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2214


不行,绝对不行!
李世民的脸色不断的变幻。
“只要陛下微臣答应,将市舶司交由微臣负责十年,所有州县出海的船只,都归市舶司管辖,那么这修建新宫的钱,微臣便有办法解决。”
李宽最终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单单东海渔业在登州一地,出海两次就带回来两百多万两白银,一年下来至少可以有五六百万两白银。
大唐东南的广州、泉州、明州、杭州,虽然远离长安城,但是海贸却是已经发展多年,当地的豪商绝对不少。
只要掌握了大唐海贸的管辖权,李宽根本就不担心区区一千万贯的新宫修建费用。
再说了,是不是真的要一千万贯,也是个问号。
“你怎么解决?”
李世民没有直接答应李宽,而是想具体听一听他的想法,毕竟这个事情太大了。
“有三个办法,第一就是继续扩大海贸,这一点,东海渔业的情况想必陛下是知道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示意李宽继续说下去。
“第二,就是对所有的出海船只进行管理,征收市舶税。不管是海外来船,还是我大唐出海的船只,但凡是有货物流动,就按照十税一进行征收。”
李宽的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东南那些州府的,从东海渔业的情况来推测,这部分的税收不会少。
“最后,就是出售海贸令旗,所有出海贸易的船只,均需要悬挂大唐令旗,否则水师就可以对它进行拦截,各个码头不允许其靠岸。”
李宽提出这个方案,其实是为了避免大家看到海贸利润巨大,一窝蜂的挤上去,生生让那些番邦商人占了便宜。
通过出售令旗,可以有效的控制海贸船只的数量和货物的价格,避免出现卖的越多,挣的越少的情况。
当然,这也是和市舶税相联动的一个措施。
“按照你这样的说法,真的可以解决新宫修建的钱财吗?”
李世民将信将疑的问道。
“陛下,如果不够,微臣愿意垫付;当然,如果有剩余,那也是微臣的了。”
看到李宽自信满满的样子,李世民心里稍微安定了几分。
“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要求,一并说出来,一旦圣旨下来了,可就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李世民心里已经同意了。
“要说要求,那还是在市舶司上面,微臣希望市舶司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水师和缉捕人手,否则对那些大海商没有任何威慑力;再者,这市舶司,朝廷有监督之权,一切事宜,却是要按照微臣说的去办。”
“好,就如你所说。在尚书省新设市舶总督,全权负责大唐各地市舶司的事宜,而新宫建设,也要立马行动起来。”
李世民觉得最坏的情况也坏不到哪里去,思考了片刻之后便同意了李宽的提案。
第188章
接了个大活
李世民圣心独断,第二天就在朝会上宣布了设立市舶总督的决意。
而新宫修建不需要户部出任何钱粮,只需要协助配合,戴胄自然不会再反对。
一项纷纷扰扰了一个多月的提议,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到了通过。
“大哥,陛下的旨意你怎么看?你有何想法?”
阎立本被李世民任命为新宫修建的将作大匠,是最先动起来的人。
“我原以为这事至少还需要再争论几个月才会有结果,没想到这么快就有定论了。楚王殿下夸下海口,半年之内就要完成第一期工程的建设,依我看来,这一次……”
说话的是工部尚书阎立德,也是阎立本的同胞哥哥。
阎家在大唐也算是一个勋贵之家,特别是北周时期阎立本兄弟是北周武帝的外孙,地位显赫。
隋朝的大运河,有一部分就是阎立本兄弟的父亲所设计,而到了唐朝,他们兄弟两子承父业,是有名的工艺学家,皇帝的礼服及仪仗车舆伞扇、宫殿、皇陵,基本上都是出自他们兄弟之手。
这次建设新宫,李世民立马就任命阎立本为将作大监,相当于是项目的总工程师了。
“工期实在是太短了,宫殿的图纸我可以抓紧弄出来,但是很多材料的准备,根本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
阎立本也是一阵头大,不知道怎么才能在半年内把第一期工程完成。
虽说是第一期,但是既然要让太上皇居住,自然不可能只修建一座宫殿啊。
“二弟,依我之见,你还是赶紧去找一找楚王殿下,从这几年的行事来看,楚王殿下并非传言的那么荒诞不经,说不定他有其他的想法。”
……
李宽揽了个大活回来,楚王府上下立马就忙碌了起来,就连远在凉州的马周都有安排人去把他召唤回来。
市舶都督府管辖大唐所有海贸事宜,目前只有登州是像模像样的,其他几个州府根本就还没有任何动静,第一期工程估计很难用上这些地方的市舶税,但是活却是得尽快开始。
新宫修建至少需要动用万人以上的匠人、农夫,这些人员的招募,虽然户部和工部都会协助,但是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得楚王府的人去做。
施工涉及石头、瓦片、青砖、沙石等物资,都需要安排人马去准备。
而最核心的水泥问题,更是李宽亲自在带领一帮匠人进行试制。
好在李宽下面现在有王玄策、上官仪、许敬宗、褚遂良、马周、戴全、周二福、王富贵等水平高超的人手可以调用,要不然还真是忙不过来。
……
楚王府的南山建工招人了!
这个消息快速的通过玻璃作坊、蜂窝煤作坊、镜子作坊、纺织作坊里的帮工们,传到了关中大地。
特别是蜂窝煤作坊,当初可是安置了不少雍州府的流民,如今几年过去了,这些人都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而当初建设的观狮山学堂、楚王府蒙学以及各个作坊的夜校,让大部分匠人、帮工,都学会了识字。
虽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吟诗作赋的程度,但是简单的书信却是问题不大。
特别是现在纸张便宜了,长安城和各地的书信往来就更加频繁了。
蓝田县刘家村,今天一大早,族长刘元就接到了从长安城捎来的一封信。
“你去把村中各家的当家人都叫到祠堂来,老夫有事宣布。”
刘家村不算特别大,四面环山,也就是小溪两边有一些田地,风调雨顺的年头,勉强能够养活自己,要是遇上灾年,就只能逃荒了。
“族长,发生什么事了?我刚还在地里种点胡瓜呢。”
“对啊,最近没听说有什么事吧,怎么突然叫大家来祠堂,莫非隔壁村又跟我们争水啦?”
刘元在村子里还是有点号召力的,不到半个时辰,祠堂里面就聚满了人群。
“各位,刚刚刘大郎来信了,我大哥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当年活不下去,逃到了长安城,去年的时候曾经回来过一趟,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吧?”
刘元虽然已经五十多了,声音却是非常的洪亮。
“我们当然记得了,大郎还送给我们家一块鲸鱼肉干,可好吃了。”
“是啊,他穿的那个叫什么羊毛衣的东西,听说是县里面的富贵人家才穿的呢。”
“怎么忘得了,当初他那几个儿子皮包骨廋的,都快要饿死了,去年回来的时候居然说在学堂里读书了。”
众人议论纷纷,眼中充满了羡慕。
刘大郎因为父母早逝,家里头一直比较苦难,哪怕是有邻居不时救济,最终也还是成为了流民。
结果,当他再次回到刘家村的时候……
刘大郎一家的故事,基本上是最近一年刘家村茶余饭后必谈的话题,可谓是家喻户晓。
“刚刚大郎给我来信了。”
刘元举着一封书信,继续大事的说道。
“楚王府的作坊大量招募人员,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只要身体健康,有一个要一个。刘大郎让我跟大家说,想去的要抓紧,去晚了,人家就不要那么多人了。”
“啊?楚王府的作坊又要招人了吗?”
“是和大郎一个作坊吗?”
“是去做那什么蜂窝煤吗?”
村民们虽然很是激动,但是当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又忍不住有点担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