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5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6/673

  许穆接着说道:“所以,我们需要改革,需要主动提升我朝鲜百姓的收入,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免税赋,这样就能使民增收,进而可以大量购买明国商品,且也算是争取民心,但又不能断了朝廷收入,故而需要对食利者课以重税,同时厉兵秣马,而到时候只要我朝鲜上下一心,做出决一死战的架势,明国必会忌惮,而不愿意以吞并我朝鲜的方式来扩大市场!”
  “荒唐!我朝鲜王国素来是以两班之士大夫为根基,故而对其优免赋税,以使王业永安,如今岂能对士大夫如此刻薄,而课以重税?!”
  宋时烈率先反对起来。
  “王上!明国就是这样做的,才有今日的强盛局面,他们的皇帝在彻免徭役田赋以前,就先实行的是官绅一体纳粮!取消士绅优免!才有了足够的财力去富民强军啊!”
  许穆回道。
  “胡说!明国如今国力大增,是其运气很好,突然出现了蒸汽机而已!至于对士绅苛责,并未有多少帮助,反而使其君王在国内落了个刻薄寡恩、残暴不仁的骂名!你难道也想我们的王上也落下如此骂名吗?!”
  尹宣举也大声责问起许穆来。
  许穆也据理力争道:“若非明国皇帝敢损士绅之有余而补国帑不足,他能有丰厚之官帑组织上万人研制蒸汽机,而使明国有如此厉害之机器吗?!”
  “好了!”
  李棩忙摆手制止了双方的争吵。
  朝鲜王国的朝堂上也是党争严重,其且从来都没消停过,如今大有因为大明要因为吞并朝鲜的事而加剧的现象。
  也因此,李棩只得说道:“改革的事再议吧,如今再说说有没有别的办法。”
  “不如主动询问一下明国使臣!让明国使臣给我们出个主意。”
  宋时烈回道。
  李棩点了点头,回道:“就这样做吧。”
  于是,朝鲜右议政宋时烈便奉王命,备重礼,来见了大明驻朝鲜的使臣韩致远,询问朝鲜将来如何与明国相处,以及会不会被吞并之事。
  但韩致远却回答说:“你们既已自视为小中华,就应当有彻底归顺中华的觉悟,对于陛下会如何做,这个我倒也不清楚,但无论陛下对你们朝鲜有何旨意,我的意思是,你们都得遵旨而行,不得有任何违逆的幻想,不然后果会更严重!”
  “是!”
  宋时烈讪笑着回了一句。
  “让我们顺从明国皇帝之命。也就是说,如果明国真要吞并我王国,我们也只能接受被吞并的安排?”
  朝鲜国王李棩在从宋时烈这里得知明使的回答后,颇为失望,不由得因此说道:“这个怎么办才好。”
  李棩没有改革自强的勇气,当然,他也怕还没成功,就被自己国家的权贵们给落水,但他又不甘心就这么让朝鲜王国被大明吞并,而自己因此不再是统治者,沦落到和普通平民一个阶层的地步。
  “还是直接派出使团去明国比较好,用重金或美色贿赂明国重臣乃至其皇帝,另外,也可以直接探知明国皇帝的态度,当然,若能有绝色者入了明国皇帝后宫,得了明国皇帝宠爱,且能于枕边为我朝鲜士民进言一二,自是更好的事!”
  “如此,或明国皇帝只求割我一地,再得一笔款项,乃至铁路筑造权或矿山开采权等等,并不要吞并我朝鲜王国!”
  “再不济,我们还可如倭国幕府一样迁去美洲,我们在美洲也有自己的殖民地,虽说全奈明国而得,但在美洲,并无明国这样的威胁,或能重建我国!”
  尹宣举这时候说了起来。
  “你们想到了贿赂,想到了割地赔款,想到了逃去美洲,为什么就不愿意变法自强呢!不就是解救本国民众,使本国之民与士大夫平等,这又何须他明国来做,我们自己就可以做好!大不了,到时候对明国商品直接免关税,允其自由贸易,明国得我市场之惠,自不愿再耗损国帑,来征伐我国!尤其是我国能自强而有可战之师的话。”
  许穆颇为怒其不争地说了起来。
  宋时烈白了许穆一眼:“许公所言之变法自强等于自毁,让黔首与士大夫同列,实乃自毁礼教,自亡天下也!如此,与被明国吞并有何不同?!”
  “没错!此乃悖逆仁道之举!与其如许公所言,使本国贱民黔首得志,还不如尽归于明国!”
  尹宣举说着就又道:“现在的关键是,明国内部也是礼教大坏,难再称有中华之礼,所谓欲要治其乱,须先正其根,以臣之见,要使礼教恢复,我朝鲜王国不至于被覆灭,需要先正天朝之礼,使宗主之国归于正道,如此我朝鲜藩国才亦可归于正道!派使臣去明国,不仅仅是为贿赂明国君臣,此不过是术也,还当有道,即派本国之大儒去明国,倡议明国之正派君子与之一起,匡扶正义,甚至帮助明国有正气者,恢复礼教,不再行此霸道。”
  “甚妥!”
  李棩点首,且道:“传谕,尹卿升任左议政,专领此事,先与全国选当龄之貌美女子,进献明国,令全国不得在此期间嫁娶,否则,一经查知,必当严办!同时,选荐品德贵重之大儒名士,也要充入使团,去明国游说;另,从全国采办奇珍异宝,作为进献明国之礼,不可使明国低估我朝鲜的敬意!”
  许穆不由得忙谏阻道:“王上!这样只会导致官吏借此机会加重盘剥百姓啊!光是采办这一项,谁也不知道,会导致多少百姓家破人亡!这样的话,只怕不等明国打进来,我们就先亡了呀!”
  “姓许的,你大胆!”
  宋时烈吼了一句,忙道:“王上,请治许穆言语张狂、大逆不道之罪!”
第七百一十二章
皆因明皇伟业,而使国强民幸福
  “罢了!”
  李棩倒也不是昏主,知道许穆所言皆是有理之言,但他不可能为了国家坑了自己的命,而是宁肯为保存自己的王权害死更多百姓的。
  所以,李棩接下来便吩咐道:“许穆,你以左赞成之官,去任东朝留守,将那里治理好,使其与我朝鲜本土无异,将来,或许我等还真要去那里!”
  李棩所谓的东朝乃是朝鲜在今天于美洲墨西哥湾的一块属于朝鲜的殖民地。
  当初,大明还需要朝鲜、倭国等儒系国家一起分担远征西洋的军费,故而也就允许他们一同瓜分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而朝鲜当时也就因此成了东方列强之一,而得以在美洲大陆有属于自己的殖民地。
  虽然是沾的是明朝的光,但时任朝鲜国主还是觉得这样的伟业甚是难得,而因此祭祖宣告自己的伟业,且将自己朝鲜在美洲的殖民地取名为东朝,即为东部朝鲜之意。
  因此,李棩此时就苦笑起来,道:“说起来,能有这么一块海外之地,皆系圣皇之恩!如今只希望,天朝圣皇真的别不要我李家!”
  说着,李棩便道:“传谕,接下来,孤要斋戒数日,焚香沐浴,为圣皇抄写佛经,以祈苍天延绵我圣皇寿泽,而尽我臣子孝敬之德!到时候,将孤手抄佛经一并送到明国,以希冀圣皇能因此允我李氏朝鲜继续存在。”
  宋时烈和尹宣举等因此赞誉道:“王上仁德孝道,世上无人能及!家国必昌!”
  许穆只因此暗自叹气,心中觉得十分憋闷
  他没想到自己国朝在壬辰倭乱后,还是这么孱弱,君臣上下还是一直仰明国鼻息,从不思进步,即便现在明国欲吞并自己国家的狼子野心已是昭然若揭,依旧对其奴颜媚骨,甚至感恩戴德。
  事实上,许穆并不觉得昔日明国带着朝鲜一起远征西洋,瓜分西洋殖民地是多么好的事。
  在他看来,那件事只对明国有好处,使明国控制了到西洋的贸易权,自己朝鲜虽说得了一块海外殖民地,但却因为昂贵的军费而加重了对国内百姓的盘剥,使得国内大量百姓破产,造成了很大的民乱,若非明国为了继续盘剥自己朝鲜,帮助王廷强行镇压民乱,自己朝鲜只怕早已改朝换代。
  而偏偏自己朝鲜的君臣们还一直以那一次出兵西洋、开疆辟土沾沾自喜,自诩为中华第二,从不思改良,以致于如今因明国利益需求发生改变而要灭自己时,却是举国手足无措。
  “恩师!朝鲜真的要亡于明国吗?”
  在许穆离开汉城之时,来送他的门生郭世建询问了他一句。
  许穆则道:“中国宋时有一叫苏洵的大家,写了一篇《六国论》,里面这样言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靠示好于明国是不可能阻止明国吞并我朝鲜之野心的!诸公不肯变法图强,将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国被明国蚕食。”
  “据学生所知,四十多年前,明国颇有上国之德,甚至在壬辰倭乱时,为我朝复国出力甚多,但为何近年来乐于行霸道之举,且也未因霸道而亡,如今甚至还有鲸吞世界之象。”
  说着,郭世建就拱手道:“还请恩师解惑。”
  “你将来若有幸去明国,仔细考察一番就知道了,这一切皆因其皇帝天启敢于变法图强之故,且始终不惧一切的,将天下之利用于强国富民上面!其国内之权贵官僚一直被他压得死死的,即便这些权贵官僚兴起了不少风波,他依旧未肯有丝毫妥协,才使得明国能先得蒸汽机这样的机器之利,又得电报这样的通讯之利,其国如一神国,已到点石成金之境,而有普济天下之力!故有鲸吞世界之象。”
  许穆高度称赞起朱由校来。
  郭世建因此很感意外:“满朝上下,倒是鲜有像恩师一样,如此肯定圣皇者。”
  许穆只是淡淡一笑,没有说什么。
  “还敢藏起来,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家有几个女儿!一句话,要么交钱,要么就交女儿,送去府里,由上差挑选!”
  这时候,许穆所乘的明造人力车外,传来了官差的声音。
  “爹!”
  “娘!”
  “差爷,求您放过我女儿吧!我给您磕头!”
  “我家实在是没钱啊!呜呜!”
  与此同时,还传来了女子的哭喊声和其父母的哀求声。
  许穆不由得挑起了帘子,就看到外面,一民妇家的一颇有姿色的少女正被官差拖拽着,其父母正跪在地上哭求。
  而彼时,在那官差身后已经有十几个少女被绳索捆绑着双手,且挂了号牌,明显都是要被送去挑选,好将来送去明国的少女。
  韩朝之地,水土养人,素来颇出美女。
  自唐朝开始就有长安豪贵之家流行养昆仑奴、高丽女。
  所以,如今被带走的这些朝鲜少女多少都是姿色不错的。
  许穆看见这一幕自然是心里难受至极,不由得道:“这样的帝王,国内的确没谁愿意称赞!谁说造成一切的是我们自己的官僚,可根源何尝不是他明国圣皇所致。”
  ……
  “娘亲,这就是昆山县立女子中学!”
  “学校好漂亮,比县衙都好看呢。”
  “是呢,女儿你可要好生读书,将来也能吃上皇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6/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