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于帝国时代(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264

  由于欧洲大战连连,英国人的主力猎兵部队,自然有着丰厚的战争经验,不少人枪法都相当熟练!
  就此,双方的散兵部队你来我往的开始了互相对射!
  相对于排成队列站成排的线列步兵,无规律散乱在战场上的散兵部队,自然更加难以瞄准和命中,但双方还是将对面的散兵部队列成了第一狙杀目标,原因无他,因为距离更近!
  出列的散兵部队,一边成散兵线前行,一边射击,而双方的线列步兵,则静静的停在原地,似乎再等散兵部队分出一个胜负?
  英国指挥官觉得自己这方猎兵能多出一些,自然觉得胜算更多,而赵杜天则是单纯的不在乎英国人出身的绿夹克散兵团士兵的性命,打算让他们用兑子的方式多消耗一些对面英国人的猎兵,减少之后线列步兵前行时,被狙杀的比例!
  那些绿夹克散兵团一个个可都是领着大汉帝国精锐部队的军饷,对赵杜天来说也是一笔不能忽视的财政支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绿夹克散兵团之前的战绩那么辉煌,不提升工资军饷岂不是寒了人心?
  曾经辉煌一时的波兰翼骑兵,被赵杜天取消了编制,实际上也有着这一层的缘由,那些外籍英雄式的精锐部队,消耗的钱财实在是太多了!
  巴普罗夫的部队被扔到了日本国,就是帝国参谋部打算让巴普罗夫掷弹兵这个耗钱大户去吃日本人的供养……
  相对而言,印第安土著组成的部队,几乎都不用军饷支付!
  地方守备部队那是守卫自己的家乡,属于义务兵,帝国提供伙食和着装武器,就已经不错了!
  哪怕是印第安军队里的精锐,虎狼陆战队中的士兵,领取到的军饷也远不如大汉近卫军和外籍精锐兵团的消耗!
  当然,大汉帝国的军饷开支大头自然落在大汉近卫军身上,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精锐标准,都很高昂,只是,这是必须的花费,大汉近卫军可是赵杜天维持独裁政治的根本所在!
  要不是这一次英国主力兵团摧枯拉朽的将地方守备部队一顿血虐,赵杜天也不至于将自己的根本拉出来跟英国人拼命,毕竟在他身后就是大汉帝国崛起的核心——加利福尼亚大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受到战乱波及的地区!
  散兵之间的战斗是漫长而残酷的,在一个小时的对射后,赵杜天终于下达了线列步兵前进的命令!
  与此同时,停息半晌的火炮再次发出连绵不断的怒吼!
  英国指挥官看到汉国军队阵线前移后,也果断发出了进攻的指令!
  担任主攻的自然是红衫军,不过在边边角角还有比较能打的德意志雇佣兵团和黑森燧发枪兵团!
  苏格兰高地步兵则与其他红衫军作为预备队。
  英国掷弹兵进行曲经典的节奏敲响,提着架子鼓的鼓手面无表情的跟随在步兵队列里,向前迈行,每一个连队中,都有一面迎风飘扬的米字旗,仿佛是整个连队士兵的精神支柱一般,挥舞着!
  走在红衫军前方的,则是满脸严肃的英国尉级军官,他们手持指挥刀,领着自己所属的士兵,迎着汉国的火炮轰击,脸色僵硬的踏着鹅步!
  不错,在双方线列步兵阵线进攻开始,不管是英国人的火炮还是大汉帝国的火炮,都不约而同的将射击目标摆在了逐渐接近的线列横队阵线上!
  那里人群密集,目标也够大好瞄准,只要一发榴弹轰进去,至少能炸死炸伤十几号士兵!
  还能极大的动摇敌人的士气!
  当然,以硬顶着枪炮射击闻名的英国本土红衫军,自然不会因为零星掉进人堆里的榴弹崩溃,周围庞大的前行人群,给了他们足够的自信心!
  而大汉近卫军这只已经完全被洗脑,由纯粹系统汉人组成的忠勇之师,更不会在同僚被炸飞时,产生混乱等负面情绪!
  恐惧还是有的,但恐惧不足以击垮双方士兵的内心!
  双方的火炮阵地太远,用榴弹轰击得不偿失,但这逐渐接近还慢慢走步的密集方阵,可是绝佳的目标,双方的炮兵那是撒了欢的卖力轰击,每一次榴弹命中,都能带来让人酣畅淋漓的感受!
  从中可以清晰看出,榴弹完爆实心铁弹的杀伤力!
  英国指挥官手举单筒望远镜,皱眉看着汉国线列步兵,在榴弹的爆炸中肢体乱飞,但后面的汉国士兵却毫不动摇的填补上缺口,保持整个阵型的完备性!
  这种意志力,已经足以在欧洲列强军队中,称得上是合格士兵了!
  “素闻汉国近卫军乃是作战意志顽强,我还以为只是那些没用的西班牙人自吹自擂,现如今才知道,那位独裁者,却是训练了一批好兵啊!”
  英国指挥官不由得发出内心的感慨!
  当然,仅仅只是感慨而已,能做到大汉近卫军这种在榴弹轰击下前行的程度,在欧洲大战中,正常的老兵常备军都能做得到,真正看实力的地方,还在排队枪毙上面!
  前装滑膛炮坑爹的命中率,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第318章
北美会战四
  轰的一声响,榴弹炸开四射的弹片将周围的红衫军线列步兵无情扫过,十几个前一刻还一脸严肃,内心祈祷上帝保佑的英国红衫军士兵,只剩下了倒在地上抽气的力气和哀号声!
  受限于黑火药的威力,这个时代的榴弹主要杀伤力依靠的是爆炸开来的弹片,而不是一战时期那种火炮炮弹爆炸的冲击波!
  在一战战场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身体完好无损,但却七窍流血的尸体,这些人的身体表面并没有受到弹片等异物的刺入,但却因为距离炮弹爆炸距离太近,被其产生的冲击波将五脏六腑给震成肉酱!
  相信我,那种死法绝对分外酸爽,从里到外彻底坏掉的感觉,会让士兵的精神跟着身体一起崩溃掉!
  因此,对于一战战场上的士兵而言,这个时代排着队列向前走的士兵,真心不算太痛苦,如果运气好的话,在战后还能安全的将弹片取出了,或者是干净利落的截肢,痛是痛了点,但小名好歹能保住!
  当然,被命中的士兵虽然没有被致命,但继续战斗无疑是一种奢望,他们接下来的命运只有俩条路,或是在战后被友军救走,或是直接成为敌人的俘虏与被清理的伤员……
  双方的散兵部队,在线列步兵踏入战场不久,就向俩侧绕走,给后面的主力让路。
  而越来越接近的双方线列步兵,也使得英国人和大汉帝国的火炮射击的越发精准起来,俩者几乎每一步迈下去,都会有不知多少同僚被榴弹的弹片扫倒!
  这是一场铁与血的较量,也充分体现出了排队枪毙时期的战争残酷性,历史上所言称的,俩只欧洲标准陆军枪炮齐全的对战时,胜利一方往往也要付出半数的伤亡,绝不是夸大其词!
  火炮火枪的发展,让士兵的伤亡比例几何级提升,彻底淘汰掉了昂贵的精兵政策,也让欧洲各国在装备军队时,考虑更多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但这种战术在同级别的对战中自然是损失不小,但面对那些还停留在冷兵器为主的封建国家时,却爆发出极强大的优越性!
  英国部队在殖民地的战争中,几乎都是以少击多的打仗,还胜多败少!
  击垮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敌人军队,在欧洲对外殖民战争中,例子数不胜数,让人乍舌!
  而在欧洲战场上,每一次都会让己方损失大量士兵的会战,在对外殖民战争中,却很少见,甚至偶尔还能打出神奇的零伤亡战损比来!
  不得不说,巴掌大的一个欧洲,能成为全世界的强盗霸主,跟排队枪毙时期这种巨大的代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可惜,大汉帝国不是英国军队经常遇到的落后部队,从装备到训练,就连英国指挥官都承认,他们已经完全达到了欧洲战争的标准!
  双方的线列步兵,就这么硬挺着榴弹的爆射,踏着鼓点慢悠悠的接近再接近!
  俩侧的散兵部队,则迎来了无忧无虑的猎杀时光,因为敌我双方的散兵都将渐渐拉近的线列步兵当成了首要目标!
  线列步兵行进途中,不光有被榴弹波及的倒霉蛋,还有被子弹击倒的倒霉鬼!
  并且,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汉国军队,走在第一序列的都是能打的掷弹兵,这也是排队枪毙的惯例,因为掷弹兵更加精通刺刀肉搏,并且还携带着大威力的手榴弹,在发起刺刀冲锋时,绝对可以打出让人满意的‘破阵’效果!
  实际上,掷弹列兵也是线列步兵的一种,只不过是体型高大,近身肉搏比较能打的线列步兵罢了!
  掷弹兵由于每一次大战都走在最前列,因此伤亡率是相当之高的,甚至某些惨烈的战役下来,掷弹兵阵亡率超过百分之八十!
  因此,掷弹兵也是更换最频繁的部队,待遇也是最好的!
  他们与普通线列步兵唯一不同的是,多带了几颗原始的手榴弹……
  由于掷弹列兵的高阵亡率,欧洲各国都将这个名号当成了荣誉称号,寓意着精锐和荣誉的代名词,谁叫他们每次都走在枪炮最前方呢?!
  双方的距离渐渐地,接近到了百米之内,英国指挥官看着汉国士兵毫不停顿的步伐,不禁有些皱眉。
  而处在最前方的英国掷弹兵,看到汉国士兵没有停下来齐射后,反倒是心理缓了口气!
  在他们简单的心思里,对面在自己开火前的齐射次数越少,自己被命中的概率就越低!
  至于燧发枪抵近射击命中率奇高的问题,他们毫不关心,因为近距离之下的对射,往往不超过三轮,就可以发起刺刀冲锋了!
  因为这是英国部队中的精锐,他们使用的也是让欧洲列强头疼不已的近距离密集齐射战术!
  没有人能在自己所在连队,刹那间倒下过半同僚后,还能淡定的继续装弹射击!
  50米,40米,30米!
  已经30米了,双方的士兵军官还没有停下脚步!
  这一次,连前线的基层英国军官都感到诧异了,对面的汉国士兵难不成想走到自己眼前么?
  还是说,他们真当自己不敢停下来射击?!
  英国人的掷弹兵进行曲变得越发高昂起来,汉国的行军鼓点也变得急促激扬起来,双方就这样接近到了20米的距离!
  不能再走了!
  再走就可以直接用刺刀对捅了!
  英国人先一步停了下来,英国士兵甚至已经能看清楚对面还在迈步的汉国士兵脸上僵硬的表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军官的口令下,举枪,瞄准,扣下扳机!
  三列齐射的威力之下,正在前行的汉国士兵呼啦啦的倒下了上千人!
  这……仅仅只是第一轮齐射!
  随即,汉国士兵终于停下了脚步,燧发枪齐射后,哪怕是后面的人与前面的人调换,并统一口令射击,也是需要不少时间的,这些时间足以将刚刚承受齐射打击的汉国士兵,立正站好,举枪射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2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