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的人生模拟器(校对)第1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3/555


第二十四章
捷报
清晨,贾诩坐在吕府角楼里,看着街道上渐渐多起来的行人,悠闲地在叫楼里摆了一张桌案,让侍女将茶壶、煮水的小火炉以及由吕家厨工专门做的蚕豆摆在桌案上,用小火煮着茶水,准备继续他漫长而无趣的一天。
“先生,主公大胜,主公大胜!”远远地,便听到张绣的叫声,从角楼上探头看去,正看到张绣一脸兴奋加手舞足蹈的朝着这边冲来,引得街上行人纷纷侧目。
唉~
这孩子还是欠缺稳重呐。
贾诩摇了摇头,转身继续照顾自己的小茶炉去了,在吕府的这几日,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天没事就搬着小茶桌来这角楼上往外看,看看这长安城的变化,品品茶,吃些吕府厨工们特制的小糕点或是美食,其实没有主公的日子,也挺不错,甚至更悠闲些。
对于张绣这种大呼小叫,手舞足蹈的冒失行为,贾诩一向是比较鄙视的。
张绣进了院子后,轻车熟路的冲进角楼,飞快的爬上来,对着贾诩一脸兴奋的道:“先生,主公大获全胜!”
“嗯。”贾诩将煮开的水倒入已经放了适量茶叶的茶壶中,顿时整个角楼中茶香四溢,至于张绣的话,贾诩不想回应。
若说吕布打了败仗那还是很稀奇的,但只是打了一场胜仗而已,很值得惊讶么?
“先生不喜?”张绣看着贾诩这副敷衍的模样,疑惑道。
“怎会?主公打了胜仗,那自是喜事。”贾诩瞪了张绣一眼,若非这两天相处知道他性格便是如此,张绣定会怀疑这小子在算计自己。
“那为何……”张绣指了指贾诩:“先生似乎无动于衷?”
“小将军是要老夫如小将军一般手舞足蹈?”贾诩将茶水倒入茶杯,享受般的吸了一口茶香,然后一脸奇怪的看向张绣。
张绣闻言,脑海中不自觉的出现贾诩如同自己方才一般的神态动作,没来由的打了个寒颤,那画面实在让人有些不适。
“那先生这也太过平淡了些!”张绣坐下来,有些不得劲儿。
“主公征战半生,鲜有败绩,此番大乱,本就在预计之中,若败了才是稀奇。”贾诩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嘬了一口茶水,目光看着街道上来去匆匆的行人,半晌方才叹道。
这种几乎已经算出了大部分的仗,若是张绣这种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打赢了那的确值得夸耀一下,但换做是吕布的话,赢的再漂亮也没什么值得惊讶的,反倒是有什么差错或是瑕疵都容易让人生出吕布退步的感受。
不是吕布真的退步了,而是吕布如今已经有些不败将军的意思,人们对他的心理预期和正常人是不同的。
张绣原本的满腔兴奋,被贾诩这不咸不淡的几句给弄得兴致全无,一脸郁闷的坐在茶桌另一边,看贾诩喝的享受,也忍不住给自己倒了一杯,学着贾诩的模样嘬了一口,顿时一股苦涩缠绕味蕾。
张绣忍不住吐了吐舌头,看向贾诩一脸悠然享受的模样,有些怀疑双方喝的究竟是不是一样东西?
“先生,这东西真的好喝?”张绣疑惑道。
贾诩端着茶盏,点点头道:“比之酒水少了几分糊涂,多了几分清醒,个中滋味,若无经历之人,喝到的也只是它的苦涩尔。”
“那典将军他……”张绣不解的看向贾诩,要按贾诩这么说,吕布爱喝可以理解,贾诩也可以理解,但为何典韦也好这东西?这显然不合常理。
贾诩看了他一眼道:“你还年轻,典将军看似单纯,但所历之丰富,未必比你叔父差,他只是学问不好,并非蠢笨!”
莫看双方平日里互相不怎么对眼,但却容不得旁人来鄙夷他。
贾诩这方面还算平静,换做典韦的话,可能已经掀桌子了。
“贾先生~贾先生~”两人说话间,角楼下又传来人声,却是小玲绮的声音传来,贾诩和张绣连忙放下茶水过去,正看到小玲绮正在往上爬,在她身旁,小白狸跟在一旁,优雅的迈着步子,尾巴不时抚她一下,赤犬太小,爬不上楼梯,只是在楼梯口嗷嗷直叫。
“玲绮怎来这里了?”贾诩伸手将小玲绮扶上来,笑眯眯的道。
“玲绮刚刚听到有人说主公大胜,可是父亲要回来了?”吕玲绮看着贾诩,一脸期待道。
“当然,主公出战,自然没有败的可能。”贾诩将放着蚕豆的碟子推到小玲绮面前,微笑道。
“那爹爹何时能回来?”小玲绮兴奋地问道。
“很快吧?”张绣有些不确定,他也只是得到捷报而已。
“很快是多久?”小玲绮不解的看向张绣,很快这个词让她很厌烦,母亲就常用这两个字来敷衍自己。
呃……
张绣被问住了,所以说,小孩子什么的,最讨厌了,但眼前这位也不能将对方弄哭啊。
“五日之内,主公必回。”贾诩微笑道。
“当真?”吕玲绮不信任的看着贾诩,一脸的怀疑。
“老夫可曾骗过玲绮?”贾诩笑道:“若五日之内,主公未回,诩便答应小玲绮一件事情。”
“父亲说,贾先生是比父亲还厉害的人,先生可不能反悔哦!”吕玲绮闻言目光一亮。
“自然不会。”贾诩苦笑点头,不想自己在主公心中形象这般高么?这可不是好事啊。
心满意足得到自己的答案,小玲绮又一步步的从楼梯上爬下去,抱上赤犬,带着白狸欢快的离开了。
“先生,你现在倒是哄住了玲绮,五日后主公若不回该如何是好?”张绣一脸无语的看着贾诩,对于他欺骗小孩子的行为十分鄙视,虽然换做他也会骗,但像现在这样鄙视贾诩的机会可不多。
“从弘农至此,就算是从陕县到长安,有近四百里,此事又非急报,消息传回至少也需三日,就算主公护送陛下车架,行的慢些,三日时间也已到了华阴附近,华阴至此,一路坦途,两百三十里,日行五十里,也该到了。”贾诩看了张绣一眼道。
这都是按照最远距离算的。
张绣有些不服道:“那若主公路上被什么事情耽搁了又该如何?”
“那就帮玲绮做一件事情。”贾诩笑道,小孩子的事情,能有多重要?
“先生这一开始便算准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吃亏!”张绣一脸无语的看着贾诩,跟个小孩子还这么多算计,真是白瞎了这副人畜无害的长相。
“连这些事情都算不到之人,还是莫要说这些了。”贾诩摇了摇头,往嘴里丢了一颗蚕豆,享受片刻后,又喝了一口茶,好不快活。
张绣有些气闷,默默地起身下了角楼,本是来跟贾诩分享喜悦的,谁知道被这老胖子教育了一番,心中颇不是滋味。
终究还是年轻人呐~
看着张绣离开的方向,贾诩笑呵呵的摇了摇头,目光看着清晨的长安城,车水马龙的模样谁能想到不久前还经历了一场战乱?
初平四年的年景并不好,但对于关中百姓而言,这一年绝对是丰年,收成有大半自己留下,除了过冬的粮食,选出来的优种之外,还有不少能够带到城中卖钱,换些布匹什么的,虽然算不上富足,但至少这一年不会有人挨饿。
从民生上来讲,吕布现在受万民拥护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不过对于关中的士人来说,这初平四年定是一个灾年,从去岁冬季被徐荣血洗的京兆士族、豪族,到这一次,借着叛乱名义,扶风、冯翊、弘农大量士人除名。
手段也是相当狠辣,贾诩能够预见到,此战之后,关中士人将十不存一,包括那些从南阳迁来的,而剩下的士人,恐怕再无人敢与吕布唱反调。
这关中将是吕布最坚固的后盾,不管做什么,斗将再无后顾之忧,当然,前提是能风调雨顺几年,否则再来个天灾人祸的话,吕布也只能忙于赈灾了。
希望明年会有个好年景吧,明明有雄主之相,不但出身没办法走大多数诸侯的路子,这一路走来也是灾劫不断,坎坎坷坷,也幸亏吕布心大,换做袁术那样的,别说把关中治理成现在这般模样,关中沃土被袁术给治理成赤地贾诩都毫不奇怪。
经此一战以后,吕布就该规划未来了,这段时间贾诩也在想这个问题,如今摆在吕布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是先入蜀而后以南阳为跳板两向夹击夺取荆州?还是取河东、并州而后与中原诸侯争锋,争夺中原?
这两条路各有利弊,选哪一条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如今吕布在稳固关中之后,能选的便只有这两条路。
轻捋着胡须,贾诩看着墙外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叹了口气,想这么多干什么?以主公之能,也定能看出这两条路的,这种事情,还是让他自己去决断吧,至于自己……
贾诩端着茶杯,将已经不烫的茶水一饮而尽……这日子其实挺好,他不太想改变~
第二十五章
回长安
吕布回到长安时,秋收已经接近了尾声,接下来就该各方面收税了。
数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尤其是这一次陪天子出巡,还意外破获了关中士族联手阴谋造反的大案,查抄准备谋反的物资、粮草乃至兵器无算,光是这些,仓库里都已经装不下了。
吕布回城后,便命马均带领工匠在长安城四周建立十二座巨型粮仓,光是今年的税赋,便已经足够明年的军备开支,而自世家手中所得的单是粮草一项,就足够吕布再练一支十万规模的大军了。
不过吕布现在对军队的需求并不迫切,因为军制改革的缘故,除了十万精锐之外,如果需要,吕布随时可以从各地拉起一支人马,只要粮草足够,关中男儿皆可战,说是能拉起百万雄兵不大可能,那样吕布这边想要繁衍人口都变得困难了,轻易吕布是不会动用这种力量的。
“恭迎主公!”卫尉署空了一些,这段时间朝廷中不少官员被种辑牵连了不少,众所周知,吕布对于背叛这种事是零容忍的,所以好不容易填充了许多的朝堂,再度变得空旷起来。
而吕布的卫尉署平日里负责大事小事,如今朝廷一半的衙署没了主事人,吕布回来之前,只能卫尉署中众人来做,所以吕布回来的时候,不少人都出去办事了,只剩下杨修百无聊赖的留在衙署,见到吕布,多少有些畏惧。
他也是事后才知道自家父亲竟然参与了这次谋划,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弘农杨氏吕布连碰都没碰,杨修可不会认为那是因为看自己的面子或者因为家财尽数交给吕布的原因。
虽然很多时候,吕布、贾诩评价杨修时都说他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但也只是相较于他们这个层面而言。
杨修若论聪慧,是有成为顶尖谋士潜质的,但却多少有些自满,做事喜欢出风头,拎不清等等毛病让他始终处于被观望时期,但不可否认杨修的聪慧,他有看穿人心的智慧。
吕布不动杨家,表面原因,可能是因为杨修为他办事,杨彪的名声以及杨家对吕布政策的迎合,但这些并不是吕布不杀人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吕布要借此机会挑拨仅存士人之间的关系,给人一种杨家已经彻底倒向吕布的假象,甚至引导人去怀疑杨家在这次的事情中扮演怎样一个角色!
一开始杨修其实没这么想,但杨彪想明白了,吕布虽然没动杨家的实际利益,但却动了杨家的最重要的东西……名声!
可以想象,只要今后吕布稍微对杨家表示出一些不同于他人的关照,那杨家就基本坐实了士人背叛者的名声。
四世三公,历代累积下来的名声,至此不说被吕布毁的干干净净,但也再无昔日辉煌了,还不如杨彪一开始就不参与此事,哪怕吕布后来关照,但大家都服软了,杨家服软也没什么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3/5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