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673

  而没多久,韩爌的儿子韩琏也跑了来:“阁老请留步,晚辈奉家父之命带信给您,说希望您能给韩家一个机会!”
  “仆知道了。”
  徐光启没好气地回了一句,心道:“这个韩爌,到底是山西人!”
第二百一十六章
制造业兴盛起来与民众感恩皇上
  徐光启自然也答应了韩爌所请,表示到时候会派人请韩琏来天津。
  而接下来,又有一批朝廷重臣的家人来拜访徐光启,探听口风,甚至连英国公张维贤这些勋贵都派了人来找他。
  徐光启都一一应承着。
  因为徐光启也明白,这种事,他是不能拒绝的,不然就是断人财路,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而徐光启不得不承认这些权贵还真是贪得无厌。
  因为徐光启在天津城后发现,这里已经兴办起大量由权贵豪绅经营的产业。
  虽然天津城的产业是属于皇帝的,连建造的城里铺面都是皇帝的,商家来天津城只能租赁营业,并缴纳天津城特有的营业税,但让徐光启发现,来天津城租赁铺面卖布匹、盐、油、醋这些的商人依旧是有权贵和豪绅背景的。
  明显这些权贵豪绅还是很会赚钱的,朝廷刚花了大价钱在这里造一座新城,并让数十万流民在这里定居编户,这些人就嗅到了这里面的商机,并利用自己的财力和势力先租下了铺面。
  徐光启也知道这是避免不了的,小商贩自然竞争不过这些权贵豪绅。
  但徐光启很欣悦的是,朝廷将数十万流民安置在这里编户且以工代赈后,让这里的经济的确活跃起来。
  虽然城内的铺面除了大多为权贵豪绅所占据,但其他空地也还是挤满了许多小商贩,连城外都摆满了各种地摊,甚至已经增设了不少酒肆茶楼。
  毕竟造城和修整官路这些工程让这些新户民们有了不少收益。
  只是他们的收益都是银币,所以,他们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取暖都得用钱去买,去产生经济活动。
  所以,这里的消费很活跃。
  “粮食主要是由粮业局售卖,不过,粮业局没那么多人直接负责粮食售卖,所以,下官还是让各商户来粮业局购粮,然后在由这些商户租铺面出售粮食给这些新户民,但按照陛下的谕示,粮价必须由粮业局确定,另外,粮商也不能自己运粮来天津城卖,必须是从粮业局手里批量购买然后运进城里零售。”
  “盐也是一样,皆由下官信任的盐商来出售平价官盐,当然,私盐很难进来,只有个别商贩或许有夹带,但如果被发现也算是重罪。”
  留驻天津的毕自严在徐光启来了后向他汇报起来。
  “但粮铺和盐铺还是在这些权贵豪绅手里,他们真能配合官府的官制?”
  徐光启听后问了起来。
  “由不得他们,这里是陛下直接过问的地方,谁敢胡来?您看见那综合门市了吗,那是陛下下旨让东厂开的商号,也从户部粮业局直接拿粮和从户部直接拿盐引,专门负责平价销售各类日常必需品,既是作为稳定重要物资物价的地方,也是作为东厂情报收集点和安置点,还有就是给东厂人员创收,包括陛下自己也从中分小部分润,有综合门市在,谁也不能囤积居奇,甚至一旦违法还会被东厂立即发现。”
  毕自严指了指前面一丁字街路口的大铺面说道。
  徐光启因此点首,心道:“陛下这搞买卖的手段是跟谁学的?”
  一时,徐光启又道:“仆看了一下,附近来天津城做买卖的百姓很多,有挑柴来卖的、有卖草鞋的、还有卖鞋垫的,甚至有卖插标卖首的,看上去颇为繁荣,倒如部堂之前所言,这些新编户的百姓明显通过做工让附近百姓多了一份营生,不再因京师漕运负担重而更加贫困,但是,这官道整修工程与建城工程结束后,这些百姓怎么办,会不会再次变成流民,附近的百姓也会再次陷于饥寒?”
  “所以说,陛下圣明!”
  毕自严笑着说了一句,又道:“阁老不知,陛下早已让尚工监在天津城里建了许多作坊,有木作坊、石器作坊、铁器作坊等各类制造尚工监采买的器械,还有军械制造总局也在设立了许多分厂,陛下管这叫制造业,这些制造业目前需要的青壮很多,一开始编了户的许多流民现在都已进了这些制造业当工人,那是旱涝保收的活计,只要尚工监和军械制造总局一直还需要这些器械,他们就会一直有活计!另外,下官已经按照陛下吩咐在天津城内设立了许多木工学堂、石工学堂以及铁工学堂,专门培训一些年轻流民,让他们在接下来可以直接参与制造业,现在这些制造业的缺口还很大,听说尚工监接下来还要制造一批新织机和新的手摇印刷机、水车这些,光是需要天津城的基础木工都得上万人,所以,这些天津城的新户民不愁没有活计,甚至这些流民都不够,按照军械制造总局接下来要在天津城的招工需求,除了城内的新户名,到时候还得去周边招募百姓。”
  徐光启听后恍然大悟起来,心道:“难怪陛下要自己徐家的棉纱产业扩大规模,还要立即用飞梭织布机建立新的官营织造业,敢情陛下也是为了能在接下来让尚工监在天津城这些地方建更多的所谓制造作坊,让安定下来的流民一直有活干,毕竟尚工监就是制造这些新器械的,什么纺纱机、木制水车、织布机,皆是尚工监在造,陛下真是用心深远。”
  “学政抓的如何?诉苦与感念皇恩的活动又没有办?”
  徐光启接下来又询问了起来。
  “按照谕旨和您的要求,一直在做,城内已经建造了十处社学,社学挂的是天子圣像,每逢一旬,天津通判华允诚便会让各坊坊正官组织各坊的坊民在各坊社学聚集,然后由各坊坊民们进行轮流诉苦,讲述以前为何会流离失所,有哪些辛酸事,然后再由坊正负责告诉他们如今他们能安定皆因皇恩浩荡!如今,因此,新定居的百姓们都很忠心于陛下,今日刚好是诉苦的日子,不如下官带您去最近的坊看看?”
  毕自严说着就主动提议起来。
  徐光启点首。
  于是,毕自严便带着徐光启来了最近的一个叫“国恩”坊,所取坊名自然是希望这坊百姓感念国家之恩。
  如同新建的天津城也有“皇恩”坊一样。
  徐光启刚跟着毕自严来到“国恩”坊的社学,就看见一还面有菜色明显是新来的中年妇女正在天子像面前哭诉着自己丈夫是怎么被豪强打死,自己怎么千辛万苦地带着孩子逃难到这里,然后被这里的官爷收留的故事。
  因为是真情实感,又都是类似的经历,所以底下的坊民都听得特别有代入感,特别感同身受,也都落下泪来。
  而当坊正含着热泪说是皇上让他们现在安定下来让他们高喊皇上万岁时,这些人还真的热情地喊了起来。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皇上是好皇上!”
  ……
  徐光启看着这一切,深受此时环境影响的他,不由得激动道:“比起让这么多百姓安居下来,纵容得罪了江南所有士绅又如何?!”
第二百一十七章
越来越崇敬陛下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千朵万朵压枝低”。
  因皇帝朱由校要求在他可以直接操控的皇庄、天津、曲阜这些社学在启蒙孩童时在教育其要忠于君王与国家外,当不限于教授除此之外的诗词歌赋,以养国民之灵性。
  所以,徐光启在离开天津城且路过一处社学时就听见了一些孩童读诗之声。
  看着远处工场作坊里穿着统一服装的百姓忙碌的样子,在听着新建社学瓦屋下孩童口中传来的读诗声,徐光启不由得想到了多年前进京路过这一带时看见的荒凉与衰败场景,这让本想严肃一些的他难掩笑意,也有些留恋难舍此处的宁静安祥。
  所以,在看见街道边摆地摊小贩们面前琳琅满目的各类土物特产时,一向不愿花钱的他倒也让自己仆人买了不少,心里想道:“将来面圣,可以给陛下看看,自己在天津采买的这些新鲜玩意儿,只是不知道这算不算让天子玩物丧志?”
  ……
  “俺闺女是孔家二老爷强行掳走的,可俺都已经说了,俺闺女已经许了人家,二老爷依旧不依,还打断了我的腿,孩子她娘还直接被打得断了气,要埋葬都找不到块地,地都是孔府的,只能找了张草席裹着悄悄埋在了沙地里,可俺才埋了孩子她娘,不久后,二老爷的人就让我去领俺闺女的尸体,这孔二老爷真不是人,欠了我家两条人命啊,呜呜!”
  “俺家本来有十七亩田,日子过得好好的,可这一天,孔家大老爷看向了我家田旁边的一股活水,说要增建园子,就让俺家搬家,说要拿一样的田来换,结果换给俺的却是十七亩全是盐水泡了的地,什么都种不了,俺不依,去理论,却被打了出来,还被抄了家,俺真是命苦啊!”
  曲阜。
  原衍圣公孔府的佃户一个个正在诉苦,在张同敞等训导官的鼓动下,将自己的血泪史一句一句地讲了出来。
  别说当地有同样遭遇的孔家佃户越听越气得不行,就算是驻扎于此近卫营步兵第三千总步兵的官兵也听得是想要骂娘。
  陈新一时听到激动处,都不由得一拍大腿道:“他娘的,这孔家被朝廷灭族真是活该,老子自问以前也算是乱来的纨绔了,但最多也就是调戏一下青楼里的姑娘,就算是真睡了也会赏些银子,他娘的,没见这么坏的,强抢民女还直接弄死!难怪说是胡虏之后,真要是圣人后裔,哪会这么禽兽!”
  “就是,我在大同也没这么乱来过,尚且要顾及一下,这曲阜伪孔一族以前在这里真是什么都不顾及,俨然这里是他们的法外之地一样!活该被灭门!如今看来,我们这也算是为民除害!”
  郭牧也附和起来。
  “好啦!诸位乡亲不必再哭了,擦干眼泪,忘掉悲痛,现在你们的好日子已经来了,因为伪孔府作恶多端,皇上已经派我们来除掉了他们,然后,你们以后就会成为皇上直接管理的皇庄屯户,所有孔家的田会分给你们,以后租子减到和皇庄一样少,除了你们不能把田地卖给别人外,可以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你们可以一直种,无人可以霸占你们的田地,如果谁要是霸占,包括我们这些羽林卫,你们都可以进京向皇上告状去。”
  一名近卫营训导官在数名孔家佃户诉苦后就安抚起来,并宣达了圣旨。
  虽然这名训导官所说的他们可以进京去向皇上告状不是很现实,但前面说的话,的确算是让孔家佃户们听了后倍加振奋,尤其是分田地、减租子这些内容。
  一时,这些人皆对这训导官感恩戴德地跪着磕头:“谢官爷,多谢官爷!”
  “不必谢本官,要谢就谢皇上。”
  这名训导官说道。
  “谢谢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
  孔家佃户们因此纷纷感谢起皇帝来。
  “阁老,这就是我们羽林卫现在曲阜组织孔家佃户诉苦的现状,这些佃户们都已经明白孔家被灭门是罪有应得,而不再认为朝廷来灭孔是要来害他们的,如今整个曲阜大部分佃户都重新被编为皇庄屯户,也分了许多田地,末将按照陛下谕示,已经招募这些青壮以护卫皇上皇庄为由进行训练,将来完全可以作为羽林卫很好的兵源。”
  张同敞在徐光启到达曲阜而看见孔家佃户诉苦的情景后就对徐光启汇报了起来。
  徐光启听后点了点头。
  同时,徐光启不由得腹诽道:“从天津过来,再到现在的曲阜,陛下这种让朝廷主动教化民众,让民众诉苦讼冤,再宣传忠孝之道的方式,倒是比简简单单地下一旨空文更有效果,这些昔日士绅口中所谓的狡诈刁民倒也比许多士子都还感念天子恩德,如此下去,内患难起也!”
  “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