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673

  他此时就因此怒道:“既然朝廷执意要强征逋赋,而对士绅刻薄,那老夫就亲自送税粮至京,去求见陛下,让天下人知道,让方从哲这些奸臣看看,朝廷的脸面还要不要!”
  “既然他们要让老夫缴税粮,那老夫就亲自送粮到京城去,不麻烦漕军,老夫倒要看看,朝廷羞不羞!让天下人看看,朝廷就是这么对待致仕老臣的!”
  曾任过工部尚书的致仕官员朱吾弼也这么说了起来。
  按照大明漕运制度,漕粮的确是可以由民众自己运到京城,但后来为来减轻民众负担,改革成了由运河沿岸官军运粮,只是民众需要承担一定运费而已。
  不过,如果民众要自己运粮到京也是可以的。
  所以,现在顾起元和朱吾弼这些致仕公卿之臣则因为南直隶追缴逋赋而选择亲自押税粮进京而不肯多花钱交给官军。
  而这些致仕高官的目的自然也很简单,就是觉得这样做可以让朝廷丢脸,也算是意气用事。
第一百四十章
新的考成与养廉法
  “陛下,这些老臣哪一个不是三朝元老,哪一个不是公卿重臣啊,可他们如今因为这西厂催逼赋税而不得不亲自押粮进京,如同苦力一般,这丢的是朝廷的脸面啊!天下人只怕还真以为我大明不体恤老臣啊!如此下去,会令人寒心啊!陛下!臣不得不如实报之,请陛下明鉴。”
  礼部尚书孙如游这时候就对朱由校声泪俱下地控诉起来。
  而朱由校听后只冷冷一笑:“怎么,还想摆老臣的架子来威胁朕?军民运粮统一交由漕军运之,已是成例,他们要亲自运粮进京也可以!朕会让仓场侍郎收了他们的税粮,但是朕也会下旨治他们违背朝廷政令之罪,如同抗旨!让他们运!任何人都别想阻挠朝廷新政!”
  “是!臣请旨告退!”
  孙如游有些失望地回了一句,他收到顾起元等人的来信就急着来见皇上,本来是想让皇上在乎一下老臣们的感受的,在催缴税粮上对大官绅再优免一些,以避免大官绅跟庶民一样服役,他没想到皇帝陛下为了新政竟然丝毫不肯让步,会连致仕老臣也不再礼待。
  朱由校点首,他知道孙如游的心思是想让自己给这些致仕老臣更多优免特权。
  但朱由校可不愿意。
  在他看来,这些致仕的公卿老臣都是不差钱的,想不运粮进京,是完全可以交钱代替徭役,而不是让朝廷通过优免其税粮的方式来保存其体面。
  在朱由校看来,要想体面得自己花钱买,而不是朝廷主动给。
  孙如游便离开了政事堂。
  朱由校则瞅了他背影一眼,对方从哲说道:“南直隶现在催缴逋赋与清丈田亩进行的如火如荼,朝堂上中央也不能闲着,考成法得尽快施行,不能让这些官员太闲着太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系,一个朝廷二品大员、大宗师、竟然急着求见朕是为了几个致仕老臣的私信而来,这是部里的事务都做好了,还是礼部本就太闲,本就不需要设立?!所有官员,其俸禄增减、升迁贬黜都得跟政绩挂钩!资历名望什么的,虚的很。”
  “请问陛下,这政绩具体怎么算,如今税粮由西厂催缴,地方官员不用再承担督粮之责,只有安民之任,故请陛下明示。”
  方从哲回问了一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而民就是水,社稷就是这舟,唐太宗常以此话告诫众臣,安民安得好也是政绩,地方上的官员要是能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就是对社稷安宁有贡献,而且这种比以前主要根据税粮征收情况来考核官员好,从而避免官员为完成税粮而盘剥于民;
  另外,这安民的政绩还得量化,不能凭其在当地所谓的官声名望来确定,老百姓们为一日三餐尚奔波忙碌不停,哪里知道哪个官好,即便真知道,我们也听不到真实的民望,毕竟大多数百姓是不识字不知道怎么说话也不懂官员离开要送伞来代表难舍之情的;
  所以,朝廷考核得有具体的标准,如垦荒多少,如增加粮食产量多少,如开通水渠多少,如家财在一千两一万两以上的大户增加多少!”
  朱由校说着就又道:“这样一来,官员之职责不但未减,反而增加了不少,肯定会更累,尤其是州府县的官员,他们直接负责百姓接触,俸禄又是最微薄,现在朕又禁绝贪污,他们肯定会更不愿意做这种和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官,这就需要给他们提高俸禄待遇,让他们觉得累是值得的。”
  “陛下圣明!州府县衙官吏太少,而可如今生民日繁,事物冗多,州府县官要想管好地方就需要更多的属员,所以,许多官员的俸禄还得雇佣更多的师爷差役之类,这就导致州府县这些地方官即便想好好做事想做清官也不得不收钱来养幕僚属吏,可朝臣俸禄之标准是太祖就制定好了的,只怕不好擅改。”
  方从哲说了起来。
  “俸禄可以不改,但奖掖之金可以增减,在实行考成法的同时,你让吏部按照朕的意思制定一则官吏赏银条例,主要分为养廉、致仕荣养、考成赏三个部分:
  养廉是为养清廉所用,避免一些有权但穷的官员避免为五斗米而堕落;
  致仕荣养则是给官员一个致仕年限,不用担心一辈子为朝廷累死累活,以及被后生辈忌恨说这个老东西还恋栈权位,到年限后可以主动请辞,并按例由朝廷发荣养银几年;
  考成赏则是对优秀官员进行厚赏,让天下官员知道给豪绅办好事可以收钱,给朕给百姓办好事也能收钱,但两者区别可就不一样。”
  朱由校说了起来。
  方从哲听后有些激动起来,心想陛下也不是不把自己官员不当人啊,便道:
  “陛下考虑得周全,臣认为养廉之银不可多,这样既是避免朝廷一时钱粮开支增加过大,也是避免官员变得更加奢靡甚至会比以前贪得更凶,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不如把主要奖掖之金放在致仕后,让官员有一个自己致仕后就能过上安稳富足生活的念想;
  这样的话,他们哪怕在任时有些生活局促,但也会愿意不辞辛劳而为朝廷为百姓做事的,等其致仕后,再给其厚赏,这样,他们到时候已经老了,既无沉迷声色之力,也嚼不动山珍海味,也就不能再奢靡,即便无所顾忌,也只会增加疾患,正好将荣养之银用于替大明培养医士,使医者为有丰厚诊金而改进医治之术!”
  朱由校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笑了起来:“元辅到底是老成谋国啊,提高官员待遇当更加注重于提高官员致仕后的待遇,此策甚为高明!就这样做,另外,把致仕后的厚赏也不用一次性发放,依旧是按年发放,这样也避免他自己不能挥霍,他子孙拿去挥霍,同时也是可以通过致仕后的赏银控制这些致仕老臣,谁不老实,就卡他的荣养银!”
第一百四十一章
粮业局与考成必须严格
  接着,朱由校又说道:“考成赏,分成两种方式,年终小考赏少些,赏双俸或三俸乃至四俸,而京察与大计之考,对于优秀者,则赏多些,以造典型,但不能多,一省之十来名足矣,可列地方志;
  但大赏也不是要一次性给太多银子粮食,使其奢靡,主要是提高其待遇,如朝廷替其恩养幕僚若干、恩养医士若干、恩养车轿夫若干、恩养仆人乃至小妾若干、为其拨官银建宅邸当何等规模等等,乃至对其封妻荫子,也不能让本人骤富!”
  “陛下所言甚是!只是这样一来,朝廷钱粮支出会增加不少。”
  方从哲回了一句。
  “这是朝廷必须承担的,不然他们就得用各种明里暗里的方式找百姓要!”
  朱由校说了一句,他知道大明朝廷要想让吏治清明就必须得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想让朝廷更加中央集权,就得承担更多的功能。
  大明朝廷以前是“小朝廷”,税赋征的少,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够多。
  按照朱由校的想法,大明以后得是“大朝廷”,税赋征得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功能也得增加。
  因为在朱由校看来,大明现在这种“小朝廷”模式,导致士绅们太“自由”了,一个个没有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替朝廷治理好地方安抚好民众这些。
  反而导致流民越来越多,士绅们也一个个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基础建设也搞得很差,水患旱灾频繁增加和水利等基础建设没有整好就有关系,可大明还是个农业帝国,水利等基础建设做不好,是会影响整个帝国的发展的。
  所以,朱由校才说这是朝廷必须承担的。
  因为这些地方官员必须得由朝廷通过各种福利待遇制度控制住,而不能被士绅富贾通过钱财美色控制住。
  “是!”
  方从哲问了一句。
  “另外,以后俸禄和赏银不再发粮食,全部折银,你着礼部制定一个请太祖神像的仪式,然后着令宝泉局铸造一批有太祖神像的银币;
  这些银币则作为发俸给官员的俸银与赏银,在银币上镌刻太祖神像是为了让官员们在得到银币上牢记太祖遗训,也是为了借太祖神威护我大明钱法,保证银币交易之公正,到时候传召于天下;
  这些由太祖神像的银币为大明朝廷专发之银币,银币上有太祖神像和具体斤两,这样为的是以太祖之威保证这银币之斤两准确,从而便于市面交易,而不用在交易时带剪刀剪银子称量;
  谁要是敢私铸大明银币,就是私刻太祖,是对太祖不敬,一经查明查没所有私铸银币,斩立决!
  包括烧了重铸为银器甚至做成缺斤短两的假银币,也是对太祖大不敬,一经查明,查没所有银器与假银币,斩立决!
  还有士民可以借太祖之威将银币用于交易储存,但有义务且必须妥善保管,谁要是损毁或弄得太脏也是对太祖不敬!按轻重处以服役三年以上到斩立决的刑罚。”
  据朱由校所知,大明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货币制度,使得大明现在的金融完全不被朝廷所控制。
  然而,大明现在因为大量白银流入而已经在民间进入了以银子作为主要货币交易的时代。
  所以,朱由校早就想通过慢慢建立起大明货币制度的方式进而让大明朝廷可以控制大明的经济,进而可以使大明更加富足。
  现在请太祖神像铸造银币就是朱由校想搞官方货币的一个开始。
  朱由校没有一开始就搞纸币,因为宝钞的滥发使得名将对官方纸币失去了信任。
  所以,朱由校只能一开始从铸造银制货币开始,且从给官员发放俸禄与赏银开始。
  朱由校没有直接在税收上为建立官方货币做准备。
  即通过税收只收银而不收粮的方式。
  因为朱由校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税收只收银子的话,许多自给自足没有多少商品交易活动的自耕农手里只有粮食而没有银子,让其只交银子反而使其为了缴纳税银而不得不拿粮食去跟豪绅大户换银子,而豪绅大户则趁机压低粮价进而剥削农民。
  尤其是北方的自耕农。
  所以,朱由校只先在支出方面尽量用银子支出,但在朝廷进项方面还是采取收粮亦收银的灵活方式。
  “陛下,全部折银发放的话,官员及其家人便不得不去市面上购粮,这样只怕会导致市面上银价不稳,而粮价就会再次增加,而不利于庶民生计。”
  方从哲承认皇帝这样做很高明,发银子的确比发粮食好,毕竟大明现在是不缺银子缺粮食,但他还是不得不提醒起朱由校来。
  “眼下西厂在南直隶催缴逋赋大为有效,接下来即便催缴齐的粮食先运于地方补足地方官仓,也还是会剩余不少运送进京,而到时候肯定会导致京城粮食出现大增,正好增加市面的银子数量以保住粮价避免伤农;
  但粮价得控制在朝廷手里,所以朝廷得设立一个粮业局,由粮业局在各地设立官方粮铺,进而向官员士民售卖官粮,从而避免新粮在官仓里来不及处理而变陈粮,乃至陈粮到最后发霉,以及因鼠患与火灾人为贪墨等事造成粮食在储存中过度损耗。”
  朱由校说了起来。
  方从哲听明白了朱由校的意思,知道皇帝是想通过卖粮把发给官员们的银币再收回来,同时又把粮食这种事关天下生计的重要物资给控制在朝廷手里,也就回道:“陛下圣明!臣遵旨!”
  “朕给足官吏们赏银,但接下来他们可不能再懒怠,考成必须严格!所有人也不能闲着!先从中央朝廷严格起来,每天的政务必须要完成多少,完不成的必须有个计划,超出计划日期未能完成必须严惩!而完成则才计入政绩按照完成效果准备奖赏!”
  “六部和都察院考成地方官员各类政务,而六科考成六部和都察院,内阁考成六科,政事堂考成内阁,朕亲自考成政事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