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7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5/2214


“无忌,李宽现在是大唐太子,陛下现在把很多奏折都转给他来处理了。
如今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委任了那么多以前楚王党的人担任要职。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以后我们可就真的出了俯首称臣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了。”
兵部尚书崔敦礼是长孙党里头的核心人物。
作为博陵崔氏的家主,崔敦礼虽然名声不显,但是其实能量不小。
毕竟是五姓七望里头的老牌家族,怎么能够随便小觑?
“军队现在全部都掌握在陛下手中,而警察则是掌握在太子党手中,我们如果想要做什么,都找不到可以借力的地方,现在的局面,需要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才能打破。”
长孙无忌这段时间也是比较憋屈。
历史上李治即位之后,他能做到权势滔天,那是因为朝中没有谁能够制衡他。
李治又没有什么自己可以信任的人可以用,这就导致了朝中很多官员的任命,名义上是李治说了算,其实是长孙无忌说了算。
明白这个情况的官员,自然是唯长孙无忌是瞻了。
至于大唐军队将领,许多都是当年秦王府出身,跟长孙无忌也有交情。
一般情况下,军队将领也不会轻易的去干涉朝中的事务,才有了长孙无忌一家独大的局面。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
李世民还活着呢。
只要他还在位,大唐就没有谁的威望能够胜过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宽这几年做了那么多的改革和努力,李世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百姓的生活变好了,首先感谢的就是当今天子。
特别是远离长安城的百姓,他们不知道李宽的事情,只会把恩情记载当今天子身上。
“十二卫里头,有不少将领是世家子弟出身,如果我们联合起来的话,还是有一些操作空间的。不过就是要看怎么联合了。
哪怕到时候李宽登基了,他也得按照规矩办事,不敢胡搞一通。”
崔敦礼作为博陵崔氏的家主,自然很清楚李宽的政治立场。
大唐的勋贵世家的影响力会不断的下降,李宽算是最大的责任者。
崔敦礼完全有理由相信,等到李宽将来即位之后,肯定会加大打击世家大族的力度。
与其到时候被动的应对,不如现在好好的开始谋划,看看怎么去改变这个局面。
“陛下手中有百骑司,李宽手中有楚王府情报调查局,嗯,估计现在改名字了,姑且就叫它情报调查局吧。
根据之前我的人跟情报调查局交手的情况来看,这是一股不输于百骑司的力量。
我们如果做事不秘的话,很容易就被情报调查局的人抓住首尾了。”
长孙无忌现在有点后悔当初自己怎么就招惹李宽了。
当然,他到现在也理解不了,为什么李宽可以那么的强。
哪怕是当年认识李世民的时候,长孙无忌也没有那样的惊讶。
“这个事情我多少也听说了一些,不过也没有那么神奇,他们毕竟也是人。
并且按照我的了解,情报调查局的重心之前都主要是在海外。
像是新罗、百济、倭国或者草原上各个部落的情况,他们肯定是比我们更加专业,更加了解的。
但是在长安城里头,估计还是百骑司厉害一些,各个勋贵世家自己的消息来源也不差。”
崔敦礼这话,就差没有说我也要自己的情报力量了。
能够作为一个千年世家的家主,崔敦礼的性格还是比较稳重的,能力也是有的。
要不然也不会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虽然大唐的兵部尚书,全力远远没有其他的尚书大,但是能够说上话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
“虽然我很想自己亲自动手,但是我觉得还是借刀杀人的风险会低一些。
李宽这些年没有少得罪人,不管是草原上的胡人还是吐蕃国热,亦或是高句丽等国的人,里头不乏希望李宽早点离开这个世界的人物。
如果我们能够跟这些势力私下里合作,为他们创造刺杀李宽的机会,那么很多事情可能会变得很简单。
只要解决了李宽,很多问题其实就解决了。”
长孙无忌还是信得过崔敦礼的,所以最终还是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果然崔敦礼听了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要是能够把李宽搞成肉体毁灭,那自然是什么都好说。
“确实不适合我们亲自上阵,风险有点太高了。
不过我们博陵崔氏跟草原上的不少部落的关系还算可以,如果无忌你想让草原上的人动手的话,我倒是可以帮忙联系一番。”
崔敦礼想了想就认可了长孙无忌的提议。
“先联系一批信得过的人手,看看大家如何采取合作方法,到时候再做进一步的确认。”
长孙无忌也没有直接给一个定论。
大家回去再好好的想一想之后,继续讨论咯。
第1498章
李恪的选择
长安城去琉球,正常来说有个一个月就够了。
当时明德门火车站出事之后,长孙无忌敏锐的意识到了李治的太子之位保不住了。
自己需要重新找一个傀儡扶持起来,否者到时候李宽就要上位了。
当时长孙无忌做了两手准备,一个自然是李泰,可惜李泰最终拒绝了。
另外一个就是李恪。
这倒不是因为长孙无忌跟李恪的关系有多好,而是因为李恪的封地琉球,距离长安城相对比较近。
其他的普遍都在南洋和澳洲,等到消息一去一回,李宽的太子之位都已经坐稳了。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长孙无忌安排的使者刚刚乘船离开扬州,就碰到了一场飓风。
虽然这个飓风不算是什么破坏力巨大的类型,但是这种场合下,肯定是不适合出海的。
就这么耽误了好些天的时间,等到终于可以出海了,结果走了一半又碰到了飓风,然后只能紧急的靠岸躲了几天。
这么一折腾,等到他来到琉球的时候,长安城中李治都已经正式的被废了。
“三哥,长孙司空的使者已经在吴王港等了一个星期了,我们还不给一个准信吗?
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也应该尽快给人家一个答复吧?”
李愔是李恪一母同胞的弟弟,不过为人处世比李恪不知道要差了多少个等级。
为了避免李愔独自在外的时候闯祸,李恪当时专门申请了让李愔跟着自己一起去琉球。
北边的地域属于吴王府的封地,南边的地域属于李愔的封地。
不过实际上李愔却是跟李恪一起,一直生活在吴王港,他压根就没有去自己封地治理地方的想法。
“准信,什么准信?我们应该怎么给?我们跟长孙无忌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如今他们突然过来示好,还表示要拥护我当大唐储君,你觉得天底下有那么好的事情?”
李恪曾经是对皇位有过幻想的。
客观的说,在李世民的那么多儿子里头,李恪的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没有李宽这个标杆立在那里,李恪的闪光点应该会更的明显。
“可是那个使者说的也很有道理啊,雉奴在明德门火车站做出了那样的事情之后,就意味着他的太子之位已经保不住了。
甚至有可能到了现在的时候,雉奴都已经不是太子了。
剩下能够有实力竞争储君之位的就是李宽和李泰了。”
李愔别的东西可能不大行,但是对于储君之事,却是比谁都上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5/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