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4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6/673

  陆玄渊回了一句。
  “你说你没想到刘氏一族会跋扈到目无君上,在圣驾前屠戮百姓,你既然没想到,为何还提前收买刘鸿诫身边的仆人,让其怂恿刘鸿诫在圣驾前动手?你这是何居心?”
  朱由校问道。
  “臣想着是这样可以听陛下看见刘氏一族的可恶之处,但臣真没想他们会直接杀人啊,陛下!”
  陆玄渊哭喊道。
  “你还狡辩!朕看你是哪里没想到,你是清楚的很,不然你痛斥刘家杀人文章怎么在朕来之前就写好了?”
  朱由校说着就把一写有明确日期的报刊丢在了他面前:“你自己看看!幸好朕东厂的人也不全是你的崇拜者,也能找出蛛丝马迹来,你告诉朕,你是不是提前让你控制的报社印发了这些报纸,好等将来立即散发出去?”
  陆玄渊看着上面的日期,也颇为惊愕,不由得看了自己儿子陆则思一眼,然后突然以头撞地:“陛下饶命!”
  “你如果亲自在朕面前来举报刘氏一族,或者直接上本举报,朕没准还会嘉奖你,乃至重用你!但怎料,你压根所想的就不是为百姓伸张正义,而是利用百姓达到你们自己的目的!”
  “朕知道你是因为怕有风险,不敢亲自站出来,也就只敢躲在幕后,你们这些人就是如此,明明最不怀好意,又总不敢明目张胆,只能鬼鬼祟祟躲在后面,借他人的血来掩盖自己的懦弱。”
  朱由校说着就又吩咐道:“你既然是怕见血,朕就赐你毒酒,无论如何,按照朕所定的律法,心怀不轨者,是要杀掉的。”
  陆玄渊因此呼吸急促起来:“陛下,臣想问问,您是怎么查到臣的。”
  朱由校笑了起来:“因为朕身边有很了解你们的人!就像你很了解汤知县这样的庸官一样。”
  陆玄渊听后看了温体仁一眼,突然大骂起来:“温长卿,你不得好死!”
  “给他灌药!”
  朱由校见此直接吩咐了一句,他已经懒得再看士大夫之间的争斗。
  做皇帝数十年来,朱由校是看够了士大夫间的明争暗斗。
  他不得不承认,士大夫这个群体是复杂的。
  虽然受着同样的教育,甚至不少出自同样的家庭,但在个人的选择是不同的。
  有的沉迷于功名富贵,执着于争权夺利,且用为天下大公之名义行着大私之事。
  有的执着于理想信念,用相猜相贼的各种毒辣手段,看似揽权严酷,为的却是大公之事。
  而朱由校现在用人也从不敢只看其说什么,而只看其这样做的目的。
  所以,对于温体仁这种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还是用着的。
  甚至,他现在发现也挺好用。
  “陛下,山东士风尚有抵触朝廷专权,不令其自由之风,臣担心,江南的士风在要求自由与分权方面会更严重。”
  毒死陆氏父子后不久,温体仁就向朱由校进言道。
  朱由校则道:“就算是龙潭虎穴,也得去走一遭看看,但总之,无论他们多想自由,多想无拘无束,也得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不是他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他们想实现某些东西,就得付出一些东西,别以为像陆玄渊一眼躲在后面就可以稳操胜券,也别以为自己交的税最多,文化普及的最好,朝廷就该更尊重他们,而忘记了他们能一块稻田不种却能吃到来自湖广与印度的低价粮是谁的恩惠,忘记了他们能风花雪月是谁没让铁蹄南下,而恩赐给他们安宁!”
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明天启盛世现状,扬州繁华无缠足女
  扬州。
  朱由校已是第二次来这里。
  不过,因为海运的兴起,再加上两京铁路的开通,漕运的地位开始下降,所以扬州的经济地位也在渐渐下降,以致于他在江南的富庶程度,已远不及苏州、松江、南京等地。
  但凭着京杭大运河带来的底蕴,他依旧是一块富贵之地。
  朱由校这一次来扬州自然没再吃到闭门羹。
  因为扬州的盐商已明显学乖了,不敢再企图阻止皇帝的南下。
  他们现在都已知道,如今的大明皇帝是吃软不吃硬的,逼急了是敢掀桌子的。
  所以,朱由校到扬州后倒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城里城外微服闲逛起来,而不用像上次一样,要先宣示一下皇威,需要这里的人先重新知道大明说话算话的是皇帝才行。
  朱由校现在正认真审视着他眼前的扬州城。
  南来北往的行人,和那不紧不慢的步伐,且在商铺货架前挑挑拣拣的样子,让他觉得感到很满足。
  铛铛!
  铛铛!
  铛铛!
  尤其是,当朱由校闲逛到一学校附近时,在听到表示放学的敲铁声响起后,而有许多孩童撒开着脚丫子,背着书包向他跑来时。
  “放学喽!”
  “放学喽!”
  ……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
  孩童们的喊声让朱由校本能地笑了起来。
  他如果没记错的话,历史上,此时的扬州城应该是刚经历一场大屠杀不久。
  八十万扬州人,无一幸免。
  而不像现在,因为他的出现,这里的人依旧不识刀兵,以致于生活的依然静谧安宁。
  连走路都是不急不缓,唯有调皮的孩童才会在放学疯狂地跑,笑声明亮地响彻在街巷间。
  当然,更让朱由校欣悦的是,这些孩童开始会情不自禁地念出与数学有关的事物,而不只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类的声音。
  朱由校由此知道自己推行的新式教育是真的下沉到了民间,已经在开始影响华夏的下一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青石板的街道上,一挑货郎因眼下没人来买他的生意,而以拖把代笔正写着唐诗。
  朱由校因此驻足多看了两眼,且对随扈的温体仁和卢象升笑道:“扬州城何以文化兴盛到挑货郎也爱写字了?”
  “自然是陛下治世之功所致,读书人太多,加上陛下鼓励士子组织识字班,搞支教活动,提高百姓文化水平,而扬州这地方自然因此更加明显。”
  温体仁因此奉承起来。
  而卢象升则道:“以拖把为笔,倒也可见如今扬州之富裕,布料多到用作拖布拖地,而不作补丁之用,难怪这里无一乞丐。”
  朱由校则因此问着扬州知府王文鼎:“王知府,你不会因为朕要来扬州,而把扬州的乞丐都赶走了吧?”
  “陛下,臣可不敢如此欺瞒陛下,扬州的确是没有乞丐,臣到任之时,倒的确是有乞丐的,但那都是职业乞丐,一众拐来孩童然后弄残后逼他们乞讨而从百姓手中赚取钱财的乞丐,自臣严打后倒也销声匿迹。”
  王文鼎忙回了一句。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
  “收旧衣服、旧家具、旧鞋、旧锅、旧车。”
  就在这时候,街巷里又传来了吆喝声。
  朱由校一开始没注意,但过了不久又听见了同样的吆喝声,便问着王文鼎:“扬州城收旧物的商人很多?”
  “回陛下,的确很多,盖因如今中土繁富,百姓衣食足,而不知节俭,故长爱换新猎奇,所以,所用之物也就换得快,偏偏现在海外朝鲜、倭国以及南洋等地也因为钱款渐多,而喜欢买我们的旧物,基本上商人在这里低价买进许多旧物件,略作加工后,卖到海外去就能卖高价,谁让我我大明已是天下中心,而领整个天下风气之先呢。”
  王文鼎回道。
  “去看看。”
  朱由校因此来了收旧物的商铺,却看见这里所收的旧物多是簇新的,也就笑道:“还真是富贵到不知节俭的地步啊!”
  说毕,朱由校就回头又看了一眼自己所在的扬州街道。
  只见黑夜降临,白墙黛瓦渐隐于苍穹。
  而闹市人声却依旧未有安静下来的意思。
  且万家灯火,如浩瀚无垠的星辰一样,突然出现在四周,照得扬州城亮如白昼!
  柔和的丝竹声也开始响起,从慢摇的船舫中传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6/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