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2214


这为后面吐蕃国与大唐之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王爷,凉州城内的作坊,属下倒是不太担心。只是西北贸易经常深入到周边草原,如今西北局势微妙,这一块业务是不是先放一放?”
马周对凉州周边各个部落的情况基本都知道一二,可谓是情况复杂无比。
吐谷浑内部也好,羌人部落也好,亦或是党项人,都有些人是敌视大唐的,有些人即使和大唐来往,也只是为了利益。
要让西北局面彻底稳定下来,还真是需要费一番周折。
“不能放弃,但是可以多招募一些信得过的本地人,让他们来负责一部分货物交易。”
西北和北方草原,基本上就是中原王朝几千年最大的敌人所在。
李宽觉得,自己迟早要找个机会把这些隐患全部都给消除了。
……
伴随着阵阵凉意,渭河上面飘满了金黄色的树叶。
这两年的秋天,都是彭汉生最忙碌的日子。
由于楚王府的带动作用,王府别院附近的村落都开始了养殖公鸡和猪。
这个时候把公鸡和猪给阉割了,刚好可以赶上过年的时候食用,所以彭汉生每天都异常的忙碌。
“师傅,今天一早上就已经跑了十二家人了,这养鸡养猪的人家可是越来越多了。王爷又不让我们收他们钱,这不是干着吃力不讨好的活吗?”
彭汉生身边跟了个徒弟,叫做彭恩,每次出去都带在身边,一丝不苟的传授着。
他在净身房干了一辈子,被清理出太极宫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
要不是楚王府接受了他们这一批太监,彭汉生还真不敢想象自己的晚年会是怎么样。
所以当楚王殿下给他安排了一个徒弟的时候,他是非常开心的。
家人是没有家人的。
哪怕是个别有家人的太监,又有谁敢回去呢?
反而不如好好的教授一下徒弟,说不准还有个送终的人呢。
“王爷说过,这些农户,平时就种点庄稼,勉强养活自己而已,手头上没有什么余钱,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就活不下去了。让每个农户家里养上一两头猪,十几只鸡鸭,算是给广大的农户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收入来源,所以就连帮他们阉割公鸡和猪都是免费的。
去年的时候,很多人还在观望,眼看着养了猪的人,过年的时候把大肥猪一卖,买上几斤羊毛线,一家子都能穿上暖和的羊毛衣过年,今年自然养的人就多了。”
彭汉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很是详细的跟自己的徒弟说了一遍。
“那倒也是,这阉割了的猪,长得就是快,养个半年,差不多就能有两百斤,还不挑食,确实适合普通老百姓,不过,王爷怎么又规定普通农户,每家最多只能养三头猪呢?”
“这猪仔也是需要花钱买的,猪多少也要吃一些粮食,普通农户是没有实力养太多猪的。当然,王爷还提了一点,这一户人家养的猪多了,出现瘟疫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带来的损失也会大很多,所以最好每家一次就养殖一头或者两头猪。”
“还有这个说法吗?那为何王府里养的猪却有几百上千头呢,就不怕瘟疫吗?”
彭汉生想了想,“怕自然是怕的,但是王府里那些猪栏,每天都是有专人清扫,并且有郎中负责给猪看病,普通人家不可能有这个条件。”
“似乎也是这个道理。”
“王爷在别院附近买了那么大片的土地,用来养猪、养鸡鸭、种菜,最初也是为了安置我们这些从宫里出来的人,你看那林升负责看管暖房,李连负责牲畜的养殖,还有其他宫女太监都各自有各自的活干,王爷就是我们这些苦命人的恩人啊。”
彭恩虽然不是太监,但是也是属于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要不是来福叔把他从人市买回来,现在是否还活着都不好说。
所以跟着彭汉生这个师傅,相处的倒也是非常好。
而在附近的百姓眼中,他们师徒更是声名远扬,不比经常去帮人看病的孙思邈差到哪里去。
第213章
居然把它给漏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王府别院周围有很多农田都被李宽买下来了,有些被百草园占用了,有些被养殖鸡鸭鹅占用了,也有些种上了桑树,甚至有一座小山上面还种满了茶树。
李宽骑着枣红色的马,在来福的陪伴下,把整个楚王府别院的地盘转了一遍。
“王爷,这王府里接受了大量宫里裁撤下来的宫女太监,又一直不断的接收长安城各地的孤儿,坊间一直都有各种非议呢。”
来福对于王府中多了一堆老弱病残,意见很大。
“来福叔,你别看那些宫女太监都是被裁撤的,但是真要用起来,你不觉得比外面新招募的人手要好用很多吗?”
李宽不以为意,这年头,识字率太低,反倒是宫里的不少老太监、宫女,大部分都识字,并且有个别人的文化水平还不低。
像是林升,要不是会识文断字,让他去负责鸡蛋孵化暖房,每天要测量温度,他哪里做得来?
来福听李宽这么说,也没有再怎么样。
其实,李宽的态度他是很清楚的,只是今天这么好的机会,忍不住又多嘴说了一下。
粟米等粮食都已经收仓了,田地里面基本上没什么庄稼了。
李宽在田间小路上转悠了一圈,却是意外发现有农夫在那里耕地。
“来福叔,春耕秋收,怎么现在还有人在耕地呢?”
前世今生,李宽并没有自己种过地,虽然有系统的《初级农业技巧》,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有所了解,但是这耕地时间,还停留在春天耕地的印象中,现在为何耕地,还真是搞不清。
“王爷,这户人家应该是相对富足的,一般人家,都是春耕一次;能够在秋收后耕一次地,来年种植的庄稼,收成会更加的好。”
李宽看着这那块耕地,却是觉得莫名的有点不协调。
这翻开来的地,怎么只有浅浅的一层?
等一下!
那是什么耕犁?
怎么大部分都是木制的?
那犁铲怎么是笔直笔直的?
一瞬间,李宽发现自己漏了一件重要的大事。
曲辕犁!
这个唐朝晚期才开始出现,一直使用到后世的犁,自己怎么没想到把它搞出来?
李宽前世也是看过不少网络的,在没有土豆、地瓜这种产量巨大的农作物之前,曲辕犁就是提升粮食产量最好的利器之一。
用曲辕犁,更加省力,耕地速度更快。
用曲辕犁,耕的地更深,能够让庄稼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不客气的说,只要普及了曲辕犁,耕地面积增加一成,整体粮食年产量增加二成,应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个年代的大唐,其实土地并没有那么紧缺,反倒是人力有所不足。
“王……王爷……”
李宽突然来到了耕地的农户田垄之间,吓得对方连说话都不利索了。
“本王问你,这个犁,其他农户家也都是用的一样制式的吗?”
“王爷,犁耙的制式,都是有规定的,各家各户使用的都是差不多的,除非你自己单独制作。”
不等农户说话,来福在一旁略带困惑的回答了。
“这犁铲为何是笔直的,这么耕地很费力不说,还很难把土翻起来啊。”
来福:“王爷,所有的犁不都是这样的吗?”
听到来福这么说,李宽基本确定了,这个时候的犁,着实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会赶紧把戴全叫过来,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思重新制作几把犁,看看哪一款耕地效果最好。
自己只知道一个大概,要具体去制作,还得靠专业人士。
……
太极宫。
李世民刚从玄武门城墙下来,远远的已经能够看到新宫的轮廓,不由得暗喜了几分。
“宽儿最近在忙什么?”
以李世民对李宽的了解,自然知道李宽不可能天天待在新宫建设现场。
“楚王殿下昨天下午去了楚王府新设的器械作坊,召集了戴全等匠人,似乎又在琢磨什么器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