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9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8/2214


然后在贞观二十一年就直接突破了六千万贯。
按照现在的趋势,今年突破八千万贯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明年就有望首次突破一亿贯钱。
这个时候,几个点的差异就是几百贯钱。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几百万贯钱能够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至少用来修建水泥道路的话,足够修建一条重要州府之间的主干道了。
“目前只是统计的长安城的情况,其他地方的情况可能会比长安城差一点,但是也不会差的特别多。
特别像是登州、凉州、扬州、杭州等地,增幅很可能可以接近长安城。
至于四月份的增幅远高于前面几个月,下官认为应该是展览会的功劳。”
唐俭虽然在大唐朝堂上的存在感没有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那么强,但是人家也是响当当的一放大佬,能力还是有的。
再说了,哪怕是他的能力差一点,户部那么多的官员胥吏,总有能力强的。
所以对于这个赋税数据的变化,户部早就分析完成了。
“展览会的功劳?展览会对我们的赋税收入有什么影响吗?”
最近举办了很多展览会,这个事情李宽是知道的。
不过他现在每天要处理的事情非常的多。
大多数时候,他只知道最近发生了某件事,但是这件事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有什么影响,他就不一定知道了。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他又不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
到了该睡觉的时候,自然就要睡觉的。
“这个影响可就大了!
通过这个展览会,大家对于很多自己以前想要购买但是一直买不到的东西,突然发现了合适的选择,所以就开始购买。
通过这个展览会,不少商家曾经有过的想法,但是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觉得没有办法实施,现在也变成了可能。
通过这个展览会,很多人本来只是去看一看凑热闹的,但是却是发现了新的商机,开始扩大自己作坊的规模或者经营种类。
如此种种,但凡是参加了展览会的铺子或者作坊,这段时间的业务都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他们不断的招募人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都是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赋税收入的。”
唐俭简单的解释了一下赋税收入变化的原因。
“哦?没想到这个展览会还有这个功劳啊。
难怪王富贵之前跟我汇报说要单独修建一座展览馆。
现在看来,这个展览馆还真是很有必要的。”
李宽前世虽然也参加过车展这些展览会。
不过,那个时候看车展,主要是冲着车模去的。
特别是早些年对车模的穿着没有特别多限制的时候,那是一个比一个穿的少,还真是搞不懂大家是去看车的,还是看车模的。
后面车模少了,观看车展的人数也就明显有了下降。
李宽来到大唐前的好几年时间,都没有再去参加车展了。
“现在我们大唐的作坊越来越多,但是各个作坊的情况,除了相熟的人之外,大部分都不为人知。
可能某个掌柜明明对某种零件有很迫切的需求,但是却是没有及时的找到相关的生产作坊,最终选择了一个不是很好的选择,甚至是取消了原本的规划。
但是同个这个展览会,我们就可以让很多的作坊之间彼此知道对方的情况。
至少知道这些作坊是做什么的。
如果自己有什么需求的时候,立马就可以想到有哪些作坊的存在,可以去上门沟通一下。
我听说王掌柜每次举办展览会的时候,都会安排伙计详细的记录各个参展作坊的情况。
然后汇总印刷成一个册子,赠送给各个参展的商家。
这个小册子,如今已经成为了许多作坊主的宝贝呢。”
唐俭把自己了解的一个趣事说了出来。
虽然大唐的报刊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发达了,但是整个大唐社会的信息流通,还是比较缓慢的。
特别是各个跨行业的作坊之间的信息流通,就更加缓慢了。
哪怕是到了后世,只要不是那些大企业的消息,哪怕是同行的人,也不见得知道其他公司发生了什么事情。
更加不用说现在的大唐了。
王富贵搞出来的那个小册子,虽然肯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但是毕竟算是收集了一批作坊的信息,能够让相关的人员知道行业的情况。
之后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聚会、沟通,自然就能有力的促进沟通。
“唐尚书,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大唐各个州县之间的信息沟通太不方便了?
这些参展的作坊和铺子,大部分都是长安城的。
哪怕是如此,各个作坊之间的很多信息也是不了解的。
这里面的原因固然是有许多,但是信息流通不方便应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涉及到跨道之间的信息流通,除了一些大商家之外,要想送个信息去到其他的道,那可不是一般的麻烦。
普通的商家离开家乡之后,要想跟家中通一下消息,也是非常的麻烦,成本也是非常的高昂。
这个情况,你有没有想过什么解决办法呢?”
跟唐俭的交流之中,李宽想到了这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自己贵为大唐太子,下面有情报调查局来转么收集消息,有信鸽负责送信,所以才勉强做到了解天下大事。
但是其他人显然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眼下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更加没有电脑,要想快速的沟通,显然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但是至少比较原始的信件,得想办法解决吧?
“太子殿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千古年来就是这样。
从秦朝开始,朝廷为了解决公文传递的问题,就开始成立了驿站。
如今我们大唐的驿站几经发展,已经比之前强大很多,各地的公文已经能够比较顺利的到达长安城了。
但是对于普通商家和百姓来说,除非安排专门的伙计,或者是有老乡正好回家,要不然的话是很难传递家书回去的。”
唐俭这话,说的中规中矩。
如果是换成其他的人听了,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反正千百年来就是这样的,又不是大唐才如此。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说明家书传递不顺畅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是李宽显然是不这么认为的。
“不,这样是不够的!
朝廷的公文能够通过驿站来传递,那么普通百姓的信件是不是也可以通过驿站来解决呢?
伴随着大唐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以前的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居住的县,所以大部分人对于信件的传递,其实是没有需求的。
可是现在不同了,很多背井离乡的百姓,也希望能够有机会跟家里报个平安。”
李宽的这话说完之后,唐俭就立马感到有麻烦事朝着自己招手了。
千百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想要解决的话,肯定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8/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