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673

  “回陛下,赵率教部已到西山,满桂部已到通州,浙兵戚金部已到黄村。”
  方从哲回道。
  朱由校听后点首道:“催缴逋赋的事先从南直隶开始试点,南直隶占天下漕粮与白粮大半,南直隶的逋赋追缴完成,天下逋赋就成功了一半,赵率教部和满桂部到京城后立即和京城的秦民屏部和两千锦衣卫组成西厂税监营去南直隶追缴逋赋!不容有误!”
  “是!”
  方从哲回了一句。
  “另外,朕决定设一东南总督,负责在南直隶与浙江两地清丈田亩、厘清税负事,你荐举一文官,将来好与西厂一起下江南追缴逋赋。”
  朱由校对方从哲说了起来。
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厂一万兵马南下
  方从哲则忙道:“臣荐举左佥都御史冯铨担任此职,此人精明强干,上次大批京官辞官事件中,冯铨查出的辞官官员不法事最多,巨贪周嘉谟等皆为他所挖掘出来,足以可见此人很干练,故臣认为,冯铨若去江南,则必能在东南成功地清丈田亩、厘清税负。”
  “准!”
  朱由校立即回了一句。
  两人都心知肚明,冯铨是东林党的死敌,而江南又是东林党的老巢。
  所以,冯铨去东南清丈田亩、厘清税负肯定十分卖力。
  上一次查辞官的东林官员不法事的事例就是证明。
  尽管冯铨在官场上爱钻营,也爱结党,被士大夫们斥责为小人。
  但改革很多时候不得不用这些文官中的小人,毕竟所谓的正派文官没几个愿意残虐和自己一个阶层的士绅。
  这时候,朱由校又问着奉旨在乾清宫政事堂当值的魏忠贤:“京城粮价现在如何?”
  魏忠贤回道:“回皇爷,依旧大涨,许多官员家都已断粮,而不得不派奴仆回乡运粮,另外辽东那边已经有官兵开始抱怨粮食不够吃,现在全靠熊经略弹压着,若漕粮再不到,恐辽东会生乱。”
  “传户部尚书汪应蛟,问问他各地调粮的事进行的怎么样?如果还是没有解决漕粮断运的问题,那就干脆直接传诏于九边,这北方半壁江山先不要了,北方所有军民与文武百官乃至勋贵全部随朕一起南下就粮!”
  朱由校听后就直接说了一句气话。
  方从哲吓得当场失色,他可是北方士族,他可不想真到和陛下一起南迁的地步。
  魏忠贤也愣在原地,回过神才回了一句:“是!”
  没多久,汪应蛟就在魏忠贤催促下赶来了政事堂。
  “大司农,您快些,皇爷现在就等着您的奏报呢。”
  魏忠贤因想到自家皇爷那张严肃的脸就也感到害怕和紧张,所以就不停地催着汪应蛟。
  汪应蛟拿着奏本气喘吁吁地道:“魏公公,我知道了,您别念了,我已经尽量快了。”
  当汪应蛟赶来乾清宫时,话都已经说不出来,顶着满头大汗地就要给朱由校行礼。
  “免了,各地粮食调运的情况如何?”
  朱由校直接问了起来。
  “谢,谢陛下,已经无碍了,河南、山西、湖广等地皆调了合计一百五十万石粮食进京,山东更是调了三百零五万石粮食进京,且已经全部集中到德州官仓,进京已要不了多少时日,漕粮断运之事已经无忧。”
  朱由校听后松了一口气。
  方从哲也大松了一口气,心道:“好事啊,陛下总算不用弃九边南下了,我就说嘛,我士大夫也不会真的都不忠不义,连社稷太平也不顾,等等,这么多的时间,山东怎么运来这么多粮食?山东巡抚在哪里搞来这么多粮食?还已经全部集中到了德州官仓!”
  魏忠贤看见自家皇爷眉目舒展开来,也因此笑了起来。
  “山东巡抚是谁?”
  朱由校紧抿的嘴的确咧开来,问了一句。
  “王在晋,此人是万历二十年的进士,此人才干优长,是一员干吏。”
  方从哲抢在汪应蛟前面回了一句。
  朱由校看了方从哲一眼,心里问道:“你又知道了!你既知道他才干优长,为何万历二十年中进士,到现在还是个巡抚?”
  “三百多万石粮食,这么多短的时间内,他怎么做到的?”
  朱由校腹诽后就问了起来。
  汪应蛟忙回道:“是这样的,陛下,王在晋在一个多月前就已开始筹集粮草,甚至动用山东藩库存银购粮,并已向户部报备,也向朝廷写过奏本,另外,能这么快集中到德州,是因为他提前在各河段准备了河工,当朝廷下旨调粮时,山东境内的粮船就一路上不用停靠而直接运抵德州,还集中一批河工一边在前面河道疏浚一边拉船前进,是故,水运极快,也就能办到此事。”
  “现在关键是不能让九边断粮,军心不能乱,尤其是蓟州和辽东,朕记得蓟辽总督文球被逮拿后还没任命新的蓟辽总督,传旨,命王在晋加兵部左侍郎衔,升任蓟辽总督兼顺天巡抚,着他将于山东调集的三百万石粮食以及山西的粮食运至蓟辽,稳住军心!河南、湖广的粮食先运来京师稳住粮价。”
  朱由校直接提拔了王在晋。
  方从哲没想到皇帝这么雷厉风行,这么快就要提拔王在晋,也就忙回了一句:“是”然后就拟起旨来。
  接着,朱由校看向汪应蛟道:“现在漕粮断运的问题虽然暂时得以解决,但地方上的逋赋不能不追缴,朕知道你爱民,所以,朕让你任西厂总督,专司税粮追缴,朕希望你秉公执法,不要让追缴的逋赋追缴到了不欠税粮的庶民身上,地方督抚如果清丈田亩不力或者阳奉阴违,没有将积欠的税银算到真正欠税的大户身上,你可以着锦衣卫即刻报于朕,朕准你密奏专奏权!”
  汪应蛟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兼任西厂的职位,但他明白这个西厂不是成化朝的西厂,陛下设立西厂且让自己管西厂是为了避免因为追缴欠税而导致豪门大户勾结官员胥吏把欠税转移到庶民身上,所以,他也就没有拒绝,而是立即回道:“臣遵旨!”
  ……
  因此。
  汪应蛟在拿到朱由校的密奏匣后就只回家准备了一日,次日就直接同西厂总管兼司礼监随堂太监李永贞、西厂提督戚金、西厂参将赵率教、秦民屏、满桂和西厂千户孙云鹤、吴孟明等西厂人马一起南下。
  随同的还有东南总督冯铨以及朱由校根据方从哲举荐而新任命的南京崇文寺丞阮大铖以及由五十名文人士子和两百名锦衣卫组成的崇文寺督员。
  朱由校之所以派崇文寺的人南下,自然是为了在清丈田亩与追缴赋税时把控舆论的。
  总之。
  西厂是去收税的,而且是直接带着大明帝国这个时期的精兵猛将去的,是准备一言不合就强行来个破门收税的。
  其中汪应蛟负责查国库税粮,李永贞负责查內帑的金花银等税赋,而戚金则负责执行。
  冯铨负责督促南直隶地方官清丈田亩。
  阮大铖负责舆论把控。
  这些人马加起来一共一万来人,和历史上多铎率领部分八旗兵与降清的明朝北方饿兵下江南的兵马数量差不多。
第一百三十四章
?敢眼里没皇上,是要造反吗
  朱由校不确定历史上多铎平定江南时所带的一万多人马和自己调集的这西厂一万多人马谁优谁劣。
  但朱由校相信他临时所调集为西厂的兵马不会比多铎那个屠夫差。
  戚金和其浙兵不必说,历史上为大明全军覆没的忠勇之军,在浑河血战中让东虏遭受重创,且吴越两地积怨很深,浙人为主的浙兵对去吴地征税无疑会很有动力。
  秦民屏的白杆兵更不用说,和浙兵一样,才和东虏交锋过,连鞑子都能打,不可能打不过士绅的豪奴们。
  赵率教是属于边军将领,之前就已经接受皇帝指示揭发文官漂没之事,可见其忠心是可靠的,历史上也是为大明战死沙场的骁将。
  满桂也一样,是归化的蒙古人,与南方士绅很难有什么瓜葛,而且历史上也是为大明战死,其忠心也是可靠的。
  朱由校不可能要等自己的亲军大规模练成后才去收税。
  因为权贵士绅们肯定不会就这么眼睁睁看着皇帝的亲军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这些掌控有大明大部分粮食资源的权贵士绅们肯定会限制粮食流入皇帝手里的方式现在皇帝养更多的亲军。
  所以,朱由校要想养更多的强军,就必须掌控更多的粮食资源,光是白银不够,必须是是粮食,毕竟粮食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银子的话,人家不卖出来,银子就只能是银子,不能用填饱肚子。
  因此,朱由校要想控制更多的粮食,就得保证士绅们如数缴纳粮赋。
  而要这样,他得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先拉一帮士绅打另一帮士绅,同时也利用忠诚的北方军事地主打击不忠诚南方士绅地主,或者反过来,利用忠诚的南方士绅打击不忠诚的北方军事地主。
  然后,朱由校趁此机会坐收渔翁之利,慢慢扩大自己的亲军规模。
  “部堂,总管,在下想问,陛下为何突然要我们南下配合征税?”
  在路上,戚金和赵率教、满桂等武将因为好奇不由得问起了汪应蛟和李永贞,毕竟他们突然收到密诏急调他们进京,以致于他们还以为京城有什么变故,所以需要自己这些人勤王,因此就人不卸甲马不停蹄的赶来了京师。
  但他们没想到,朝廷竟然是要让自己这些上阵杀敌的人成为西厂的税监。
  “因为朝廷已经收不上税,底下许多人没有把皇命放在眼里,即便下旨催促,都没人理会,所以,陛下不得已调兵组建西厂去征税。”
  汪应蛟回了一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