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5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5/673

  刘鸿训因此责问了起来。
  耿于垣只得闭嘴不言。
  孙传庭和黄得功因此都笑了笑。
  而这时候,刘鸿训则道:“认为朝廷执政当以维护自由和公平为原则的,举手。”
  一时间,没几个人举手。
  刘鸿训也就说道:“看来大部分咨议大臣都希望朝廷以保障生产者利益最大化为执政原则,那以后就以此为宪纲,朝廷旦有违背处,便可以此为由弹劾,或可动员天下百姓,清君侧,尔等以为如何?”
  “很是!”
  吕盛回道。
  “同意!”
  于忠明回了一句。
  其他工人和农民出身咨议大臣也都表示同意。
  最后,耿于垣等自由派士子也无可奈何地表示同意,因为不同意的人占少数,他也不得不表示同意。
  这时候,黄得功突然站起身,来到会议中央,说道:“诸位,我说一句,以我看,这什么宪纲不宪纲的,哪怕将来到正式立宪的时候,这宪政也得在我大明天启皇帝陛下千秋百代之后再实行,因为,说句实在话,我们这些军人,尤其是帝军上下的兄弟们,就认陛下的话,什么宪不宪,对我们而言,不过是些让人懒得听的大道理而已。”
  黄得功说着就把身上的总兵以上可在非御前携带的大明新制转轮手铳拿了出来,且直接打开保险,放在了桌上,然后大马金刀地坐回去后,就指着枪,问着在场的咨议院的大臣们:“谁有异义?”
  黄得功说着就扫视着在场的人。
  仿佛在问,谁赞成,谁反对!
  “这个!”
  耿于垣这时候刚说话,还没全说出来,黄得功就突然一个暴起,将枪拿在了手里,且对准了他:“混账东西!老子早他娘看你不爽了,你是不是真当老子不敢一枪崩了你?!你他娘的得明白,这枪握在谁手里,谁他娘的说的话才是宪!如今陛下自办武校、亲征东虏,上上下下的官兵就没有不服他的,他要说他口含天宪,那就是口含天宪,明白吗?!如今立这什么宪,自然是为后世之君立的,你真当你配给如今的陛下立宪?!”
  耿于垣一时不由得双腿发起抖来,哆嗦道:“我,我也没说什么,没,没说不同意。”
  耿于垣现在的确已是心灰意冷,心想这宪纲其实立没立都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不立,立了还容易造成如今这位天启皇帝的治国理念继续影响后世之朝,自己也没必要再跟陛下身边的人作对。
  “靖国公,你干什么!这是咨议院,坐回来!”
  孙传庭这时候拍了桌子,大声吼了一句。
  黄得功这才坐了回来:“行,我给次辅您面子。”
  这时候,刘鸿训则道:“靖国公的提议,大家觉得如何,举手表决,同意宪政在如今陛下千秋万代后施行的举手!”
  “同意!如今皇上是好皇上,我们信得过他,我们这些流民能变成有技艺的工人,全靠当今皇上。”
  “我也同意,他让我们农民不纳粮,不当差,我们自然愿意都听他的,什么宪不宪的,不重要!”
  ……
  大多数百姓出身的咨议大臣皆没有意见。
  刘鸿训因此就道:“既然大多数咨议大臣都同意,那就把这条写到宪纲里,当今陛下不必遵行此宪纲!”
第六百九十八章
士子痛哭,变法失败了!
  “启奏陛下,这是咨议院最新决议出的诸条宪政纲领!”
  刘鸿训在见到天启皇帝朱由校后,就将一份题本呈递到了朱由校面前。
  朱由校接过题本后看了看。
  “不错!基本符合朕所立之兴明社的理念!”
  看了后,朱由校就对此表示了肯定。
  接着,朱由校又问道:“不过,这宪纲对朕不具备约束力这一条是谁提议的?”
  “回陛下,是靖国公提议的。”
  刘鸿训回道。
  朱由校听后点首道:“咨议大臣们没反对?”
  “靖国公这条提议,是在场咨议大臣意见最为一致的,没有一人反对。”
  刘鸿训继续回道。
  已代替刘鸿训成为大明首辅的温体仁这时忍不住奉承道:“这足可见,陛下是得天下人心的。”
  朱由校笑了起来:“这个靖国公,果然是没让朕失望!”
  说着,朱由校就把题本递给了温体仁:“将预备立宪的诏书,以及咨议院最新立宪进程,通告于天下军民!”
  “是!”
  温体仁接过了题本。
  “虽说宪政不在朕这一朝开始实行,但执政上也得渐渐向宪纲所体现的治国理念靠拢,在预备立宪期间,统一立宪思想!”
  “不赞成、不接受宪纲思想的,就视为没有在思想上和天下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没有与民族保持一致,要对其改造,使其学习,哪怕所谓的学识通达者,也要再教育,接受一些能改变其思想的再教育!”
  “虽说不能要求大家都是一个模子的人,都是一样的性格,都是一样的理想,都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安邦定国,都要为他人奉献,但是,作为华夏的一份子,其行为其理念必须符合宪纲所规定的大原则!”
  “宪纲既然已确定以天下生产者利益最大化为执政之理念!那就要在用权时,去切实践行这一点,分工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劳力,也可以劳心,但无论是哪种劳动,都得有所劳动,有所产!”
  “哪怕是不耕作不务工不行医不教书之自由文人这些,也得要有所生产,才算为宪纲所容纳的人,想办法逼他们去创作,别整天只知道袖手谈心性谈国事,要多写些诗词话本什么的,也算是一种贡献,我大明要文化繁盛,要诗比唐、词比宋,兴起的话本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杆!”
  朱由校谕示道。
  “臣等谨记!”
  温体仁等辅臣立即回了一句。
  接下来。
  大明正式下达了预备立宪的诏书,且公布了预备立宪的诸项条款。
  例如,将怎么进一步促进国民教育,进一步引导国民知道宪政,以及将会在地方和中央如何设立宪政机构等等。
  咨议院拟出的宪纲条款也陆续公布了出来。
  如此,大明也算是在政治上走出了新的一步。
  这一步,按照原来的历史,是要等到两百多年后的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
  且还是因为洋枪洋炮逼得当时的清政府这样做。
  而如今,大明这样做倒不是被外部所逼,而是内部工业革命出现,大量工人阶级和商人阶级出现后,导致的变化。
  不过,受大明自己特殊的国情影响,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文化上的延续性又特别强大的大国,注定了所体现的宪政思想非是商人阶级想要的那种自由化的宪政思想,反而是为保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以及大量自耕农和工人不被过度剥削而实行的另一种大朝廷模式的宪政思想。
  所以,耿于垣即便全程参与了咨议院初步立宪的过程,且亲眼看见了大明开始立宪,但他的心情反而因此更加失落。
  随着三个月的休沐期将近,大部分百姓都已经陆续离京还乡。
  京师也就没有再像之前那么拥挤,许多士子也渐渐的开始敢于离开学校和各类会馆酒楼,来到大街上,而不再惧怕看到大量的群众,给自己造成阶层上的压迫。
  耿于垣也因此与自己分散多日的好友高之壁等人得以重逢。
  “耿兄!”
  “高兄!”
  “还有王兄!”
  “你们近来可好?”
  “此事休提,虽说不过半个多月,却仿佛历经了一世,期间滋味,真是难以说起。”
  “是啊!谁也未想到,变法之事竟是如此结局,既不激扬,也不悲壮,真是风流被雨打风吹去,无可奈何啊!”
  耿于垣的这些士林好友因此感叹了起来。
  他们现在已经不敢再提“变法”二字,也不敢再去都察院门前陈情。
  因为半月前的那一幕依旧让他们心有余悸,一当他们想到变法,他们现在就无法在脑海里忽视那些真真切切地密集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庶民百姓。
  而这时候,耿于垣突然说了一句:“小弟不才,如今已承蒙圣上看重,特简为四品大员了。”
  “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5/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