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7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8/733


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一瞬(下)
  这时候,退往后方的汉军弩手们正在手忙脚乱地更换矢匣。
  最早的连弩,使用与弩身联接的木制卡槽。每一波射击后,弩手本人扳开弩机顶端的金属结构,由弩手的助手从箭袋中取出铁矢依序压入卡槽。整个装填铁矢的动作需要两人配合,并耗费相当时间。
  而此时汉军将士使用的,乃是最新版本的连弩,只需直接将鱼线准备好的硬木矢匣向下插入弩身的凹槽,便可继续射击。当然,这样的设计,对连弩的工艺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操作的动作也需要小心谨慎,有一整套的流程。大致来说,正如曹洪和张辽所估算的,需要半刻左右。
  过去的大半年里,每一名汉军将士都经过了上百上千次训练,他们对自己的连弩熟悉得犹如手臂,对整套流程更是倒背如流,更换矢匣时剥离了一切不必要的动作。
  但依然需要半刻。
  曹洪以曹氏宗亲大将的身份舍命突阵,不惜死在阵前,就是为了替张辽争取这半刻时间!
  这是曹氏大军所能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在这时候,就能获得最关键的成果!
  曹洪很清楚,面对着暴雨般的箭矢,超群绝伦的猛将与普通小卒并无不同。但若在白刃相搏的陷阵之时,个人勇力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在这样的场合,曹营上下没有人能比张辽更强!
  当年的张辽以数千铁骑突击乌桓二十万众能赢,以八百勇士突击孙权十万之众能赢。如今,张辽带着追随他多年的两千精锐来到关中,对敌汉军数千,当然也能赢!
  在这种短兵相接的时候,汉军的弓弩之利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曹军的铁骑劲旅,始终还是劲旅!那些来自于雁门马邑的边地武人,跟随张辽历尽风霜坎坷,无数次出生入死;他们又是身披重甲的铁骑,在刀枪并举的时候,一定比汉军步卒要强!
  更不消说,那汉军领兵的诸葛亮终究是个书生!以他的沉稳架势来看,似乎颇有领兵的天赋,但他再怎么有天赋,总不见得下场来与百战骁将刀剑搏杀?只消张辽得以陷阵,胜利就不远了!
  抵在汉军阵列最前方的两个五五方阵,连发出惊呼的工夫都没有,瞬间就被铁流吞没。而铁流更不停歇,继续撞上了试图围杀曹洪残部的多个方阵。
  奔马踏过橹盾,践踏向后奔逃的汉军士卒,长枪、长刀居高临下狂刺狂砍,仿佛野兽撕咬般收割性命。一时间,汉军将士断肢残臂横飞,血雾冲天而起。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们的死伤就超过了此前一个多时辰的总和。
  许多将士当场毙命,也有好些将士重伤难忍,发出阵阵惨呼。他们毕竟都是汉军中精选出的老卒,是皇帝的御前禁军,斗志和傲气都超乎寻常士卒。有些人哪怕被砍断了一臂一足,或者被战马踩踏了身躯,骨骼多处断裂,也仍然奋身爬起,与曹军决死肉搏。
  但没人挡得住那名兜鍪上缀有红色尾羽的猛将。
  张辽策马往来奔驰,长枪狂舞,所向披靡。
  他并没有始终处在骑队最前方,而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横冲直撞,反复扰乱。汉军最前沿的刀盾手和长枪虽然竭力密集排列,却始终没能恢复原先紧密勾连的状态,将士们连续两次勉强恢复方阵,随即又被张辽一击而破。
  几名将士挥动刀斧贴地掩杀,试图砍断他坐骑的马腿,却遭张辽的从骑刀砍枪刺逼退。
  这时候曹军骑队如同汹涌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往曹洪凿出的缺口内猛冲猛杀。缺口之内,张辽如海中的恶龙,所到之处兴起风浪,拍击摇摇欲堕的岸上礁石。
  缺口之外,张辽之兄张泛在前,张辽之子张虎在后,率部戮力冲杀。张泛手持长刀,不着兜鍪,披头散发的叱咤呼喝,反复向前。而张虎断后,领了百余名射手,在马上开弓搭箭往汉军阵中乱射,竭力压制汉军阵中诸多使用长弓、角弓的射手。
  两千人马,八千条马腿奔腾,卷起尘土漫天,动如雷鸣,声势惊人。每一次展开冲击,人马都纵声呼啸,与最前方的张辽呼应。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的局面,再也没有退出过。
  此时便看出了新型连弩的问题。早前的连弩若到了关键时刻,装一支、两支弩矢就能发射,缓急之时足以应变;而新型连弩非得完整安装矢匣,总体来看固然节省了时间,可现在杀神蹈阵,连弩却不能使用,只有一些射手用长弓零星射击。
  这可如何是好?
  向宠只觉得弩手们的动作太慢,慢得他恨不得亲自下场,夺过一把连弩来自己安装。
  那当然是不行的,他的动作,比那些训练有素的弩手慢多了。
  顷刻间,张辽所部已经突入阵列数十步,撞上了第三拨迎上去的方阵。
  数十步的距离,已经十分骇人。如果将步卒的阵列视作堤坝,那决定堤坝能坚持多久的,关键就在于那些小小缝隙。任一处小缝隙,都可能迅速引发一场可怕的大崩溃。而数十步的距离,岂止一个小缝隙?稍有不慎,大局倾覆就在瞬间!
  汉军后阵只有两千五百多人罢了,阵列的规模不大,也并不厚实。数十步的缺口,距离向宠便不远了。
  向宠身边几座战鼓隆隆擂响,鼓声震得他听不到任何声音。他眼看着己方兵卒不断倒地,又不断有人补上位置缠斗;眼看着有将士纵身飞跃,抱住了曹军骑士落马,在地上连连翻滚;眼看着地面灰白色的雪被踏成黑色,再变成黏稠的红褐色。
  向宠咬了咬把,拔刀在手,预备催动本阵五百余人向前。身边两名屯将劝道:“丞相并无军令,虎贲将军怎能轻动?我二人先去阻他一阻!”
  两名屯将也都是益州军中的着名勇士,原本在张任军中为先锋的。他二人各领二十余名甲士顺着横平竖直的阵间道路狂奔,须臾赶到战线,觑一个机会,同时向张辽猛扑过去。
  然而张辽轻提缰绳,战马忽然向前一窜,他顺势挥动长槊斜劈下来,锐利的锋刃割断了一将的喉管,连带着把脖颈砍断大半。
  滚热的鲜血从伤口处喷射出来,像是在空中猝然抖开一面鲜红的绢帛。张辽敏捷地侧身,让过鲜血泼洒,免得视线被阻碍,随即身体凭借本能稍稍后仰,又躲过另一将斜刺里扎来的长枪。
  两人距离太近了,张辽手中的长槊被格在外围,完全施展不开。他毫不犹豫地松开手中长槊,转而抓住长枪猛力一夺,待到夺过长枪,随即用枪柄用力回捣。枪柄正正撞在屯将的胸口,只听得甲胄铁片碎裂的声音,那屯将倒飞出几步,昏死在地。
  周围曹军骑士兴高采烈,连声大喊:“将军威武!”
  一人催马向前,俯身挥刀,将倒地的屯将砍死。
  向宠身后五十余步,便是诸葛亮竖起主将大旗的高地。
  “这张辽,简直有若鬼神一般!”马谡眼看此情此景,倒抽一口冷气,额头冷汗热汗齐下。他急转身,向诸葛亮道:“丞相,得让柳休然上了!”
  诸葛亮摇头:“不要急。”
  “丞相!”
  诸葛亮加重语气:“现在急的是曹军!他们愈是急躁,我们愈不必急!”
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沸腾
  此情此景,叫马谡如何不急?
  马谡自幼高才,先后跟随兄长马良和诸葛亮,久历戎机。朝廷中关于军务的布置,几乎没有他想不到的,几乎没有他不熟悉的。无论是对中枢任何一名重臣,马谡都敢于侃侃而谈,指点江山,更能慧眼识破重重玄机,从不为人所诈。
  就连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如今在马谡眼中,也不似当年那般高深莫测。
  此前岁首之前数日,诸葛亮被皇帝点名领兵出征,而次日皇帝的旨意更是下得又急又快,全没有给长安城中文武诸官留下反应的余地。据说直到虎贲、羽林两营离开长安的次日,如李严、黄权等人恳请领兵迎敌的奏章才正式递上去。
  诸葛亮解释说,这个安排是皇帝临时起意。他身为丞相,也必须尊奉皇帝的旨意。
  可就在此前一天,诸葛亮却通过尚书台,急调了正在槐里负责转运粮秣物资的马谡到长安。而皇帝下达旨意的时候,风尘仆仆赶到的马谡一路顺畅地完成了重重手续,忽然之间就成了丞相府的参军。
  这其中,可见两个道理:
  一者,早前皇帝使丞相参与指导虎贲、羽林两营的训练,可见皇帝早有此意,而丞相对皇帝的意图也早有预料,所以才紧急召回我马幼常。
  二者,丞相虽然英明,但猝然遭逢强敌,其实还是有点紧张的,并且还有一点缺乏信心。
  第二条非常关键,所以马谡在出兵以后,积极协助诸葛亮完善作战方略。他更相信自己能在战斗中参予指挥,立下大功。
  然而真到了身处炽烈的战场的时候,马谡才明白,以前自己对战场的想象和揣测,全然都是假的。明明距离厮杀之地尚有距离,可马谡已经被空气中弥散的血腥气逼得几欲呕吐。那些喊杀声和此起彼伏飞起的断臂残肢,一次次地冲击着他的头脑,令他简直赶到晕眩。
  战斗到这时候也才一个多时辰,可在马谡的感官中,漫长得像是过了一百年、一千年。他无数次地盘算着,得把大车拿出来用了,可诸葛亮竟然不急?
  敌人就在眼前了!那张辽勇猛到这个程度,那些曹军骑士的吼叫声如此可怕,马谡甚至都看清了他们若颠若狂的面容,听到他们在喊:“杀死诸葛亮!攻下长安城!富贵荣华,就在眼前!”
  喊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仿佛群狼咆哮,将要把汉军上下撕扯成碎片,吞噬所有人的血肉骨骼。
  这和在舆图上指点江山根本不一样,这时候真的会死人!马谡又急又怕,脑中一片空白,额头上的冷汗如瀑布般流淌,越过眉毛,灌进眼眶,只觉得两眼又酸又涩,仿佛要淌下泪来。
  诸葛亮却镇定异常。
  他在追随玄德公的十多年里,确实没有领兵独挡一面的经历,更没有直接指挥过战斗。但此等厮杀场景,一点都不让他感觉陌生。
  眼前曹军如狼似虎汹涌而来的情形,反倒让他清晰地回忆起少年时的经历。当时诸葛亮阖家被曹操掀起的兵灾逼迫得背景离乡,沿途目睹了无数惨绝人寰的场景,目睹了无数的屠杀,无数的哀嚎,无数的血。
  那情形,比现在所见的,还要可怕多了。以至于他在隆中躬耕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唱起梁父吟。有些荆襄同伴为诸葛亮吹嘘说,这是因为孔明悲哀士人立身处世之不易。其实,哪来这样的用心?
  梁父吟是挽歌!
  诸葛亮与无数流民狂乱奔走逃亡时,趟过战场血泊惊恐躲避曹军搜索时,目睹曹军砍杀百姓如芟野草时,这首挽歌总在耳边飘荡,以至于直到成年,诸葛亮还能熟极而流地吟唱。
  多年来,这首挽歌一直深深携刻在诸葛亮的心里,不断地提醒他,必须诛除曹贼,恢复汉家秩序,重建太平。
  此时此刻,诸葛亮再一次看到曹军厮杀逼近,但他一点也不畏惧,甚至有点如释重负。
  来得好。
  只怕你们不来。
  只怕你们不以大将领兵,全力杀来!
  盈耳的杀声之中,诸葛亮镇定自若,甚至还轻声笑了笑,放缓语气对马谡道:“幼常,我们昨日行军时,其实已经商议过了,你还记得么?”
  马谡以戎服袍袖擦汗,茫然反问:“什么?”
  诸葛亮耐心地道:“以大局来看,大汉蒸蒸日上如少年,曹魏弊病丛生如老朽。假以时日,少年必定胜过老朽,他们能够利用的时间很是有限。所以曹魏才会急躁,才会被我们露出的破绽所诱,意图流血五步,以逆转天下大势。那么,在具体的战局上呢?”
  马谡先是发呆,然后猛然警醒:“他们能够利用的时间更加有限!”
  “是。”诸葛亮颔首:“终究黄公衡、陈叔至等人都在关中,并非远隔千里,他们赶会长安,其实很容易。而我们给曹军留出的时间,非常之短暂。曹军渡河要多久?行军要多久?预计用来夺城的时间要多久?现在又加上了与我军精锐之师的野战,想要赢下这一场,他们打算耗费多久?战后的整顿,又要多久?他们是在争分夺秒地把握自己臆想中的机会,不敢浪费一点点的时间。”
  “所以……他们也不会放过一点点的机会!”马谡有点明白了。
  “此前我军不动如山,以严整之势连番迫退曹军的试探。曹军自上而下,都已经急躁了。他们会派遣曹洪、张辽这样的大将来行莽夫之举,足见他们已经不能等待,也深知己方没有拖延的余裕。所以……”诸葛亮将视线从军阵侧面移开,转而投向姜维所部的前方,曹军大队所在的方向:“我现在给他们机会了。他们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在诸葛亮眼中,如今的曹魏,就像是赌博成瘾、失去理智的狂徒。若不进赌场还罢了,一进赌场,他们就没有及时收手的可能。在大局的逼迫下,他们只会一把接一把地连续赌下去,不假思索,也不停顿,直到自己大获全胜,或者输掉全部本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8/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