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5/2214


“走,去山顶看一看!”
李世民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一看颐和园整体的风光。
原本他以为颐和园只是李宽随便修建的一个园林,供自己偶尔使用而已。
现在看来,这个建筑难度,这个用心程度,绝对不比大明宫差啊。
很快的,在李宽的带领下,众人来到了万寿山山顶。
整个园林的美景立马就展现在众人眼前。
就连一向是跟李宽不对付的长孙无忌,也在心中忍不住叹了口气,不得不佩服李宽搞出来的这个颐和园,确实很是不凡。
不管是谁到了这里,都想住下来享受一番。
“陛下,那个角落有一个温泉,微臣让孙思邈带着观狮山书院医学院的学员们,结合温泉的特点和各种药材的属性,在温泉旁边制作了八个独特的池子。这些泡温泉的池子,有些可以添加清热解毒的药材,有些可以添加养颜美肤的药材,还可以添加清肝补肾的药材。
当长安城的冬天漫天飞雪的时候,泡在那个池子里面,再来一壶美酒,那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绝对让人流连忘返。”
李宽就这样嘴不停息,每说到一处,就把李世民说的心痒痒的。
结果这一走,就走了大半天时间,中间连吃饭都是在其中一个亭子里吃的。
“兰和,你明天安排人过来收拾一下,朕过两天就过来先感受一下!”
李世民还算是比较克制的,最终没有直接住下来。
不过,李宽有信心他一旦试住之后,就不想回大明宫了。
要不然,自己辛辛苦苦的花费了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免费给李世民搞一座颐和园出来,岂不是完全浪费了?
如今颐和园修好了,朝廷各个衙门的建筑,也随时可以启用。
第963章
这个疙瘩,今天开窍了啊?
贞观十七年初冬,当来自漠北的第一股寒流侵袭长安城的时候,勋贵百姓都立马感受到了冬天的味道。
整个大明宫也变得萧索了起来。
虽然不管温度降不降低,有着暖气供应的宣政殿里头,都感受不到寒冷。
不过想到颐和园里头美轮美奂的景色,李世民就有点心痒痒。
“兰和,你说宽儿花费了那么大的心血才设计出前无古人的颐和园,如今就空置在那里,似乎有点浪费啊。”
批阅完今天的奏折,李世民看了看站在旁边一动不动的兰和,忍不住开口说了句自己心中的顾虑。
说是顾虑,其实就是李世民自己心痒痒了,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
毕竟,他是千古一帝,是明君嘛。
怎么能够整天追求享受呢?
大明宫才修建了多少年,难道就已经不满意了吗?
虽然在颐和园的对比之下,他确实觉得大明宫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但是这话不能说出来呀。
之所以李世民跟兰和说这事,而没有理会同样坐在宣政殿中的李治,就是因为他还想让李治在大明宫好好的坐镇,免得让大家觉得朝廷都已经搬到了颐和园去了。
“陛下圣明,楚王殿下一片孝心,那颐和园实在是古今中外罕见的壮观园林,哪怕是到了冬天,也还能感受到院内绿意盎然,实在是整个长安城中,难得的好去处。最关键是不需要再去骊山行宫,陛下就可以在颐和园享受温泉,这是大明宫也好,太极宫也好,都是享受不到的。
与此同时,陛下日理万机,楚王殿下专门在颐和园中修建了一座室内的游泳池,供陛下劳累之余放松身体。所以不管是为了不浪费颐和园修建耗费的物资,还是为了不辜负楚王殿下的孝心,亦或是为了陛下的健康长寿,奴婢都觉得陛下可以去颐和园适当的住几天。”
兰和是谁啊?
人家跟在李世民身边二十多年了,可谓是一眼就看清楚了李世民此时的真实想法。
所以这个“恶人”,只能是兰和来当了。
反正起居注里哪怕是要记载,也是陛下受到“奸人”蛊惑,去颐和园享乐去了。
“此话甚有道理,不过颐和园毕竟在城外,离大明宫还是有一些距离。一旦朕住在颐和园,一应国事的处理,也是个问题啊。”
“陛下,作坊城中不仅修建了颐和园,尚书省各部的衙门也都修建好了,只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衙门搬迁过去而已。如果陛下住在颐和园了,想必六部也会跟着去作坊城办公,并不需要耗费户部额外的钱财,陛下也能比较快的召集各部的官员来问话。”
既然已经开了头,兰和这个“恶人”肯定要继续当下去了。
“陛下,颐和园的一应安全事务,百骑司已经安排妥当。虽然作坊城没有城墙,但是有百骑司在,颐和园必定万无一失。”
一旁木头人一样的李忠,此时也站出来说了句话。
于公于私,他都是站在李宽这边的。
很显然,李宽修建了颐和园,肯定不是摆在那里好看的。
再说了,李忠在作坊城还有房子,李世民搬到了颐和园居住,才能带动更多的人去作坊城买房子,间接的推动作坊城房价的上涨。
如今自己的儿子跟着“妖言惑众杨本满号”出海,杳无音信,也就是作坊城的那几天房子的房价变化,能让李忠稍微操点心了。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那兰和你就安排一下,今天晚上朕就住在颐和园了。”
李世民借坡下驴,准备正式去颐和园试住几天。
至于这个几天到底是几天,就只有天知道了。
……
朝会之后,萧瑀跟房玄龄留在尚书省处理政务。
“今年各地的秋收情况陆续都汇报上来了,又是一个大丰收之年啊。”
萧瑀看着关中道和淮南道的粮食收成情况的资料,脸上满是笑容。
“确实如此,特别是襄阳那边,听说大量的使用了化肥,水稻的产量比其他地方高了两成,实在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啊。”
民以食为天,房玄龄自然也非常关注粮食的收成情况。
这几年,伴随着南洋水稻的推广,各地的粮仓都已经快要堆满了粮食,这是以前大家从来不敢想象的事情。
“我准备跟陛下提议,在襄阳、长安、洛阳、凉州、朔州和幽州、鄂州、豫州、苏州等地分别修建新的粮仓,让粮食价格能够保持更加稳定,并且碰到局部天灾的时候,还可以就近调配粮食,及时救灾。”
萧瑀希望大唐也能跟当初隋朝杨广刚刚登基的时候那样,天下各大粮仓的粮食堆积如山,不用担心粮食问题。
甚至到了隋朝末年,当初的粮仓里面都还有大量的粮食可以食用。
“萧公此言甚是有理,我也觉得有必要扩建粮仓,储备更多的粮食;正好我想跟陛下再商讨一下将水泥路的修建推广到江南地区的事情,不如我们一起去宣政殿吧。”
“可!”
两位大佬说干就干,联袂来到宣政殿门口,不过却是被一个小太监拦住了。
“萧相、房相,陛下现在不在宣政殿呢,要不你们晚点再来?”
“不在宣政殿?”
萧瑀疑惑的看了看这个小太监。
明明朝会才结束了不到一个小时,陛下怎么就不在宣政殿呢?
往日里,这个时候他肯定是在处理奏折的。
“是的!”
“陛下去哪里了呢?”
“萧相,陛下的去向,岂是我等可以知晓的呢。”
吃了个闭门羹,萧瑀有些不高兴。
好在旁边的房玄龄倒是看得开,知道李世民经常动不动就去出宫了,或者去后宫了,现在不在宣政殿,下午再来就是了。
“萧相,我们晚点再过来吧,这事也不急着这一会。”
“行吧,那就晚点过来吧。”
萧瑀虽然不爽,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
人都不在,自己就是闯进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啊。
何况自己是过来商量事情,不是过来找事的。
就这样,萧瑀和房玄龄离开了宣政殿。
过了两个时辰之后,房玄龄估摸着李世民哪怕是出宫了,应该也回来了,便再次跟萧瑀来到了宣政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5/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