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673

  所以,朱由校知道朝野上下肯定都还没把东虏放在眼里,甚至都没有觉得东虏将来会成为神州之主。
  真正意识到东虏不容小觑的官员还是少数。
  当然,朱由校自己也承认现在的东虏与大明相比也的确不算什么,但也只是综合实力上的对比。
  在战略上,朱由校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得要慎重对待这个后来成功夺取中原的政权。
  因此,朱由校会支持熊廷弼这种较为谨慎的战略。
  但朱由校知道他支持熊廷弼就意味着他在逆势而为,在跟大明这个积重难返的王朝的强大惯性做斗争,在和大多数人唱反调,不仅仅是文官集团中的大多数文官,还有一些有私心的武官,以及自知牟利的商人势力。
  朱由校知道自己的支持者一开始肯定会很少,也会走得很艰难。
  但他必须努力地走下去。
  ……
  袁应泰收到了张鹤鸣的来信,他对此感到很欣慰。
  有了兵部尚书张鹤鸣的支持,让他有了不少底气。
  再加上薛国用、张铨这些辽地文官以及李如桢这些武将也支持他。
  而且,袁应泰作为辽地巡抚,也的确有带兵的权力,他可以选择听从经略的命令,也可以选择不听从经略的命令,并在自己的辖区内做出自己的军政决定。
  所以,袁应泰在收到张鹤鸣的来信后,便干脆趁着熊廷弼在沈阳,就主动招纳大量蒙古人进入辽阳城中,招纳大量所谓从东虏叛逃回来的官兵,开始训练他们,准备靠这些蒙古人和叛将叛兵主动恢复失地,彻底解决东虏之患。
  而当时,努尔哈赤为了解决春荒问题,正在四处劫掠蒙古部落,所以因此增加大量蒙古难民。
  袁应泰自然也因此招募到许多蒙古难民。
  而袁应泰还因此颇为得意,对标下总兵官侯世禄与梁仲善吩咐道:“侯世禄、梁仲善,你们即刻训练这些蒙古人,将来随本抚出城立功!”
  ……
  “大汗,自从辽阳那边辽东巡抚袁应泰在大量招降蒙古人后,奴才已按照您的吩咐,安插了我们的人进去。”
  李永芳在袁应泰如此做后没多长时间就向努尔哈赤禀报起来。
  努尔哈赤听后点了点头,且也因此难得地笑了起来:“袁应泰这个草包!他心里肯定只想着快速灭掉我大金好建功立业,却不知本汗已经盯上了他的辽阳城,传令额亦都他们,即刻把兵马撤回来,准备接下来攻打辽阳!”
  ……
  而熊廷弼这里也知道了袁应泰在招纳蒙古人进城之事,气得他直接赶来了辽阳,质问起袁应泰来:“袁大来!你这是在做什么,招纳蒙古人进城之事,怎不事先告知本官?!”
  袁应泰则回道:“正要告知于部堂。”
  熊廷弼哼了一声,立即对侯世禄和梁仲善吩咐道:“立刻封城!将城中混入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全部杀掉!”
  侯世禄和梁仲善看了袁应泰一眼,他们是袁应泰标营将领,钱粮与考核都握住袁应泰手里,自然得听从袁应泰的命令。
  袁应泰则看向了熊廷弼,拱手道:“部堂!让这些蒙古人进城是我的决定,他们与虏贼皆有仇恨,且个个善武,留下他们可以避免让他们去投靠东虏,也可以用为兵卒!若贸然杀之,只会令这些蒙古人失望,从而皆投向虏贼,请部堂慎思之。”
  “你!”
  熊廷弼见此知道自己没办法让袁应泰听自己的话,一时只得道:“我必向陛下上疏,参你此事!”
  “下官已上奏陛下言明此事。”
  袁应泰也直接硬顶了一句。
  “陛下若听你的,辽阳必失,你袁应泰到时候唯有一死可避罪!”
  熊廷弼说完就赶回了沈阳,这次他来的匆忙,也没让听自己命令的标营总兵贺世龙集结兵马和他一起来辽阳,只带了朱由校拨给他的锦衣卫,但熊廷弼最终还是没有直接下令让锦衣卫处置袁应泰,因为他也是文官,也不想彻底得罪文官集团,何况,巡抚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辽东地区的军政首脑,所以,他敢拿尚方宝剑杀武臣,却不敢杀文臣。
  ……
  “胡闹!”
  朱由校收到袁应泰的奏疏后,没得骂了一句。
  “经抚意见相左,恐不利于辽东大局,本来,经抚是互相制衡,而巡抚为经略副手,以佐军事,小事自可彼此商议,但大事自当谋归一处,否则必致内讧,以臣之见,当换抚臣。”
  方从哲见皇帝龙颜大怒,这时候就忙按照皇帝的意思说了起来。
  而韩爌则皱了皱眉头,道:“袁应泰精明强干,与熊廷弼脾气暴躁不同,他更会虚心纳言,尤善钱粮调度和安抚人心,其任辽东巡抚期间大修水利,使大量流民得以重新安生,他为巡抚也是熊廷弼当初自荐,为的是能更易得朝廷钱粮支持,如今冒然更换,以臣之见,是否当询熊廷弼自己的意思,经抚虽意见相左,行为不同,但也还没到彼此相争不让的地步。”
第七十四章
清除奸细
  朱由校听明白了韩爌的意思。
  韩爌无非就是想说袁应泰是文官集团支持的官员,只有袁应泰才能替他熊廷弼要来钱粮提供后勤支持,所以熊廷弼当初才会推荐让袁应泰担任辽东巡抚,而在韩爌看来,这也说明熊廷弼是离不开袁应泰的。
  朱由校知道韩爌是在替袁应泰说话。
  而朱由校没有一登基就换掉袁应泰其实也是因为考虑到熊廷弼自己推荐的袁应泰的缘故,所以他才没有过多干涉一个巡抚的任命,而且他本以为熊廷弼推荐袁应泰或许是因为袁应泰有非军事方面的能力,而袁应泰只要没成为经略,就会好好配合熊廷弼。
  但现在韩爌的话也提醒了朱由校,让他明白原来熊廷弼在泰昌朝举荐袁应泰或许是不得已。
  毕竟袁应泰得东林党支持。
  泰昌时期,东林路掌权,熊廷弼要获得钱粮支持只能靠袁应泰。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朱由校当皇帝。
  虽然,朱由校刚开始登基时,根基不稳,没多少亲信,为了避免发生君王突然于内廷落水的事件,所以他没有一开始就表明自己在对辽东战略的态度。
  但现在朱由校登基已有半年,内廷已经被他清洗一遍。
  而外朝也被他杀了一批人。
  树立了威信。
  也发展了一批自己的亲信。
  所以,朱由校现在可以直接表明自己的一些态度,从而可以给一些做实事的大臣吃定心丸。
  为此,朱由校直接说道:“既然他袁应泰善抚流民、善修水利,那就把他调任到陕西任巡抚,那里干旱情况严重,流民多,是他的用武之地!让太仆寺少卿袁可立接替袁应泰担任辽东巡抚,另,传旨辽东文武,大小事皆听经略裁夺,不可擅自行事,违令者,熊廷弼可先斩后奏,不论文武。”
  朱由校说着就命令道:“即刻拟旨!八百里急递于辽阳!”
  朱由校是真担心袁应泰把辽阳给自己搞丢了。
  所以才要求把圣旨八百里急递辽阳。
  因为不然的话,袁应泰可以一死报君王,身后得名,不用被清算。
  但大明却要损失一座坚城,而建奴就要多一块肥地。
  而朱由校也意识到辽东的事可能不是换换袁应泰就可以的,像袁应泰一样想迅速解决辽事贪功冒进的官员不少。
  所以,朱由校决定直接授予熊廷弼更大的权力。
  即对文官也可以先斩后奏。
  朱由校算是直接表明以后辽东就是熊廷弼一个人说了算。
  算是给了熊廷弼彻底的信任。
  方从哲和韩爌自然不敢阻挠。
  于是,旨意很快下来了。
  ……
  袁应泰和熊廷弼这里刚争执了不久,就收到了朱由校急递来的圣旨。
  袁应泰收到旨意后自然是极为不甘。
  袁应泰没得郁闷死,他因此不由得对东林官员薛国用说:“陛下偏宠熊廷弼,宁将辽事复杂化,而不肯迅速解决辽事,如此下去,天下必不安宁!而辽东在熊廷弼手里,永远也平不了东虏,只会令天下越来越贫病交加!若是我任经略,今年就可解决东虏,直捣建州!可惜!可叹!”
  薛国用也颇为愤愤然地道:“陛下识人不明!宁逐能臣而留庸臣,真不知道,辽事在熊廷弼手里会拖到什么时候,真要拖到努尔哈赤老死不成?”
  袁应泰则道:“本官会继续上疏直言此事,虽然陛下不信任本官,但本官也得尽人臣之义!”
  当然,袁应泰虽然要上疏继续为自己的战略争辩,却也不敢违背旨意,只得收拾行李,准备回关内陕西搞水利工程。
  熊廷弼在接到朱由校的旨意,看法和袁应泰不同。
  “吾皇圣明啊!辽事早就该事权统一,谋可归之于众人,但决策就必须归于一将,否则,万事不成!如今有陛下支持,辽事大有可为!”
  熊廷弼说着就不禁望南而叩,然后带着贺世龙和陈策两营兵马去了辽阳。
  一到辽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