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3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4/673

  他得让将来的大明朝廷有足够的资本去应对这些动不动持续数年的大灾,乃至避免这样的大灾出现,毕竟蝗灾、瘟疫,很多时候就是一开始的旱灾解决不力才出现的。
  另外,让他更加头疼的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会把天灾的频发归咎于皇帝的统治失德,进而借此煽动人心。
  朱由校知道他接下来必须重视这些大灾,尤其是史书所载“崇祯之渊”的第一灾——陕西大旱灾。
  因为这场旱灾是后面许多灾难的根源。
  如果不是这场长达五年的旱灾没有解决好,就不会有大规模蝗灾和瘟疫,就不会有大规模农民起义,而导致朝廷军费激增,导致赈灾能力与水利整修能力下降,以及导致税赋不能减免。
  总之,一开始的陕西大旱灾不解决好,会引起连锁反应。
  “看样子,大规模征讨北方的事只能暂停,为防止大规模民变发生,大军转道陕西,并将马懋才的奏报传回京师,着户部立即给出调粮方案,以赈陕西旱灾,另外,着兵部部推一名忝设侍郎来此地协助募兵,在兵部官员来之前,由卢象升暂兼兵部忝设右侍郎职,募兵赈灾。”
  朱由校因此立即对熊廷弼等随扈大臣吩咐道。
  “陛下圣明!眼下既然陕西旱灾这么严重,亟待赈济的灾民必然激增,以工代赈的法子太慢,主要是一时不知道该营造什么工程,不如先招募入伍,并在招募入伍的同时,确定需要营造的工程。”
  熊廷弼因此赞同起来。
  朱由校听后点首:“朕的确是有此意,到时候,这些兵就先编为工程兵,由朝廷统一安排相应工程建设。”
  “遵旨!”
  熊廷弼等因此回道。
  圣驾刚进入陕西绥德州境内,朱由校就看见沿途已有许多饿殍,塞满了官道,四周田地皆龟裂板结。
  这还是朱由校已免了辽饷和天下徭役的结果。
  朱由校不敢想象历史上没有免辽饷和徭役的陕西会有多严重,至少应该是流贼四起了。
  “奉旨,准备施粥!”
  熊廷弼传达了朱由校的谕旨。
  出征的十万大军按照早已订好的安排行动起来,开始参与这场与天灾对抗的战争。
  军队中的火兵此刻成了主力。
  大量的军粮被临时变成了赈灾粮。
  而其余主力战兵则持着带刺刀的燧发枪组成了一道道人墙,用来维持秩序,逼迫这些灾民们不敢哄抢,只得排着队领粥,并被安排一个集中地喝粥。
  这些灾民喝完粥后还会被召集起来被直接招募为工程兵。
  自然是强制性招募,而不是问其意愿,不愿意的让其回家。
  因为这些人本就是在家乡活不下去才逃荒的,这次招募相当于强行使其再就业,以避免其因为饥饿而起义而已,和宋朝时会把农民起义军招安进军队里一样。
  这事由卢象升负责,具体做这事的则是近卫军的训导官。
  近卫军的训导官都是文武双全者,做这种事也算是驾轻就熟。
  “姓名?”
  “张献忠!”
  “哪里人?”
  “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人。”
  “之前做过什么,可入过军,犯过什么事,读书识字否,会武艺骑射否?”
  “当过边军,后被革职,识得几个字,会骑射。”
  此时,训导官杨展就问着一看上去颇为魁梧的红脸汉子的名字,给其登记起来。
  不过,这个世界的张献忠还没来得及成为一名造反者。
  四川地主出身的杨展也还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这个陕西灾民在另一个世界的明末会是他将来的对手。
  “你被分在了工程兵团第一军第一镇第三营第二司第六局第三旗队第一队,领棉衣与号牌过去。”
  杨展因此没直接让他当队正。
  张献忠则在这时候主动问道:“敢问这位军爷,待会可还有施粥,实不相瞒,草民没喝饱。”
  张献忠有些卑微地笑了笑。
  杨展瞅了他一眼,道:“入伍后,会直接管饱的,先忍着!”
  “哎!那就好,谢军爷!”
  张献忠谄笑着退了下去,然后便去领了棉衣和号牌。
  ……
  “启禀陛下,眼下招募的灾民已经超过三万之数,这陕西的旱情看来的确很是严重,尤其是延安一带,大部分都是延安过来的农户,甚至不少是有自己田地的大户,甚至有粮食歉收而不能给上官还贷的边军。”
  熊廷弼这里向朱由校禀报道。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就问着已来绥德州见他的陕西巡抚马懋才:“现在陕西官库还有多少粮?”
  马懋才回道:“回陛下,旱情从去年持续到今年,然后这次旱灾的范围又大,能用的粮食早就用完了,只是还有输边的漕粮,但这自然是不能动的,不然的话,是会引起哗变的,百姓缺粮即便暴动也好镇压住,但边军要是没吃的,一旦暴动,危及的就是社稷,臣就算有一百个脑袋也不敢挪用。”
  “陕西现在就没一点存粮吗?”
  朱由校问道。
  “倒也不是,据臣所知,不少大户手里还是有的,但他们不肯多卖出来给官府,为的是好坐地起价,等朝廷赈济时,他们好赚一笔。”
  马懋才自己也是陕西人,算是陕西大户出身,自然清楚自己这个阶层的人,不过因为他是接受了兴明社理念、又对自己家乡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而选择了说出实情。
  当然,他作为巡抚其实是可以强迫这些大户出粮的,但没有做,自然也是顾及乡情。
  但他现在能主动提出来且希望皇帝朱由校和朝廷其他人去这样做,对于也属于陕西大户出身的他,已经算是很难得的了。
  朱由校对此也能理解,便没有责备他,明知大户在囤积居奇,也不敢严惩,以避免天灾因为人祸加剧。
  朱由校只说道:“非常时刻,当用非常之法,立即拟旨,今后凡大灾大战之区,朝廷派了赈灾安民钦差大臣去的区域,皆可暂行战时配给之令,一切人口、钱粮、六畜、房屋等皆当由钦差大臣强行分配,违令者,可先斩后奏!”
  朱由校说着就对随扈的信王朱由检道:“御弟,你现在便以左副都御史与工程兵团总兵官身份,替朕督办陕西赈灾安民事宜,交给别人,朕不放心,你记住,尽量在京城的粮食到达之前,保证少饿死一个人,乃至饿着一个人,因为只要少饿一个人,就少一个造反的人,我大明社稷就多一份保障,不要怕得罪缙绅,朕岂会因他们而杀皇族?”
  这个时候,朱由校知道自己必须用皇族,因为皇族跟自己一样在乎社稷稳定,也因为自己的身份而不怕被报复,同时也可以通过得罪士绅来减少因皇族身份而被士绅们拥戴的可能。
第四百四十章
米脂救灾,信王大怒
  “臣弟遵旨!”
  朱由检回了一句,他受朱由校教育多年,自然也明白朱由校的意思,知道这陕西的事攸关大明社稷。
  因而,朱由检也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很重要。
  他如果不管这些哀哀饿殍的生死,将来就不会有人再管他朱氏皇族的生死。
  “士心不代表民心。”
  “而真正的民心很多时候是听不到的,得自己去仔细调查,仔细去看才知道民心是如何的?”
  朱由检想到了皇帝朱由校以前给他说过的话。
  和历史上那个很勤奋的崇祯皇帝一样,这一世的信王朱由检在负责朱由校交给他的这件事后也很勤奋,连夜就告辞了朱由校,然后带着协助他的卢象升与马懋才先去了旱灾最为严重的延安府米脂县。
  至于皇帝朱由校则与大军依旧留在绥德州,作为朱由检的后盾,到了必要时刻,则好直接动用武力镇压。
  而延安府一带的士绅大户很快也通过一些渠道得知了信王朱由检奉命来陕西督办赈灾安民事宜的消息。
  “信王殿下就要来米脂县,诸位作为本县望族,还是做些表率才好,多出些粮,设些粥厂,不要让殿下觉得我们为富不仁,当今圣上的脾性,你们也都知道,若真让信王把这样的话递到御前,指不定会被治什么罪,哪怕是做做样子,也是可以的。”
  米脂知县晏子宾此时也将米脂县的士绅皆召集起来,商议起了此事。
  举人艾诏知道晏知县是想趁此机会让自己这些士绅捐粮,然后趁机捞一笔,也就因此道:“多捐出些粮米自然是无妨,但是,我们也没多少余粮,估计也不能坚持几日,到时候还请县尊向殿下说明一下。”
  “就是!这从去年持续到今年的大旱,不只是小户受损,我们这些人口多的大户也受损严重,要说捐粮,我们盖家也只能捐得出个五十石来,要想再添是不能再多了,还请县尊海涵。”
  监生盖龙此时也说了起来。
  接下来,米脂县的其他士绅大户也都纷纷跟着叫苦。
  晏子宾见这些士绅一听到自己要他们捐粮,就一个个开始哭穷,也感到颇为不悦,但他也不好得罪这些人,也就依旧笑道:“这俗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诸位尽力而为,也算是为了乡梓安宁,除捐些粮给县衙组织人施粥外,你们自己也可开设粥厂,还是那句话,得让殿下看到诸位的仁心,这是对诸位有好处的事。”
  朱由检这里已到了米脂县的银川驿站。
  因驿站素来是交通要道,繁华集镇所在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4/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