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2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9/2214


听完罗三刀的翻译,那个掌柜迅速的答应了。
就感觉像是占了大便宜一样。
而尉迟环也感觉良好,自己从一百斤谈到了三百斤呢。
单单这一面镜子换到的桂皮,带回长安城,都能换成几千贯钱了呢。
码头上来的那些唐人,带来了好多宝物。东边有家铺子,只花了三百斤桂皮,就换到了一面价值连城的宝镜。
这些唐人需要采办大量的瓜果蔬菜和粮食,还有其他货物。
这些唐人出手非常豪爽,就连普通的船员,都比波斯来的要有钱的多。
……
各种各样的传言,在尉迟环一行人到达占城的当天,就传遍了港口。
“郎君,依我看来,我们还是先补充淡水和食物,把货物换成金银和铜钱,香料的话,回程的时候再采办也是可以的。”
看着尉迟环安排人将三百斤桂皮搬上了船只,朱二福在一旁劝说。
“对啊,我们还要去找香料岛呢。王爷给的海图还有真腊和蒲罗中等几个地方都没有去呢。”
房遗爱的一面镜子换了三百斤桂皮,他是好好的激动了一会。
不过,想到还要继续往南走,说不准那里的香料更加便宜,他又恨不得明天就启程。
“行,那就先在这里休整三天,采办足够的新鲜食物,我们继续南下。”
尉迟环倒也拎得清,知道这一次的航海,探索航线是第一位的,贸易反而是其次。
只要摸清楚了海路,以后有的是机会挣钱。
当天晚上,在海上飘了好久的船员们,一起在码头上大吃大喝了一顿。
考虑到这是船员们难得的一个放松机会,除了负责守卫的几十人,其他人的爱干什么干什么,尉迟环压根就没有管。
难得到了一座晚上没有宵禁的城市,杨七娃自然跟着陈四儿等几人上岸好好的转了一圈。
“七娃,刚刚有个兄弟回来,说是码头东边有个好去处,我们也去看看吧。”
陈四儿一脸神秘的跟杨七娃说道。
杨七娃和陈四儿是一个村里出来的,虽然不在一艘船上,但是彼此关系却是非常的好,下了船,自然喜欢一起活动。
既然陈四儿有好去处推荐,杨七娃自然不疑有他。
两人从码头上走过,吸引了周围不少占城人的眼光。
这个时候的唐人,相比倭人也好,占城人也好,普遍都要高大很多。
最关键的是,占城这一片区域,对于中原王朝的仰慕,哪怕嘴上不说,心里面也是很向往的。
这种崇拜程度,绝对比八九十年代华夏人民崇拜老美还要夸张。
“七娃,就是这几家,都可以的。”
陈四儿说完,就露出了一副特别的笑容,推门走了进去。
……
三天以后,船队总算是重新起帆,继续往南而去。
而杨七娃却是两眼发黑的站在桅杆上面,轮到休息的时候立马跑回船舱补觉。
占城人民实在是太热情了。
感觉自己的腿都要软的走不动了。
而尉迟环和房遗爱在船里船外的巡视了一圈,看到船员们虽然脸露疲惫之色,但是精神状态却是很好,一点也不像是离开登州,在海上飘了小半年的样子。
“尉迟大哥,怎么样,我说的这个方案很有效吧?”
房遗爱露出一个贼兮兮的笑容。
一直以来,船员在海上长久的行驶当中,怎么确保他们遵规守纪,确保精神状态正常,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特别是这个年代的船只航行速度又比较慢,再加上没有手机电脑,大部分人又不识字。
除了打麻将、钓鱼和游泳之外,还真是找不到太多调节身心的活动。
东海渔业在倭国的时候,房遗爱就意外的发现,船员们每次到了港口之后,都会变得兴奋。
刚开始,房遗爱还以为他们是在海上漂的久了,看到陆地了,所以开心不已。
后面发现,自己找错了重点。
据说,难波津专门做东海渔业生意的青楼,就有好几家。
……
没有剪彩仪式,也没有开业仪式。
长安城到凉州的水泥路,经过将近两年的修建,总算是彻底贯通了。
除了蜜桃村这种早早享受到了水泥路开通便利的村民,长安城中,还有一家铺子,也是特别明显的受益者。
“郎君,今天又卖出去了二十二架马车,最近一个月,我们卖出的马车数量,比往年好几个月还要多呢。”
城南马车行是长安城最大的马车铺子,在长安城里有着自己独立的马车作坊,官道上跑的马车,至少有五成是出自城南马车行。
虽然马车的主要器件都是木制,按理来说,一些木匠也能制作。
但是,马车制作最难的是车轮和车轴,这绝不是一般的木匠能够搞定的。
哪怕是勉强做出来了,也做不到经久耐用。
而城南马车行,偏偏在车轮和车轴的制作上,只有一套自己的绝技。
再加上背靠关中四姓之一的韦氏,城南马车行的生意,自然是好的不得了。
“跟作坊那边说清楚没,这个月,铺子里至少需要五百架马车。”
韦思仁看了看身边亦步亦趋的车行掌柜,再次强调了要保证马车的供应。
别看最近卖出去的都是运货的马车居多,但是一辆马车,至少也可以挣几贯钱,一个月下来,绝对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所以,作为韦家的嫡系子弟,韦思仁被安排负责车行相关的一应示意。
作为家中老三,韦思仁是不可能承袭爵位的,再加上韦家也需要一个信得过的子弟来掌控家族的商业,韦思仁就自告奋勇的站了出来。
先是让车马行在长安城站稳脚跟,接着又跟着在登州府成立了捕鲸队。
原本,他还派人偷偷的去东海渔业的晒盐场,想要窃取精盐制作的秘密,可惜失败了。
即使如此,韦家在商业上也是积累下来不菲的实力。
这些年来,韦家能够蒸蒸日上,韦思仁也是立下了功劳的。
毕竟,不管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钱。
“郎君,您放心。今年开春以来,马车行的情形就比往年好,所以马车作坊那边也是一直扩产。到了最近两个月,马车作坊的规模更是达到了去年的三倍。”
马车作坊的掌柜韦宝也是韦家的老仆人了,很得韦思仁信任。
基本上,韦思仁不管事的时候,城南马车行和韦家马车作坊,就是韦宝说了算。
甚至就连长安城最大的木材商郭阳和邓峰,也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不够,现在马车的需求这么旺盛,我们一定要多制作一些马车出来。”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挣大钱的机会,韦思仁自然不想放弃机会。
第331章
眼看他起高楼
都说宋朝是历朝历代当中商业最繁华的朝代。
其实,唐朝也一点都不差。
有些商人,本身就是世家勋贵的子弟,成为长安城中有头有脸的角色。
有些商人,依靠着玲珑手段,周全在勋贵官员之间,自有自己的存活之道。
要说谁的鼻子最灵敏,非得数东西两市的商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9/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