饰,再披上大氅,最后取来皇帝所赐的章武剑,为他佩在腰间。
  诸葛亮拍了拍长剑,迈步出外。
  一夜寒风吹过,地面上和帐篷上积了一层薄薄的雪粒,空气非常寒冷。但他抬头看,便看到云层后面,有晨曦在东方展开,有鲜红的朝霞伴随着红日,即将喷薄而出。夜色很快就要逝去了,今日虽然寒冷,可朝阳东升,会是一个好天气!
  诸葛亮面色平静地闭了闭眼,再睁眼时,依旧如往日那般冷静睿智。他从容地沿着营间步道行进,像一个从军数十年的老手那样,如流水般下达各种各样的命令。
  虎贲羽林两营的将士,本来就都经验丰富。他们日常整训不懈,内部的指挥层次也很完整流畅,哪怕是普通的士卒,也都整个军令体系了如指掌,更清楚在各种环境下的指挥手段。
  这样的老卒,将领最容易倚之建功,也最容易反遭其所欺。皆因士卒的经验愈是丰富,愈是对将领的能力有清楚判断,将领若有疏忽、心怯乃至指挥混乱,士卒们立刻就会感觉得到。
  但诸葛亮绝非寻常将领。哪怕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带兵,但他久处军中,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时至今日,他对军队的熟悉绝不下于当世任何名将,在日常的指挥上,更是驾轻就熟。
  而虎贲羽林两营的军官们更知道,自己日常操演的阵法便是出于丞相的手笔,那是能够以寡敌众,以步克骑的堂堂之阵!
  随着诸葛亮不断发出军令,寂静的军营中,渐渐有“唰唰”的密集脚步声响起,随即战马嘶鸣声、车辆轮毂滚动声、拆除营帐时斧斤斫砍木料声、铠甲甲叶锵然碰撞声、旗帜一面面举起迎风的猎猎响声逐渐汇集,汇成了一片喧闹却仍然显得萧萧然的声响之海。
  大军起行。
  虎贲、羽林两营的操练,比五军的精锐一点不差。将士们常常进行负重强行军的训练,每人身上连甲胄带武器,并及干粮、清水等物三四十斤重。
  只用一个上午,他们就到达了预定的战场。
  中午时分,卤中咸池以南,渭水以北。
  负责前方掩护的骑兵队伍缓缓散开,排列成长长的横队。
  在少量骑兵之后,步卒们彼此帮着忙,兜头套上铁甲,再互相扎紧束甲的皮绦。有些刀盾手们,把橹盾靠在肩膀上,往两只手上套皮制的手套。持枪矛等长兵器的士卒们开始用武器的末端撞击地面,发出咚咚的闷响,这不仅用来壮胆,也能确保枪头、矛头卡得紧实。
  弩手们咔嚓咔嚓扳动着铜制的弩机,有人从背包里取出备用的弓弦,一根根地用力拉扯过,然后挑出一或两根,塞进胸口的衣襟后面提前捂热。另外有负责弩矢的同伴,将弩矢一根根地仔细验过。
  少量使用长弓的士卒,都是专门挑选出来的神射手。他们松松垮垮地站着,偶尔彼此谈笑几句。有几名弓手把甲胄的铁袖子往上翻起,然后用绳子扎紧。他们觉得,这样的话手臂动作可以稍微灵活些,翻起的铁袖也可以保护头颅侧面。而大部分弓手并不操这份心,他们的眼力都很出众,这时候忙着向对面眺望。
  差不多就在同时,对面的曹军来了。
  雪已经停了,人的视野忽然变得极度开阔。
  弓手们看到对面曹军的骑兵队列密集,旗帜招展之下看不清厚度。南北绵延已然不见首尾,还有骠骑悍将铁骑滚滚,络绎扩张推进,极为壮观。
  层层叠叠的骑兵们,都着黑色的甲胄或者戎服,间杂有身披金银色铠甲或者锦缎外袍的勇士。黑色军阵中,又有千万光亮小点上下起伏,那是枪矛刀剑的锋刃反射阳光而引发的。
  有些将士感慨道:“曹军真多啊!”
  “多,确实多。”他的同伴们一边平淡地应和着,一边继续作战前的准备。
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车官
  将士们的脚边,细碎的冰碴子和枯黄的草梗开始微微弹跳,大地隐约抖动。曹军的马蹄声愈来愈响,如巨浪拍打礁石,发出宛如闷雷的轰鸣。千万铁蹄过出,烟尘与杀气冲天而起,像是蔓延于冬季荒漠的无边野火,令观者无不悚然。
  马谡屏住呼吸,瞠目而望,过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大声道:“曹军右翼的骑兵开始加速了!”
  双方的距离还远,远没到接阵的时候。
  诸葛亮没有响应。他甚至也没有多看曹军的动向,而是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己方的将士们,等待他们按照预先的规划逐步就位。
  此刻他们所在的位置,是一处较开阔的塬地。塬地上头有几片荒废的田地,有几丛灌木,还有数间破败农舍。
  塬地前后方各有一下陷四五尺深的沟壑,将原本浑然平整的原野切开。春夏的时候,沟壑里应该有水,这时候已经干涸了,只有少量结冻的冰块。沟壑的两面,都许多黄土坍塌崩裂而成的斜坡,可供步骑前进。
  汉军的阵型大致呈前后二叠之状。
  姜维带领两千多名士卒在最前方结阵。以姜维本人为中心,形成前后左右中五个方阵,每个方阵四五百人,由一名资深的曲长统领。相对于正面铺开巨大,声势震天动地的曹军,这五个方阵显得十分渺小。
  姜维后方三百步,则是向宠的虎贲营阵列。
  虎贲、羽林两营,集结了全军精锐之士。挑选的标准,并非要求将士们每一个人都有十人百人之勇,而是必须具备丰富的战阵经验,任何时候都有条不紊。两营所列的军阵,也是此前长期训练过的,布置起来又快又方便。
  诸葛亮挥动军旗示意结阵,而全军应和而动,如臂使指。
  每一小队将士就位,带队的都伯便呼喝示意;往上一层,各屯的屯将确定就位,随即吹动号角,摇动代表本屯的三角旗;再往上,曲长们挥动代表各自统属的旗帜;最终两营主将摇动将旗示意,并在将旗之侧竖起有牦牛尾装饰的旌幡,代表一切就绪。
  前队结阵之后,骑兵们向两翼散开,兜回到两阵的最后方。他们策马行进的时候,看到后阵有些将士尚未就位,便嘻嘻哈哈地嘲笑两句。
  那些将士们有少部分是在行军时负责监察周边的,还有一批人赶着数十辆坚固大车,所以来得晚了,倒不是脚力不济。听得骑兵们嘲笑,他们恼火地反驳几句,直接把肩上的行李丢弃了路边,加快脚步推车。
  前两日行军的时候,那些车辆被用来装运甲胄、强弩和弩矢等物资,外头裹着厚厚的毡布。昨夜今晨,这些作战物资大部分都被分配到了将士们手里,车辆本该卸空了。
  但这会儿看来,空载的车辆依然很重。去除毡布以后,只见每一辆车都用厚实的木料制作,方方正正,车厢四角还额外装了可活动的粗大撑脚。车辆两侧的挡板外裹着铁皮、打着铁钉,被阳光一照,散发着冷冷的寒光。
  有经验的骑兵一看便知,这大车并非寻常车辆,而是经过改良加工,有特殊用途的。这车厢里头,不知道究竟藏了什么鬼东西。
  许多人随即又想到,诸葛丞相在成都的西南角、锦官城的西面再设车官城,城池东西南北皆有军营垒城,看管严密……莫非就是为了这些大车?
  虽然大约知道这些车辆的出产地,可绝大多数人都在懵懂之中,不知道这样的车辆放在战场上有何用意。
  若是用来当做战场上的遮护,这车辆未免过于沉重,调度不便,与过去两年习练的、力求迅捷多变的八阵之法不相符合。而如果当做战车来用,这车辆并没有宽大车辕,显然没办法容纳两马,也就没法装载战士疾驰而战。
  好些骑兵忍不住勒停战马,仔细观看。
  负责带领车队的虎贲营佐军司马柳隐瞥了眼他们愣头愣脑的样子,心中大是得意,连声催促部属:“快快入阵!”
  柳隐可不是寻常武夫。他是益州名士出身,少年时就有直诚笃亮,交友居厚的名声,与同乡杜祯、同族柳伸齐名。
  杜祯、柳伸与柳隐差不多同时出仕,现在都做到了丞相府的从事,是诸葛亮在政务上的助手。而柳隐以同样的名士身份,却顶着虎贲营佐军司马的名头,当了个武官。
  连着两年多,他一直窝在车官城里,陪着匠人们忍受烟熏火燎,很少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忙些什么。于是有人在外头开玩笑,将柳隐称作“车官”。
  直到这一回,柳隐和他的部下们终于理直气壮地踏出了车官城,跟随着丞相来到前线。
  今日是岁首,正好立功!
  柳隐按剑仰头,看到勒马于较高处的诸葛亮,挥了挥手,哈哈一笑。
  他这个动作未免有点轻脱失礼,但诸葛亮随即也向他挥了挥手。
  转回身,诸葛亮将令旗交给马谡,露出放心的神色:“柳休然已到,我们马上就准备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4/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