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673

  郭文叙一时额头冒起了汗,忙战战兢兢地道:“回陛下,臣,臣还未来得及仔细核计!”
  朱由校之前看过一些史料,知道明朝中后期不仅仅是皇帝懒散,百官也懒散,很多时候即便皇帝上早朝也有很多文武官员会无故缺席早朝。
  万历初年就发生过一起,当时年少登基且有干劲的万历皇帝因此还处置了一批人。
  所以,朱由校今日早朝也猜到会有一些大臣肯定因为懒散惯了而缺席,也就特地先将负责点名的御史叫上前来问了一问。
  而朱由校没想到自己所料之事果然没错,大明朝的朝政很多时候真的是人浮于事。
  连点名的御史都没再认真点名纠察缺席早朝的官员。
  不过,朱由校现在也不急着处置郭文叙,只吩咐道:“那就立刻核计,缺席了多少人,分别是哪些人,有没有提前上本请旨恩准不上早朝。”
  “是!”
  郭文叙立即开始照办了起来,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好像连这件事已经做不好,因为他竟然没有提前去联络内阁而拿到请假不上早朝的名单。
  一时,郭文叙十分为难起来,不由得再次转身且战战兢兢地道:“陛下恕罪!臣尚不知哪些人请旨且已被恩准今日不上早朝。”
  “你这御史怎么当的!”
  朱由校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郭文叙深埋着头,不敢看朱由校,只哆嗦起来,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你自己去内阁把昨日批红后的存档调来看!速去!别在这里傻站着。”
  朱由校神色严肃地说了一句。
  “是!”
  郭文叙只得忙转身去了文渊阁方向。
  在场的大臣都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贪恋与娇妻美妾的缠绵时间而早早地来上朝,不然就都要被皇帝查出来了。
  当然,文武官员们也没想到皇上会这么严格查岗。
  过了一会儿,郭文叙赶了回来。
  朱由校忙让郭文叙重新点名。
  一时,郭文叙点完名才道:“回陛下,早朝未请旨不上早朝的官员合计有七十四名,请旨未得恩准而未上早朝的有三十九名,得旨恩准而未来的有十二名。”
  “朕知道早朝辛苦,但朕也不是每天都要早朝,如今特地举行一次早朝,却无故缺席这么多人,怎么,是不把朝廷纲纪放在眼里吗,还是不把朕的话当回事,还是真的懒散惯了?!方爱卿,你且说说。”
  方从哲粗略观察了一下,他发现缺席早朝的官员不仅仅是有东林一系官员没来上朝,还有非东林一系的,不仅仅有文官,也有武官,甚至还有勋臣。
  所以,他也就只好说道:“启禀陛下,朝纲不振,百官怠惰,以致于文恬武嬉,已到不可不治的地步,以臣之见,非是他们不把圣旨当回事,而是他们的确懒怠,心存侥幸,会以为陛下不会细究此事,而故意蒙混过关,这也和御史失职有关,若是御史严守朝廷纲纪,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人疏于朝政。”
  “此言有理,都察院的御史身为风宪官,却不严守朝廷纲纪,实在是令朕失望!拟旨,将御史郭文叙革职为民,永不叙用,流放至肃州卫服役!未请旨便缺席早朝的也一律革职为民,流放甘州五卫任戍卒!虽请旨但未得恩准便缺席早朝的,眼里还有点朝廷规矩但却没有严格遵守,也一律革职为民,念其心里还是有对朝廷的敬畏之心,只流放于关内沿海修海塘!”
  朱由校这时候说了起来。
  除了因为谋逆与勾通外敌以及贪墨者,朱由校决定处以酷刑外,其他罪责,他只打算将这些犯事的文官士子尽量流放。
  一来可以利用这些文官士子的劳动力和在文化上的能力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建设与基础建设,以免浪费人力资源;
  二来,朱由校通过研究历史发现,一些文官士子其实在历经贬官流放等磨难后往往在文学才能乃至执政才能上都有很大的飞跃,以前只爱空谈的清流甚至也会变成注重实务的干吏,王阳明就是个例子,流放贵州后无论是治军还是治学的能力都大幅度提升。
  所以,朱由校认为对这些文官士子尽量流放倒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改造,改造的好自然也是不错的,这样的话,社会也不算白供养其读书那么多年。
  “陛下,臣玩忽职守,实在有罪,臣甘领一死!请陛下成全啊!”
第一百零五章
朕爱记小本本
  但文官士子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
  因为谁都知道大多数流放的人,真正能活下来的很少。
  也就王阳明这种从小身体好的才能撑得住。
  对于大多数不爱锻炼体质差的文官士子而言,在这个医疗条件很差的时代,流放到交通不便环境恶劣民族成分复杂的地方就等于是客死他乡。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流放比直接赐死都狠,毕竟直接赐死还能落叶归根。
  不然,历史上很多官员得势后打击政敌为什么喜欢玩流放。
  真以为是人家心软不忍心剥夺其生命权?
  所以,郭文叙此时就匍匐在地,如此哀求起来。
  “朕意已决,不必再言,尔等既是因懒散而误朝纲,那就去边陲之地好好接受改造!你们有人在私底下说朕残暴嗜杀,但朕其实也只是对罪大恶极者不容姑息,对于你们这些因流弊而丧失敬畏之心的,朕还是抱着先拯救一次若拯救不成再严惩的心思的,现在朕流放尔等就是再拯救你们,你们皆是孔孟子弟,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所以,朕希望你们能够改造成功!肃州甘州皆为大明边陲重镇,你们在那里守边也是为社稷开太平!为百姓立命!朕可以保证,只要你们在那些地方改造的好,朕还是会不拘一格的重用你们!”
  朱由校语重心长地说了起来。
  虽然朱由校这话说的颇有鼓励的意味,但郭文叙现在只想哭,他没想到皇帝陛下还是铁了心要流放他。
  郭文叙不禁心想自己还是在半路上自杀算了吧。
  但这时候,朱由校突然说道:“不准自杀!谁要是自杀就是拒绝接受改造,就是抗旨,那就是更严重的罪,一旦被东厂的人查出来,那就是抄家!”
  郭文叙只得忙把这个想法打消掉,然后忍泪道:“臣谢陛下提点!臣领旨!”
  方从哲这时候见有文官要站出来替这些人说情,因担心再横生枝节,就忙主动先喊道:“陛下圣明!臣等领旨!”
  其余大臣见此只得跟着这样喊,只是有些文官颇为不满地瞅了方从哲一眼。
  而朱由校因此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接下来,还有一件事。”
  文武官员因朱由校这么说,注意力也被转移到了朱由校要说的第二件事上来。
  “这些日子,京中一直流传兵部尚书徐爱卿之母钱氏去世的流言,按理,这种小事不必拿到朝堂上来议论,但这件事却引发了不小的风波,甚至不少别有用心者还拿这事借机生事,辱骂朝廷重臣!实乃可恶!故而,朕已让东厂严查此事,最后查明徐爱卿之母钱氏去世之言实为子虚乌有之事,乃有人在背后故意操纵。”
  朱由校说着就喝令道:“把幕后主犯李三才和徐时霖押上来,让这俩人当着朕和诸爱卿的面再招供一次!”
  朝臣们没想到朱由校会突然提起最近朝野内外闹得沸沸扬扬的徐光启母亲钱氏去世的事。
  而徐光启自己也神色凝重起来。
  但只是朝臣们和徐光启都没想到皇帝陛下会突然提到说这幕后主犯里有李三才!
  李三才是何等人物!
  那可是东林巨擘,与顾宪成一样的人物,多少官员士绅与之有纠葛是说不清楚的。
  虽然李三才在被万历革职前最高职位也不过是个漕运总督,但在士林中则是一大帮文官士子的领绣(通假字)。
  所以,当朱由校提到李三才后,朝班中已经有文官开始不安和紧张了。
  李三才手里握了不知多少人的把柄,也不知多少人是和李三才一损共损一荣共荣的关系。
  要不然,当年李三才被人揭发私吞金丝楠木建造私宅也不会被文官力保最终也只是被革职了事。
  所以,朱由校突然这一提到李三才等于触碰到了文官集团许多人的敏感神经。
  “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之宷启奏陛下,据臣所知,李三才素来刚直正派,秉性淡泊,故臣认为,李三才断不会有此卑鄙之心,而欲在江湖之远害庙堂之臣!臣请陛下明鉴,令三法司严查此事,而不应只听东厂一面之词!”
  这时候,与东林官员走得近的王之宷先站了出来,迫不及待地就要为李三才辩白。
  因为王之宷知道,如果李三才真被治罪,那他之前被查出的贪污罪证就会被抖露出来。
  左都御史曹于汴也忍不住站出来道:“陛下,李三才虽是革员,但在士林中威望甚高,且素来也颇得名望,臣认为此人的确不宜擅自审问,当令三法司会审问,而非由东厂审问,东厂素来只会刑讯逼供,其所逼问之事未必会令天下人臣服!”
  进而大理寺卿韦藩也站了出来道:“陛下,以臣之间,此事的确当交由三法司会审!李三才即便招供只怕也是遭受了酷刑才不得不认,必是被打得遍体鳞伤才不堪受辱而认!臣请陛下明鉴!”
  “东厂必是严刑酷法逼供,臣请陛下将李三才交由三法司重审!”
  太常寺少卿房可壮等文官也尽皆站了出来,乌压压一时由上百人出现在大殿前面上,一个个似乎完全忘了眼前这位皇帝的残暴。
  但这些人也没办法。
  李三才,他们必须得保!
  保李三才就是保他们自己。
  谁也没想到天子会突然要收拾李三才,明明李三才都已经被革职了,居然还被天子弄到朝堂上来!
  王之宷等官员甚至都在想早知道当今天子还盯上了李三才说什么也不能让李三才活着才是。
  而且,不少文官已经在暗自想道:“还好顾宪成已经没了!不然,看如今天子这厉害层次,连李三才都能挖出来,指不定会不会把顾宪成也挖出来。”
  朱由校看着这阵势,也不得不承认李三才在士林中的影响力的确非同小可。
  朱由校没有说话,只默默记下这些人的名字,然后回去好写在抄家名单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