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2214


如果说这个影响暂时还不明显,那么互助小学里入门班使用的《三字经》的出现,则是迅速的传到了长安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太极殿中,李世民拿着百骑司从登州搞回来的《三字经》,一脸震惊的读着。
“李忠,这书真的是宽儿组织褚遂良、上官仪和许敬宗几个人编写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上面,不会是窃取了其他人的成果吧?”
“陛下,从扉页上的情况来看,是楚王和三位士子一起编纂的,但是根据百骑司打探到的消息,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楚王殿下一个人完成的,只有末尾的那些是由褚遂良等人补齐的。”
原本的《三字经》当中,有“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的字样,李宽自然不会傻傻的照搬,而唐之后的内容,也是没有办法直接拿过来用的。
再加上编写出这么一本启蒙读物,影响实在是深远,李宽不介意给属下的几位士子分润一下功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仕途大有好处。
如果朝堂上很多大佬都是出生楚王府,以后其他人要找李宽麻烦,心里面就会多掂量掂量了。
这也就有了褚遂良几个编纂《三字经》后半部分的事情出现。
原本李宽还向把三大经典启蒙读物之一的《百家姓》也直接整出来的,但是考虑到姓氏的排名涉及到太多的东西,终归是放下了这个心思。
“这个宽儿,还真是开了窍一样,这两年稀奇古怪的东西接二连三的冒出来。”
“楚王殿下血统高贵,见识不比凡人,微臣认为这也是合理的事情。”李忠不经意的拍了一个马屁,让李世民爽的不要不要的。
“总觉得宽儿应该还会折腾点事情出来,以后但凡是和他相关的事情,以后都第一时间反馈给朕。”
……
兖州曲阜,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地位就变得越发不一般。
而在贞观二年,李世民更是册封孔子为先圣,让曲阜孔家的地位更加尊贵。
作为孔子的三十一世孙,孔颖达是孔家这一代的家主。
在刚刚过去的贞观六年孔颖达升迁至太子右庶子,并兼任国子司业,又与魏征合作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可谓是一时风光无二。
现在,他更是奉李世民之命编纂《五经正义》,也就是《诗经》、《尚书》和《书经》、《礼记》、《周易》、《春秋》。
自从汉武帝开时,朝廷便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被称作五经。
不过,这两天,他的脸色有点难看。
“这个消息准确吗?”
“老师,这是弟子亲眼所见。原本家主让我弟子去登州看看家族产业有没有新的发展机会;弟子偶然间去到互助小学,就是楚王殿下在登州新设的学堂,那里的学员没有一个在都五经的。”卢宣恭敬的站在孔颖达面前,述说着自己的见闻。
“昨天陛下刚刚让礼部推广《三字经》,据说这是楚王殿下亲自带人编纂的,很是不凡,为师还当着陛下的面夸奖了一番,没想到这背后居然还有此等故事。”
孔颖达的脸色有点难看,天下读书人必读《论语》、《孟子》和五经,这已经是几百年形成的惯例了,没有哪个学馆敢轻易打破。
“各地蒙学教授《千字文》,一两年以后才会慢慢开始学习《论语》和五经,会不会是因为互助小学的那些人都还没有开始学经典?”
李宽是大唐亲王,孔颖达还是不大愿意相信一个亲王会去做这种挑战儒学地位的事情。
这是不自量力啊。
“老师,我刚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那互助小学有两个班,除了入门班和夜校是教人识字的,后面的学员都是到了该学习经书的时候了。可是弟子私下打听了他们的课程,每天教授的都是算学、律法、书法、医术和史书,甚至连骑射、抚琴都有人教授,就是没有一个人负责讲授经学。”
卢宣觉得自己总算是找到了李宽的一个大辫子,心中很是激动,说话的语气也是斩钉截铁。
“哼,我儒家几百年的道统,绝对不能败在一个黄口小儿手中。宣儿,你也一路辛苦了,先回去休息吧,这事为师自有打算!”
……
看着桌前一堆弹劾李宽的奏折,李世民有点烦。
“李忠,那个孽子什么时候又得罪了这么多人?怎么礼部、国子监和御史台都这么多人弹劾他?”
“陛下,楚王殿下最近似乎都在忙着那个互助小学的事情,据说经常亲自在学堂里负责算学的教授,还编纂了独一无二的算学教材,不应该得罪什么人了啊。”
“没得罪人,那怎么会这么多人弹劾?今天在朝堂上面,连孔颖达都站出来说那个孽子与民争利,纵容属下经商,不尊先圣;甚至还有御史说他违背朝廷禁令,私藏重弩,意图谋反。你跟我说他没得罪人,你自己信吗?”
被李世民喷了一脸口水,李忠拼命地想着这段时间登州过来的情报,“陛下,孔司业说的与民争利也好,经商也好,甚至御史弹劾的私藏重弩,微臣都能说出点缘由来,但是那个不尊先圣,似乎有点奇怪。”
毕竟是专业搞情报的,李忠很快就从里面找出了一些疑问点。
有的时候,没有疑问的内容,反倒是最有疑问的。
“不尊先圣?”
经李忠一提醒,李世民倒也对这一条弹劾觉得奇怪,隐隐觉得抓住了什么。
“莫非那个孽子这次招惹了孔家?李忠,你去查查,看看孔颖达最近都见了什么人,也盘点一下,看看那个孽子最近做的什么事情跟孔家有冲突。”
第145章
釜底抽薪
孔颖达不算是一个官场高手,他弹劾李宽的缘由很快就被李忠调查清楚了。
而在孔颖达的带头下,弹劾李宽的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只不过闹着闹着,就扯到科举上面去了,方向完全被带歪了。
一方不断的强调互助小学的教学不尊先圣,误导学员;而李宽则是上书自辨称互助小学的学员主要是冲着科举的明法科、明算科等少数几个科目去的,没有考明经科和进士科的打算。
朝中世界出生的官员乐的看到孔颖达和李宽在那里掐架,也在那推波助澜,最终李世民顺水推舟的抛出来一个科举改革,削掉了一些意义不大的科举科目。
科举这事,孔颖达自然是支持的,这让读书人有人进入朝堂的正式途径,对于促进入儒学的发展是非常有用处的。
而世家虽然也知道朝廷推出科举的本意是为了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打破九品正中制的残留影响,削弱世家对朝堂的影响力。
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家子弟从小读书会比那些半路出家的寒门子弟差,所以警觉性并不是很高。
事实上,科举虽然从隋朝就有了,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着实不多;而按照原本的历史,到了唐朝中后期,世家适应了科举之后,更是迎来了一波人才爆发,崔家、郑家等世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反而比唐初还要大。
“陛下,奴婢去到登州,详细的请教了楚王殿下关于科举改革的看法,他就提了两点,一点是科举改革应缓缓而为,不可一次性变化太大;另外一点,他要求科举试卷进行胡名、誊抄后再阅卷。”
李宽以前专门和李世民讨论过削弱世家的事情,也提过科举需要改革的事情,再加上这次事情的源头和他也有关系,所以李世民专门派贴身太监兰和跑了一趟登州府。
“胡名、誊抄后再阅卷?”李世民眼前一亮,立马就想通了里头的厉害之处。
“去召几位重臣过来,再讨论一下科举改革的事情。”
李世民心中有了决断。
最终,孔颖达怼李宽,搞来搞去,却是帮李世民完成了削弱世家的重要一步棋,也不知道孔颖达知道事情的真想之后,会不会吐一口老血。
……
贞观七年六月,李世民正式昭告天下,宣布了科举改革的事情,新的规定将会从贞观八年初的春闺开始适用。
大唐的读书人就被一个新的消息震动了。
其实主要是长安城的读书人,因为大唐科举一年一次,外地的来回不方便,要么放弃科举,要么就留在长安城。
“他李宽算什么东西,凭什么主持编写《大唐字典》,父皇同意过吗?”
李泰气急败坏的把一把厚厚的字典摔在了地上。
“王爷,其实依属下看来,这《大唐字典》并没有比《说文解字》好在哪里,只不过是采用了楚王折腾出来的那什么鬼画符一样的拼音而已。”
“你说没什么好有啥用?父皇觉得好,那就足够了!你没听说吗,父皇要礼部把这拼音向整个大唐推广,那新华书店最近出的书,基本上上面都有拼音,甚至还有一本册子是专门介绍学习拼音的。”
李泰一向自认为是皇族当中最有才华的,虽然之前有一段时间被李宽抢了风头,但是在李泰的不断努力下,再加上李宽近来比较少作品问世,李泰重新找回了当年的感觉。
可惜,这种感觉没有持续多久,就接二连三的被《三字经》、《大唐字典》等一系列的组合拳给击碎了。
“魏王殿下,前段时间听说孔颖达和楚王闹得比较不开心,要不我们去找一下他,联手弹劾楚王?”
“弹劾?弹劾他什么?李宽搞出这个东西来,是促进更多人识字的,越多人识字就意味着孔家门徒越多,他孔颖达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对?”
“哎,这楚王也太没有原则了,人家孔颖达都打上门了,他居然还在帮他。”
“妇人之见!李宽哪里是在帮孔颖达?他那是在讨父皇欢心!本王就纳闷了,他一个过继出去的庶子,注定是和皇位没有缘分,为何总是不接受本王释放的好意?”
“王爷也莫要丧气,楚王殿下一样没有接受太子殿下的招揽呢。”
……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李宽接连搞出几个大动作,立马就吸引了无数的落魄士子把眼光转移到登州府。
褚遂良也好,上官仪也好,亦或是许敬宗,以前在长安城固然是有一些名声的,但是远远谈不上出名。
可是如今,他们三的名字已经响彻云霄,就连李世民也是耳熟能详了,以后前途注定不会差。
最关键的是,他们做的是流芳百世,千古留名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