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673

  当然他们也知道讨皇帝喜欢是肯定会有许多好处的。
  但朱由校还是会鼓励一下为自己匠作的少监们,因为这个时代工匠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确实不高。
  朱由校自己也会参与木匠制作,因为他现在也需要一些体力劳动来锻炼筋骨,何况他脑海中的许多信息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的程度。
  “皇爷,内阁送来徐光启的奏本,没有票拟,说是请天子圣裁,您看?”
  但就在朱由校锯木头时,魏忠贤来到了他面前。
  朱由校倒是没有让魏忠贤走开,说什么不要来烦朕这样的话,而是停下手中的活,接过了奏本:“传见阁臣们!”
  朱由校已经料到这重设武学的事肯定会遭到文官集团的阻拦。
  所以,他倒也没感到意外。
  待朱由校于乾清宫见到诸阁臣后,大汗淋漓的他已重新沐浴换了龙袍,然后拿着徐光启的奏本,问着诸阁臣:“诸卿为何没有票拟此奏本,究竟有何不决之处?”
  方从哲忙先回道:“启禀陛下,徐光启上疏建言朝廷设武学,臣认为此事无干朝廷大政,故而准备同意让徐光启试试,但刘韩二位阁辅对此颇有异议,所以内阁一时不知如何票拟,故请圣裁。”
  朱由校听方从哲这么说,内心里其实对方从哲有些失望的。
  朱由校不得不承认方从哲的性格是比较软弱的。
  这让朱由校因此不由得心道:“难怪大明的首辅是一届不如一届!如果是在高拱或张居正时代,内阁首辅决定的事,次辅和三辅哪里敢置喙!也就方从哲这种不强势的首辅,才这么皿煮(通假字),只因为刘一燝和韩爌有异议就请圣裁,那还要首辅还要内阁做什么,连个票拟意见都统一不了,是要把自己这个皇帝累死吗?”
  在朱由校看来,大明的首辅还是需要强势一些比较好。
  毕竟大明作为一个庞大帝国要想更加强盛光靠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
  得有人配合皇帝,执行皇帝的一切决策。
  不然,皇帝下达的旨意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而首辅就是这个执行者,因为首辅是文官,而且是德高望重的文官,有自己的一帮官员。
  所以,如果首辅够强势,就可以拉一帮文官,配合皇帝与其他文官斗争。
  但如果首辅不够强势,那皇帝就得独自一人对付整个文官集团,如此,皇帝既当决策者又当执行者会更加累不说,还没人和自己这个皇帝一起分担压力。
  不过,朱由校觉得这也不奇怪。
  因为自张居正被开棺鞭尸且家也被抄乃至家人都被报复他的官绅活活饿死流放后,后面的内阁首辅是真不敢挑大梁了。
  等到崇祯时期更糟糕,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连皇帝想南迁时都不敢发表意见,不敢替皇帝执行。
  朱由校觉得自己有必要给张居正平反。
  因为帝国振兴需要一些敢做事敢背叛自己阶级的伟大人物。
  哪怕后世中华文明的进步也是需要这些人物。
  如谭嗣同、林觉民这些。
  所以,张居正必须平反。
  给愿意为国奉献的人以厚待以光荣。
  不然,大明的文官们就会越来越烂。
第二十九章
给张居正等平反
  话转回来。
  因为方从哲如此说,所以,朱由校看向了刘一燝和韩爌。
  刘一燝则有些颤颤巍巍地道:“此事主要是韩阁辅与元辅之间有不同意见,而臣觉得两位阁辅皆有其理,故而不知该如何言之,亦请陛下圣裁。”
  虽然刘一燝内心里也很不赞同徐光启的奏议,但他现在决定要明哲保身,也就没有直接发表意见。
  朱由校因此看向了韩爌。
  韩爌瞥了刘一燝一眼,他没想到刘一燝现在这么不敢拿主意了,也就只得亲自说道:“陛下,以臣看,设武学已有成例,如北宋时便设过武学,后来为欧阳修上疏言武学设而无用故而罢之,本朝也设过武学,也因无用而不得不废止,故而臣认为设武学乃无用之举,良将勇猛本是天生,即便习武也不用设学校而教之,自有家传或师传。”
  朱由校笑了起来:“韩爱卿对良将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匹夫之勇上,这很容易误国的!”
  朱由校这么说韩爌不可谓不重。
  韩爌听后的确有些脸色挂不住,但批评他的毕竟是天子,他也不好说什么,只得道:“臣恭聆圣训!”
  朱由校则继续说道:“刘綎、杜松辈不够勇猛?但不还是有萨尔浒之败,可见,战阵从来就不是靠将士勇冠三军即可所向披靡的,何况,如今火器大行其道,行军打仗就更讲究战法,更加考验为将者之韬略!所以,带兵者也是需要学习训练才能成为合格武官,否则如何带兵,即便忠勇也只能战死沙场,使士兵枉死,与国无益!”
  韩爌听朱由校这么说,也自然明白了朱由校的态度,只得拱手称是:“圣明无过陛下!臣实在愚钝,竟不知此理!”
  朱由校因此暗自冷笑,心道:“你哪里是不知其理,你韩爌是怕因此导致将来文臣不再比武臣贵重!”
  接着。
  朱由校就乾纲独断道:“内阁立即票拟同意徐光启的奏本,并票拟上这些内容:
  以后设大明讲武堂于禁庭西苑练将练兵,并启用徐光启所荐之老将,一律升为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授荣禄大夫、加柱国,着领大明讲武堂总教习一职,入京替朝廷练将,并着其选族中一十五岁至十八岁的优秀子弟入京,备授锦衣卫官职,为朕侍卫!赐西苑附近籍没之官宅为其府邸!”
  朱由校早就准备好了如何厚待这些老将军,使得其愿意放弃致仕后的退休生活继续为国效力,而办法自然就是加官送京城豪宅荫其子孙,这样就由不得这些老将军不愿意进京继续为大明发光发热。
  而朱由校让他们选一子弟入京侍卫在自己左右自然也有培养自己的亲信的意思。
  毕竟朱由校刚刚登基,真正忠于自己的人还很少。
  方从哲等阁臣此时皆回道:“遵旨!”
  毕竟是皇帝亲谕,所以韩爌和刘一燝也不敢再发表什么反对意见。
  但这还没完。
  朱由校继续说道:“你们回内阁拟道给张居正平反的旨意,对其复官复荫,并追加谥号为文正,追封伯爵,择其子孙承袭之,以纪其辅国之功,且也令张居正后人于族中公推一年少子弟进京以锦衣卫入禁庭侍卫!
  另外,着吏部议议万历十一年后被因支持张居正新政而被处置的官员还要哪些,一律呈上来,予以平反!”
  朱由校记得张居正这个家族不但张居正为大明呕心沥血,连其子孙在后来也有不少是为国效忠而死的,虽然大明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与一帮文官为报复张居正把张居正一族害得够惨,但人家对大明依旧忠心,还真是难得。
  所以,朱由校决定也从张居正族中选一子弟留在身边作为将来的亲信培养。
  方从哲等人听后颇为震撼,都没想到皇帝陛下一登基就要给张居正平反。
  但让他们更没想到的是,这依旧没有完,朱由校继续说道:“另外,戚继光平倭之功与平虏之功不可不封,只因之前党锢之争牵连而未封爵,如此未免会使欲建功立业者寒心,你们内阁拟旨追封戚继光为侯爵,令其子孙袭之。”
  接着,朱由校又道:“朕思及我皇明自立国以来从不乏有名臣名将名士,然到底国家未曾厚待,实为不该,内阁拟旨着礼部和工部于京中设贤臣祠,以祭祀为国家立下重大功勋的贤臣,除开国与靖难者外,于谦、张居正、戚继光、俞大猷等要加进去,名单到时候要报于朕!
  其中于谦、张居正等更需配享太庙!将于谦也追封伯爵吧,希望大明将来若再有危机时,能再有力挽狂澜者。”
  然后,朱由校继续吩咐道:“秦良玉之丈夫被构陷一事,也需要拟旨平反,并追加三级官爵,陷害他的太监赐死!”
  朱由校因此直接一口气追封了一个侯两个伯,加封了好些个一品武官。
  但朱由校知道只有这样才能重振帝国朝气,自己既然能容忍辽饷被许多贪官贪墨掉一大半,怎么能在厚待忠臣良将上吝啬呢。
  甚至,朱由校觉得自己以后对贪官污吏以及出卖国家利益的败类有多狠就得对有功者有多好!
  “臣遵旨!”
  方从哲回了一句。
  他猜得到,皇帝陛下突然给张居正平反,甚至还突然要追封于大明有功之文臣武将,是因为对自己这个首辅不满。
  但方从哲自己也很无奈,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真要做一个让皇帝十分满意的首辅,那就会让天下官僚对自己很不满。
  因为别说张居正的下场,就连王锡爵因为在国本之争上面略微逢迎了一下天子都被言官们骂得狗血喷头,所以方从哲暗叹自己非是不想这样做而是实在是做不到。
  刘一燝和韩爌也知道皇帝的意思,但俩人不喜欢张居正这样的强势首辅,如同他们内心里也不喜欢强势的帝王一样。
  不过,刘一燝和韩爌也比较识趣,没有敢明着跟朱由校唱反调,而紧随在方从哲后面回了一句:“臣遵旨!”
  因为朱由校定了对徐光启所奏之事的处理意见以及要求对张居正等人平反,并厚待为大明立功的文臣武将。
  所以,方从哲、刘一燝、韩爌三阁臣回到内阁后也只能按旨办理。
第三十章
大明又不是到了要亡国的时候!
  方从哲自然是对此没有什么觉得不对。
  而刘一燝和韩爌对此则内心还有些排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