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校对)第4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3/443

  是很长一封信。
  昭阳看了好半响,看得是满脸通红,沉默不语。
  司马昭鱼道:“大司马,信上写了什么?”
  “破敌之策。”
  昭阳将信递给司马昭鱼。
  真的是破敌之策?
  司马昭鱼赶紧接过来,看了起来。
  上面将楚军当前的困境,分析一清二楚,并且还告诉他们,该如何扭转当前的困境,该如何去消灭新会。
  其实消灭新会很简单,只要你们将楚国治理好,政治清明,新会就完了。
  姬定甚至连怎么治理都写在上面。
  字字珠玑,金玉良言,就没有一句废话。
  只不过...。
  只不过他们做不到。
  人性如此!
  司马昭鱼看完之后,如昭阳一般,也是满脸通红。
  “啊!”
  昭阳突然仰天长啸。
  大刀往地上一扔,心灰意冷地离开了。
第217章
苍天饶过谁
  如果说之前戎马半生的昭阳,不愿就此放弃,还想着要与姬定决一死战,或终结新会,或战死沙场,总得给自己一个结果,但姬定的这一封信,是彻底瓦解了昭阳心中仅存的斗志。
  因为他的敌人并不是姬定。
  即便战胜姬定,亦不能终结新会。
  他们的敌人是他们自己。
  一夜未眠的昭阳,在第二日便立刻召开三军会议,表示这攘外必先安内,他将率领本部人马,留守松阳,防止新会西进,而其他的贵族将率本部人马回去平定动乱。
  并且昭阳还向他们保证,他们只需能够使得自己的封邑安定下来,而在这期间,新会的军队无法越过信阳。
  其实各贵族也早已无心念战,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家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他们的家,也是他们的国家,这楚国就是一个个小公国组成的。
  故此大家也都支持昭阳的计划。
  各自率领本部人马回援。
  ......
  大梁。
  此时魏国王宫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辩论,而辩论的双方乃是张仪和惠施。
  这带兵打仗,可非张仪的所擅长的,他可是一名纵横家,虽然离开了秦国,但他还是渴望凭借的自己铁齿铜牙,力挽狂澜。
  而此时秦韩联军正在与赵、魏、郑三国联军激战。
  双方是打得难解难分。
  张仪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楚国的消息,更是令他忧心忡忡,他这回是以韩国大夫出使魏国,希望能够游说魏国与韩国联盟。
  大家一同对付新会。
  “人人平等!”
  张仪是神情激动道:“这便是新会的宗旨,这也将预示着,在新会的统治下,不会再有大夫,不会再有王权。为何如今周济占据楚国半壁江山,却仍以会长自居,那就是因为天下王侯,皆为其敌。今日大王与之联合,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啊!”
  他与姬定斗法到现在,对姬定已经是知根知底,其实他之前就怀疑蜀地的新会就是姬定在搞鬼,只可惜当时未能查到具体证据。
  但此时此刻,他已经事全然明白过来,他也知晓为什么姬定能够瞬间占据从楚国半壁江山。
  他认为新会乃是天下权贵的敌人,天下诸侯应该携手消灭新会。
  魏惠王听得稍稍点头,他觉得张仪说得有些道理,这人人平等,不得将我也给平了吗。
  这可不行。
  对面的惠施抚须一笑,是轻松惬意地向魏惠王道:“大王不妨仔细想想,蜀地之乱,巴地之乱,苴地之乱,楚国之乱,以及当初我魏国之乱,这都是源于周济吗?还是说这都是源于新会?”
  魏惠王猛然醒悟过来,斜目打量了下张仪,呵呵两声,讽刺道:“张大夫可真是对秦国忠心耿耿,这都被秦国驱逐出来,却还一心为了秦国着想,寡人可真是深受感动。”
  这些地方祸乱的根本原因,不就是因为张仪吗。
  跟姬定可没有半点关系。
  最初就是张仪诱骗楚威王伐魏,转身又与魏国一道伐楚,姬定这才获得机会成为楚国客卿。
  之后蜀君、苴君、巴君不都是上了张仪的当,搞得巴蜀现在是年年战火不休,新会才能够在蜀地成长起来。
  而此次楚国大乱,也是因为张仪诱骗楚国结盟,结果反戈一击,新会才在楚国站稳脚跟。
  这么说起来,姬定能够有今日,一半的功劳都是因为张仪啊!
  惠施可也是辩论高手,他的意思很简单,你别管他说得有没有道理,他这人就不可信。
  信他就完了。
  这一句话就结束此番争论。
  这高手过招,就在一瞬间。
  魏惠王想到过往的种种,可是不敢相信张仪,哪怕你说得天花乱坠,老子也不信你。
  谁信你可都没有好下场。
  这出来混的总要还,张仪也要为自己的诚信买单。
  劣迹斑斑的他,在失去秦国相邦的光环,天下诸侯是无人敢信之,也无人敢用之。
  韩国其实也是被迫启用张仪,韩君只是让张仪在秦韩联军中担任要职,但在朝中,就还是公仲侈做主,张仪基本上是被排除在外。
  张仪是失落的离开了。
  可是在他走后,魏惠王便向惠施问道:“相邦如何看待新会的人人平等。”
  这老头也不糊涂,虽然张仪不可信,但你惠施可信啊!
  那你说说这个问题怎么办?
  惠施便道:“大王可还记得,当初周济在此与孟先生辩论。”
  魏惠王点头道:“寡人自然记得。”
  相当当初,他不禁自言自语道:“当初周济不过是卫国一个小官,却敢在寡人的王殿讽刺寡人,寡人当时就认为此人绝非寻常人,他能有今日成就,其实也并不意外啊!”
  也不知道是在夸姬定,还是在夸自己。
  惠施稍稍点头,又道:“大王又是否记得,当时周济曾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魏惠王讪讪点了点头。
  不太好意思。
  因为他完全没有听进去。
  惠施继续言道:“如今楚国便是被水覆舟,但此非周济之功,而是那楚国贵族之败。若是大王能够体恤臣民,能够爱民如子,便无须惧怕那新会,反之,大王纵使与秦国联合,只怕也无济于事,因为成败是在于民心,而非是在武功和阴谋。”
  魏惠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惠相瞥他一眼,心道,如今事实就在眼前,但愿大王能够知错悔改。
  其实惠施看得比张仪更加透彻,张仪看到的是其中利害关系,新会是反权贵的,那么权贵自然应该联合起来对付新会。
  二者可是有着根本矛盾啊!
  而惠施看到得却是问题的本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3/4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