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7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733

  “伯言,你所说的这些,前提是汉家朝廷在长安的存在,定然受到重创。不过……”雷远笑了起来:“你信不信,曹军再怎么用尽心机,依然输定了,而且会输得干脆利落。”
  “不可能!”陆议连连摇头:“我这份舆图,得来不易。续之将军,贵方在关中的布置,实实在在就是这般。长安城中既无重兵,也无重将,谁能匹敌数万曹军精锐?难道,续之将军觉得年过六旬的玄德公能有万夫莫敌的勇力?又或者,指望光禄勋李严?”
  他沉吟稍顷,沉声道:“李正方早前坐镇豫章,与我在彭泽两岸对峙数年了。此君虽有才力,却绝非力挽狂澜的人!”
  “咳咳……伯言你有所不知。”雷远忍不住又揪了揪胡髭:“长安城中有一人用兵,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只不过此人素来谦抑,甚少展示军略,我这十数年来,都快等得不耐烦了。”
  陆议失笑:“这天下,岂有十数年不历战阵,而能挥军克敌制胜的?请问续之将军,此等人物,是神?还是仙?”
  雷远返身落座,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是卧龙。”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送死
  曹彰原以为,姜维所部眼看到己方铁骑大举出动,应当誓死抵挡,为诸葛亮争取逃跑的时机。那也无妨,就当在吃大餐之前,先来几份美味的小菜。
  可他完全没有想到,姜维所部竟然分散成小阵。这是何意?他们不打算硬拼到底了?
  身边一名副将催马紧随着曹彰,笑道:“诸葛亮毕竟是书生,真到了生死关头,哪里指挥得动底下的将士?姜维所部分明是眼看情形不对,而只求自保了!这是好事啊!大王,我军必将大胜,必能擒杀诸葛亮!”
  曹彰想了想,对那副将道:“你去后队,待我突入汉军本阵,就令人去劝降那姜维。此人是凉州士子的后起之秀,若能降伏他,对日后战局,大有裨益!”
  那副将拱手称是,稍稍勒马去了。
  曹彰催马从一座汉军小阵边缘掠过,冷冷地看看手忙脚乱举盾抵挡的士卒,又唤一名副将,轻声吩咐几句。
  那副将立即引数十骑奔走,到处喊道:“大王有令,敌只诸葛亮一人!伪汉兵将,降者不杀!执主将来降者,即以主将之官位赏之!”
  人声、战马的奔腾声、兵器铠甲撞击之声汇成巨响,好似千万头怪兽在扑食前,同时从喉咙中发出呜呜吼声。曹军铁骑穿过了汉军的零散小阵,毫不停顿,继续向前,冲向两百余步外,那两面猎猎飞舞的汉军大旗。
  曹军铁骑的威风,数十年来从未稍减。
  当他们越过姜维猝然分散的阵列时,就像巨浪涌动,瞬间没过破碎礁石。虽说这是诸葛亮以鼓声传令的结果,可这场景本身,仿佛带着天崩地裂般的魔力,令人油然而生性命轻贱如蝼蚁蒿苇的感慨。
  饶是诸葛亮一直在等着曹军全力出击,也不觉呼吸渐快,心神紧滞异常。再看身边诸多将士,人人双目圆睁,死死地盯着眼前,视线都被密密麻麻似浪涌的骑队,和腾天尘埃牢牢吸住了。每个人都下意识地握紧手中的武器,直到指节发白。
  甚至就连诸葛亮身后,十余名击鼓的力士,也不禁心神激荡,有人击鼓的频率略微慢了些,有人击鼓的力道略微轻了些。直到诸葛亮回身一看,力士们才悚然打起精神继续。
  铁骑越过姜维的羽林营,毫不停歇地奔向距离两百余步的虎贲营。
  当年威震天下的虎豹骑,在曹军历次军制变更以后,被拆分成了魏王直属的中军、中垒、骁骑等营。其总兵力扩张到了两万余,以天下最庞大的骑兵编制,来真正满足大军攻伐所需。此番曹军出动,又在虎豹骑以外,额外抽调了邺城禁军的诸多骑兵勇士。
  或许他们单人的善战程度较之于此前无数次出生入死的前辈,已经开始下滑。但既然身披重甲、驱策良马,个人的武力其实已不足道。数千骑乃至上万骑汇集在一起,奔行于平坦旷野,自然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突击力量!
  这几年来,曹丕竭力维持局面,在铁骑的装备上也下了大力气,花费了大钱。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他甚至派出专人常驻江夏,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参予了南方奢侈品的走私。而在这上头获得的一切钱财,曹丕都交给了曹彰,曹彰都花在了铁骑的身上。
  曹彰的想法很简单,虎骑始终是曹魏之长。想要战胜敌人,无非下功夫扬长避短,将己方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此时冲在最前方的曹军虎豹骑精锐,人从头到脚,战马从头到尾,都被钢铁所包裹住。无论是刀剑还是寻常箭矢,都根本突破不了此等重甲的防御。
  而每一名铁甲骑士冲击起来,战马奔驰的速度再加上人、马、甲胄的重量,汇成绝大的冲击力,可以轻轻松松地碾碎普通步卒的队列,将步卒们一个个地踩成肉泥,甚至将寻常的骑兵撞得腾空飞起。
  再怎么坚固的步卒队列,在这等强悍的冲击力面前,都是笑话。
  何况虎贲营兵力才不过两千多人,不到曹军此番出动铁骑数量的五分之一。而这两千多人,大部分正在与南面大呼酣战的张辽纠缠!
  此刻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武器互相戳刺斫击,中者不断惨呼。虎贲中郎将向宠本人,也已几度亲自搏杀。他身边的亲信扈从,有好些都是从荆州军抽调来的骁勇将士,这会儿与同样骁勇而且强悍的张辽所部对战,几番厮杀之后,好些人都身中数十创或者断手断脚,摇摇晃晃地倒地不起。就连向宠身后的持旗甲士,都已经换了两个人。
  这时候,谁能匹敌曹军铁骑?
  曹军愈来愈近,原本兵分三路的骑队,渐渐合拢为一。而铁马奔驰的声势,愈发高涨。
  这时候诸葛亮和曹军骑士之间,几乎已经没有什么阻碍。诸葛亮已经能看见他们狰狞的面容,看见他们画在甲胄表面的一头头凶残恶兽图像。陆续有能开强弓的曹军勇士向将旗所在的位置张弓抛射。有好几支箭矢带着厉啸从空中落下,打在扈从将士举起的盾牌上。
  更近了,更近了!
  弩手们此前退回本阵更换连弩矢匣,这时候有人忍不住大声吼道:“丞相!我们准备好了!”
  “柳隐。”诸葛亮沉声道。
  “末将在!”
  “你去。”
  数百士卒齐声呼喝,将数十辆大车咕噜噜地推向前方数步,瞬间出现在军阵最外缘。随即又有人从车厢里提出铁链,将车与车联接到一起,形成了一个自东北到东南的巨大弧形车城。
  而每一辆车的左右,都有数人上上下下地忙碌,陆续把车辆前方的挡板放下来。还有人提着松明火把,在车辆后头奔走来去。车厢里面是什么?这会儿太阳已经渐渐往西,于是东面开口的车厢里黑漆漆的,看不清楚。
  曹彰连声冷笑。
  诸葛亮果然是个书生,竟然以为此时的战场,还能像上古时那样,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就算上古时候以战车作战,好歹也得配备甲首、参乘、御者,再配备数十名的徒步士卒来掩护。眼前这算什么?太荒唐了!
  刘备竟然以这等纸上谈兵的书生为将,可见刘备也已经年老昏聩!敌军分明是送死!这是天助我曹氏,大魏当兴!
  曹彰高举起手中扎着鲜艳小旗的长槊,用力向前一挥。于是骑兵们并不因为车辆的出现而停住脚步,反而开始逐渐加速。
  重骑的冲击威力巨大,但因为战马负重的关系,冲锋的距离比较短,而且也不能够一下子加到最高速。眼下这个距离,正好。我看你这区区数十辆车,如何抵挡成千上万铁马的冲锋!
  百步以后,重骑兵们的速度提到最高了。无数将士们纵声怒吼,将手中的长槊层层叠叠向前平端,而战马也狂热地打着响鼻,奋力向前。
  只数息之间,他们就迫到了车辆前方不过三四十步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他们看到车辆周边的士卒们紧张到几乎扭曲的脸,看到每辆车后头,都有人拿着松明火把,正点着了什么。
  究竟点着了什么?好像是车厢里像是大圆筒的东西?
  下个瞬间,一股股白烟冒起,一团团的火光在白昼中仍然耀眼异常。
  伴随着一声声的砰然巨响,有不计其数的金属碎片或者其它什么东西,像是成团的蜂群那样暴射而出,扑入了曹军骑兵的队列中。
  那些飞舞的碎片,力量比箭矢大得太多太多了,虎豹骑引以为豪的铁甲在碎片之前就像是布袍一般脆弱,根本无法抵御。
  冲在最前排的、最勇猛的将士们,有许多人连头盔带脸都被打成了肉酱;有许多人和战马身上,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大洞,然后鲜血像瀑布一样的涌出来;还有更多的人被打倒在地,人和战马一齐在坚硬的地面翻滚,摔到筋断骨折。
  在整个战线的前方,数十丈甚至上百丈宽阔的正面,无数人同时发出痛苦到无以描述的嚎叫。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天谴
  此等威力巨大的武器,绝非一拍脑袋信手而来。前后有许多人、许多部门彼此协作,持之以恒地投入大量资源,才得如此收获。
  最早的起因,是张鲁在交州故态复萌,一边传教,一边炼丹。他搜集了各种雄黄、雌黄、硝石之类矿物,打算以此来延年益寿、成神登仙。这种荒唐无稽的做法,立即被雷远勒令禁绝,但张鲁炼丹的方子,被雷远郑重地收集了来,由自家匠户首领徐简加以研究。
  后来丁奉在荆襄作战,就曾拿着几个徐简的试制品,投掷到敌船,爆炸焚烧。然而那些试制品的产量十分有限,运输起来又有许多禁忌,所以雷远领兵突袭曹操本队的时候,竟没有用上。
  这种爆炸物,最主要的成分无非木炭、硫磺、硝石,雷远在前世就记得。三者的有效配比如何,也可以通过一次次的试验来确定。
  之所以当时产量有限,主要是受制于硝土、硫磺搜集不易。
  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硝石多半产自于猪圈、马厩、厕所附近的墙角,每逢秋高气爽的时候,会从土壤中析出。然而荆州、交州这些地方,大抵都多雨潮湿,雷远委派了专人搜罗,但收集的数量总是不够。
  另一方面,含硝的土块,经过浸泡、过滤,再熬煮晒干,才能得到硝石结晶。这种处理方式,来自于张鲁献上的一本丹书,唤作《三十六水法》。可硝土的产量既然不足,硝石的产出也就更少,而具体的试验消耗,则始终巨大。
  硝石数量极少,硫磺的供给相对充实,但也不算丰富。雷远在苍梧设了专门的火窑,通过焙烧涅石来获取。另外还与江东方面携手,往夷洲搜罗一些。
  大体来说,前后两年的成果难称斐然,雷远对此也无可奈何。
  好在他的荆州军、交州军本身力量强盛,并不急于靠这些神器来翻身。他继续按部就班地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又藉着中枢调丁奉、雷澄二将往成都充实后军的机会,将相应的试验记录和自己对火药武器的想法汇总起来,请丁奉将之转交给诸葛亮。
  对于各种新技术,诸葛亮一向都有着超乎寻常的重视。早先雷远在峡江之间使用独轮车运输物资,这一产品被诸葛亮看中之后,如今已经广泛应用到了从陇上到南中的千山万壑之间。而各种型号的连弩和腰引弩更不用说了,汉军弓弩为天下之冠,绝非虚言。
  对于交州军府在火药武器方面的探索,诸葛亮立即抓住了其中的关键所在。他是大汉朝廷的丞相,能够动用的资源,接触到的信息庞大无比,于是在很短时间内,丞相府的吏员就在汉中和梓潼等地,找到了相当规模的天然硝石矿,并着手建设硝洞、硝池。
  这样一来,火药武器的发展速度就此加快。
  在火药武器的具体选择上,诸葛亮放弃了点火装置始终不够可靠、威力也有限的投掷武器,转而根据雷远在书信中的几种设想之一,选择以中央打通的粗大竹管或巨木,在外包裹以坚固铁箍,用火药的力量发射子窠。
  这东西,雷远给它起了个古怪名头,唤作“突火枪”。
  作战的时候,先以丝绸包括一定重量的火药置于突火枪底部,再置入同样被丝绸扎紧的子窠。内部,则是数百枚小块的铁片、瓷片或者小石头。只消通过竹管后方的小孔引火,则火药猛然爆炸,伴随着巨响,将子窠中的巨量碎片发出,造成杀伤。
  雷远在与诸葛亮的书信沟通中,还半开玩笑地提出,或可纯以铜、铁铸造枪身;则突火枪可以庞大到数千斤,装入重达百斤的子窠,来个一发糜烂数十里。诸葛亮在几次试验之后,始终无法解决金属冷却收缩的问题,最终只能把雷远的建议当做他的梦中呓语。
  为了不断完善这种武器,发挥其前所未见的作用。诸葛亮扩建了成都附近的车官城,专门抽调了文武双全的柳隐负责,并从益州军中抽调了许多忠实可靠的士卒,会同蒲元等大匠共同参与。
  整个过程中,诸葛亮数十次地去往车官城,与将士和工匠们一同研究分析,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而这支自组建以来从未上过阵的军队,第一次作战,就出现在了最关键的时候,而且直接大规模的应用。
  砰砰如雷的乱响过后,曹军铁骑一片大乱,哪怕再勇敢的将士,也用力拉扯缰绳,只求避开前方那吞噬人命的凶恶武器。
  其实突火枪的威力并非极大,纵然数十辆大车上的突火枪同时开火,一次性造成的死伤未必比连弩密集攒射多出许多。
  因为硬木所制、两片拼装的枪身不够牢固,装入火药的量非常有限。而哪怕秘密操练多次,将士们一下子身临如此激烈的战场,难免浑身僵硬、动作失误,适才一轮轰击之后,便有好几杆枪身直接绽裂或者爆开,从此没法使用。
  如果曹军将士能够定下心神,稍稍分析局面,就可以发现操纵突火枪的汉军将士们已经近乎狂乱,他们竭尽全力地快速清理突火枪的内膛,并准备再度置入火药包和子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