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1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673

  好在自己这个皇帝及时用西厂阻止了江南士绅断漕粮的野心,从而避免了无数流民饿死。
  接下来,工部便进行了部议。
  因为这次大明朝廷搞基建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用盈余的国库钱粮养活京师流民,而京师流民大多聚集在通州与天津一带,靠漕运为生,所以,工部部议后上本建言疏浚漕运,重修天津三卫卫城与通州城,以及沿途官道。
  朱由校则在看了工部的建言后,直接吩咐道:“这还不够,得把这些流民安置下来,重新编户,使其成为京师新民户,要使其安居乐业,不能只是让其不饿死有个草棚可以睡就够了,得让这些流民在这里安家落户,查清家世,不再成为流民,其子孙可以读书,可以出仕,也能有走向富足的机会,而能够有再次向朝廷缴纳赋税的机会。”
  “陛下说的是,臣等也想过对流民重新编户,但京师已无闲田可分,而编入天津、通州等城中落户,又担心有奸细混入城中,故实在是难以编户齐民。”
  方从哲回道。
  “据朕所知,天津卫一带多盐碱地,导致抛荒严重,立即下旨,天津三卫改设为天津州,为直隶州,而所有京师流民编户为天津州民户,并选一盐碱地重建新城,作为朕赐给流民们的安置之地,将流民全部安置到这里,城名就叫做天津城,与天津三卫卫城并为天津州四城。”
  朱由校说了起来,又道:“原天津同知厅保留,依旧管天津三卫之事,事权不变,天津城再设一通判,管天津城,再设一天津州直隶州知州,为从四品,统筹管理天津四城。”
  “遵旨!”
  方从哲回了一句。
  接着,朱由校又在回乾清宫后传来了刘若愚,且吩咐道:“尚工监这边,也派个可靠的人去天津城开设木料、铁料等加工厂,一些技术要求不高但需要很多人力参与的零件制造就从京城迁移到这些地方去,雇佣安居后的流民加工内廷需要的木制与铁制乃至竹制零件,以增大规模,然后再将这些零件运回京城组装,但要注意,核心部件还是得在内廷自己的作坊制造,普通部件让流民制作时,也得分开办厂,让不同流民制造不同部件,以避免他们串联,泄露我内廷之机。”
  朱由校有意在北方大搞制造业。而这只是个开始。
  “奴婢遵旨!奴婢这就去办。”
  刘若愚回了一句。
  接下来,毕自严在接到皇帝旨意后便正式开始负责所议工程。
  首先是天津三卫城、通州城的整修以及天津城的兴建还有官道的整修。
  朱由校直接给了毕自严六十个户部员外郎和工部员外郎的编制,各三十个,让毕自严荐举一批士子担任这些官职,并和毕自严一起组成一个工程组,而毕自严担任工程组总督办,负责领导这些士子一起执行该任务。
  按照以往的模式,是需要毕自严自己花钱请幕僚,然后让幕僚具体负责毕自严所负责的事。
  但为了提高政务效率和底下具体执行者的积极性,所以,朱由校就直接增加了官员编制。
  大明果然是不缺想做官的官员,许多举人贡生在因为知道毕自严可以给他们员外郎的官职后,所以,都积极地来找毕自严,求着毕自严荐举他们,尽管毕自严现在所做的事不符合士绅阶级的利益,但对许多渴望权力而迟迟未能做官的士绅个人而言,这却是让他们进入仕途的好机会。
  要知道,在吏部报名求一个知县乃至县丞官即便求到官职的机会很少,一般都要等好几年才能求到,依旧有不少举人贡生排着队等。
  如今毕自严手握六十个六部员外郎的官职名额,士绅们自然是踊跃来报名的。
  因为大明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
  而官位的确不多。
  因此,毕自严很快就举荐好了六十名员外郎,然后他就带着这六十名员外郎开始规划出天津城的范围,并开始招集流民到这一带,编户设坊,然后任命坊正,再以坊为单位组织这些流民开始建城造路。
  ……
  位于天津左卫尹家湾的一处运河岸边,一群流民在这一带结草棚而居,他们的主要职业就是给运河里的进京船拉纤。
  只是现在运河已经封冻,进京的船越来越少,连漕船都已经不再运粮,所以,他们现在的活很少,自然也没多少粮食收入可挣的,也就只能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忍饥挨饿。
  在他们不远的地方,就是朝廷的官仓。
  官仓绵延数十里,而且因为今年催缴逋赋得力,朝廷增收不少,粮仓增加了不少。
  但因为有官军保护这些粮仓,而这些流民也当惯了顺民,即便饿死也没谁敢来抢粮仓。
  “爹爹,我饿!我还很冷!”
  一没衣服穿的男孩唐豆芽战栗地对问着属于无数京师流民一员的唐有山说了起来。
  使劲在自己儿子身上搓着产热的唐有山看了一眼草棚外漫天的飞雪道:“儿啊,再忍忍,再忍一天,我们再喝那碗粥!这眼下马上要过年,没什么运粮的活了,如果不忍,我们就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唐豆芽点了点头:“娘呢?”
  “嘘!别问你娘,小心让人听见后去寻挖你娘出来吃!”
  唐有山忙提醒起唐豆芽来。
  唐豆芽乖巧地点了点头,饿慌了的他,只看着自己爹爹那干瘦的膀子。
  而就在这时候,外面传来兴奋的喊声:“有活啦!有活啦!”
  此时的草棚外面,许多流民兴奋地喊着,以此来提醒自己的同乡,奔走相告。
第一百七十九章
原来皇上会救自己这些人
  唐有山也激动地忙走出了草棚,却看见一穿着红袍的官老爷正在许多青袍绿袍官爷的陪同下站在前面的高坡上,正俯视着他们。
  唐有山因此跪了下来,朝毕自严等人所站的方向磕着头。
  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和自己儿子不用再挨饿了,因为有官家老爷的出现,就意味着自己这些人有活干了,或者有被赈济的机会。
  二是他在运河边当纤夫久了后也知道穿红袍的是大官,再加上在百姓们眼里,当官的都是文曲星老爷下凡,也就虔诚的跪了下来,希望可以靠前面那个官老爷不再挨饿。
  “饿死的就地掩埋,饿得走不动的,先抬到粥棚,赐一碗粥续命,走得动的先全部召集起来,宣读圣旨,然后告诉他们立即准备去天津城做活!”
  毕自严这时候无暇顾及那些把他当神明一样跪拜的流民,只吩咐着自己底下的官吏兵丁们应该怎么做。
  饿得没力气的唐豆芽也被抬到了粥棚喝了一碗粥。
  而唐有山则和其他还能走动的流民接下来就从官差这里得知了事情原由,知道是远在京师的皇上给了他们这恩典。
  虽然对于流民们而言,皇上就和天上的神仙一样遥不可及,而且让人心生敬畏,但他们从未真正切身体验过皇帝真正带来的好处。
  而现在,他们才开始意识到皇上是可能会在他们要饿死的时候救他们一把。
  没多久,唐有山一家和其他流民一样皆扛着被褥和锅碗瓢盆,在官差带领下,往新划出的天津城而来,开始在这一带变成城市居民。
  唐有山等一批青壮很快就被募集起来给打三合土。
  泥瓦匠与有烧砖技艺的还被组织起来砌墙烧砖。
  基础工钱是五钱银币一个月,但有绩效提成,而且,这些流民中有技术的提成系数更高。
  所以,如果一个流民拼命工作的话,一个月一两收入是不成问题的。
  这个收入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高薪,至少不会再有饿死的情况出现。
  因此,这些来建造天津城的流民们在天启元年的冬天干得非常积极,热火朝天,不辞辛苦。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能有这么个不饿死或不用忍饥挨饿的机会,只是皇帝和少部分有良知的官员的一个行为。
  而在整个统治阶层中,大部分人是不愿意这么做的,也不愿意让别人这样做的。
  ……
  “什么,那贱民他不卖他女儿了?”
  举人孔闻謤听到自己一名叫锄药的小厮说后,当场坐起身来,惊愕地问了一句。
  “回老爷,是的,那叫鲁二的说皇上派了一青天大老爷来,给了他们新活路,在天津城建新城,还修新官道,他因为会烧砖,所以工钱不少,顶以前好几个月的收入,养个女儿已经没有问题,所以就不想卖了!”
  这锄药回答了起来。
  “丢人现眼的家伙,你怎么不打死那叫鲁二的贱民,本老爷看上的人,哪有他说不卖就不卖的份!”
  孔闻謤气得一脚踹向锄药。
  他准备邀请黄道周等人回曲阜礼拜孔庙,然后再于年后进京参加会试,所以,也就与黄道周等到路过了天津一带。
  而也因此,孔闻謤在一次外出时碰巧看见一流民之幼女算得上是美人胚子,也就动了禽兽之念,而要将其买下,便让自己小厮去处理此事。
  但孔闻謤没想到自己的小厮居然没把这件事办好,亏他已经夸下海口要拿出一绝色小女童供自己结交的几个士林好友赏鉴。
  所以,孔闻謤才因此颇为不悦。
  “唉,孔兄何必因这小事而置气,一贱民之女而已,怎有扬州瘦马有意思!没了就没了,到时候去扬州,小弟请你骑扬州瘦马如何?”
  一扬州举子劝了起来。
  “我难咽下这口气,不把这姓鲁的打死,夺回他女儿,我孔闻謤颜面何存?!”
  孔闻謤咬牙说了起来。
  而这时候,黄道周这时候也劝道:“还是算了,孔兄,这次招募流民兴建天津州城是圣命要求,让毕自严一干人去做的,你这要是去强抢了那鲁姓之女回来,容易惊动到毕自严这些人,也就容易让上面知道,到时候不利于你参加会试。”
  孔闻謤听黄道周这么说,只得坐了回去:“也罢!黄兄说得对,本公子何必与一贱民置气!只是这方从哲、毕自严一干奸党又要做什么,这才在南直隶残虐完江南士绅,就又要借着大兴土木的事捞钱不成?”
  “奸臣当道,哪能有什么好事,夺士绅之利养京师流民,然后趁机将国库之银卷入私囊,不过是谁都看得出来的伎俩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