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5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7/673

  “再则就是冗工,官营工厂养的工人工匠之多,令人不可思议,有的官营大厂,工人工匠达数十万人!”
  “而因此使得人力成本付出极高,以致于工厂亏损越来越严重,偏偏朝廷从不肯让这些工厂关闭,而让利于民,使民间商人经营,还美其名曰为保证战略资源和技术核心掌控在朝廷手里,而避免私人经营以此要挟朝廷,乃至为厚利卖于他国!”
  “但也因为要保住这些亏损严重的大厂,朝廷也就不得不用国帑补贴,以致于为扶持这些亏损官营工厂,使国帑支出极大!”
  “甚至,朝廷还强势地霸占一些暴利行当,以及用权力手段,让许多暴利行当的利润只流入朝廷充作官帑,进而却贴补这些亏损!”
  “如禁止关内开矿这事,就找了个保护内地生态的荒诞理由,取地之利,用之于民,有何不可?!”
  “朝廷这样做,明明是通过只准许在海外开采矿产的政令来将矿业之利把控在自己官家手里!”
  耿于垣附和说道。
  “我总结了一下,要变法的要点是:
  一、立宪,以限制君权,规范朝廷执政;
  二、增加地方自治权;
  三、裁撤冗官、冗兵、冗工;
  四、开放相应禁令,允许民间商人自由经营相应行业,任何商品都可以进行自由交易;
  五、对士绅优免,限制官营工厂的生产和扩张。”
  高之壁说了起来,且又问道:“不知诸位可还有要补充的?”
  “还有严格廷议制度,我们不能只限君王独裁,也得限制权臣的出现;”
  “而廷议制度无论如何都是限制这两者的最好制度!”
  “故我认为,辅臣阁臣必须由廷推任命,而廷推之组成不能只限于公卿,天下各省民众皆得有士绅代表参与,另外,兵事、法令的颁布,也得由廷议决定!如泰西之议会也!”
  另一位叫王依言的大儒这时候说了起来。
  “甚妙!”
  郭斌不禁拍桌叫好:“本朝之廷议可谓本朝之最善之制度!很该发扬光大!幸赖王公提及,只可叹,陛下和历朝先帝,多有不严格遵守之时,若能形成制度,写入朝廷之宪里,如君王若不遵守,则天下可讨伐之!这样的条文,则我皇明必将永盛不衰也!”
  “得去动员更多的人,将来,也才好让朝廷看到真正的民众心声!”
  耿于垣回道。
  “没错,那我这就回乡,动员同乡士子!”
  “我原本不打算回去的,既如此,也回去一趟!”
  “老夫也腆着老脸回去组织文会动员一番!”
  一时,这些缙绅士子纷纷响应起来。
  郭斌因此向这样拱手道:“若将来真能使我大明变法成功,则郭某即便客死他乡,亦再无怨矣!”
  众人皆向郭斌拱手。
第六百八十八章
下旨休沐,让朕听听真正的民众心声!
  “商品现在的销路如何,各局各厂报上来的账目,查验没有,征讨罗刹国,有没有成功刺激经济,让各局各厂不用再减产?”
  朱由校回京后没多久,就询问起了辅臣们关于大明帝国的经济状况。
  能否让大明帝国渐渐突显的经济危机通过对外战争得到解决,是他现在最关心的事。
  至于大量出现的中产者,迫切希望朝廷在制度上改革的事,他这个皇帝还没心思去关心。
  这些年来,随着朱由校年龄的增长,以及自身通过对中华之学问的学习加深后,他已对如何治理好眼下已步入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大明帝国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即位之初,他因为大明按原历史只有二十四年国运的危机,而敢放手一搏,不计后果地革新除弊。
  但现在,对于改制,他已不再那么急切,甚至趋于迟缓。
  以前保守的是官僚士大夫,激进的是天启这个少年帝王。
  那时候的朱由校动辄就要掀桌子,以大不了造反重来的方式,逼着一帮子老臣要么变成他革新除弊路上的尸骸,要么成为他一手扶起来的新勋贵。
  而现在保守的是他这个天子,激进的是不少官僚士大夫。
  以前的大明社会参与政治的只有食利者。
  现在的大明社会参与政治活动的除了食利者,更多的是普通百姓,这些百姓里有大量学生、大量商人、大量职工、大量不再为朝廷缴税的农民。
  所以,如今的大明社会更复杂,中间阶层非常庞大,更像是一个橄榄型社会。
  而且大都文化普及度高。
  也就使得民间因为欲望的不满足而在政治上有激进要求的人特别多。
  朱由校现在很信奉司马迁的一句话,即:“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如今,他也就懒得主动去做什么变法,而只宁肯顺着天下时势,走一步看一步。
  可以说,他现在只有等着别人拿刀架在他脖子上逼他时,他才愿意变什么法。
  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朱由校才确定自己变法才是顺了天下时势,如果他再顽抗,就会成为第一个被送上斩刑台上的皇帝。
  自然,朱由校也不会强行阻止大势。
  他知道随着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的增加,君权下落,是必然的。
  所以,朱由校这个皇帝现在是既不主动让权,也不强行阻止,他在逐渐的把自己剥离到持各种思想的团体之外,而像一个修补匠一样,只在利用依旧独掌天下的皇权修补着帝国在经济和民生上的各处问题。
  当然,少了锐气的朱由校也知道自己在面对已经工业化的新大明帝国时,也确实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在政体上去改造他。
  “回陛下,销路好了不少,根据各处官营产业所报上来的账目,盈利情况大为改善,征讨罗刹国,以及这次出兵倭国,倒也让官营的各处产业增加了不少订单,尤其是军事上的订单!减产的标准可以降低一些,不过,还没到可以增产的地步,尤其是一些民用的工业品,主要是因为市场还没彻底打开,无论是倭人还是罗刹人,现在还没彻底变成可消费我大明工业品的群体!”
  刘鸿训回道。
  作为辅臣,他也和皇帝朱由校以及其他辅臣一样,在执政时,也只将权力用来修补帝国的各种实际问题,或为天下生利,而也不会去提出什么改革变法的事来。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拧着眉头,自言自语道:“竟然还没有到增产的状态,外邦与我大明富庶程度竟差别这么大!”
  说到这里,朱由校又问道:“最近还有什么重要的事。”
  卢象升这时候站了出来,道:“启奏陛下,据海外各殖民地总督和藩国国王奏报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大明在南洋和印度、以及缅甸这些地方的殖民区域内,土人暴乱的次数明显增多,规模也在增大,所谓要求独立的运动风起云涌!”
  “这跟大明帝国整体经济开始低迷有关,因为国内百姓收入增长程度下降,所以需求减少,而我大明在殖民地的各项产业,如采矿这类,不得不削减当地雇工,以致于土人因为收入下降,而开始萌发不满!”
  “再加上,我们在当地的权贵官僚和士绅盘剥过重,也就使得叛变者增加,开始闹着要恢复自己的民族,恢复自己原有的王朝!而这些殖民区也因为动乱加剧,而影响了当地的市场,进而影响本土的商品出口。”
  “这都是连锁效应,只能等大明继续从外扩张的方式来解决,尽量让不事生产的人少点,至少要不事生产的人里,就只是汉人。”
  朱由校说着就又问道:“还有别的事吗?”
  “回皇爷,地方各处的东厂奏报,最近有越来越多的士民在暗中组织要来北都请愿上书,说是请求朝廷变法,左右内容不过是要限制君权、要给予地方自治之权、精简机构、裁撤冗官冗兵冗工,让各行各业的交易更加自由等等,他们不少人在说还要用罢课罢市罢工的方式,让皇爷和辅臣们听听看,什么是民众真正的心声。”
  韩赞周这时候回道。
  “这商业增长不如以前了,矛盾也就更加凸显了,又都想着在自己国家内部为自己阶层多争取些利益来!”
  朱由校听后因此笑着说了一句。
  “陛下说的是,这些年来,国外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国内也就竞争激烈了起来,自然趁机要求变法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这倒也不算意外之事。”
  刘鸿训回道。
  “朕不反对变法,但要看怎么变,这法一旦要是变不好,没准就会使我大明社稷更加糟糕!”
  朱由校说着就又道:“刚才,不是说眼下发动不久的战争还没彻底打开外面的市场,还需要继续减产吗,既然如此,干脆下诏,除交通、朝政、军事这三类事外,其余事之从业者,皆休沐三个月!其休沐三个月的收入和损失,由朝廷发国帑补贴!另外,各类官营服务免费,损失也由朝廷补贴,这也算是发钱刺激一下经济!让他们皆进京来见朕!”
  刘鸿训听后大为惊愕:“停产三月,还让其进京,陛下这是为何?”
  “自然是要听到更多的民众的心思嘛,免得他们说朕听不到真正的民声,朕也担心他们就只听到自己身边的民声!”
  “传朕一道旨意,去天津、去江南、去蜀中、去江汉、去江淮、去辽东,去所有大明人口密集地区,告诉他们,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小学未毕业的少年,尤其是工人和农民们,皆都来见朕,让朕听听他们的呼声。”
  朱由校说着就道:“既然要运动,就全民一起!不能只是要求变法的士子和商人参与。”
第六百八十九章
进军乌斯藏,天下百姓奉召进京
  大明现在产能过剩,商品总价值已经超过货币总价值,不然也不会大发善心地要去解救外夷百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7/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