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2214


“听说观狮山书院的农学院里头,各个生员天天在暖棚和地里面研究怎么改善种子,莫非真的种子变化了,产量就会有这么大的提高?”
房玄龄心中很是激动,不过他控制表情的功夫很到位。
“没错,其实这个情况,前几年大家就看到了。那个菘菜,经过几年的改良之后,亩产提高了好几倍,形状也有很大的变化。这水稻的种子如果能够继续改善下去,别说亩产两三百斤,就是再翻一番也是很正常的。”
缺少农药和化肥的情况下,亩产千斤的水稻基本上就想都不要想了。
李宽只希望能够把大唐的水稻亩产提高到五百斤就很满意了。
不过,房玄龄他们选择性的忽略了李宽说的后半句,觉得那只不过是一个比喻而已。
“如果南洋来的这些稻种,亩产都有这么高的话,那么这个意义就太大了。”
房玄龄开始期待秋天的到来,楚王府那几万亩水稻一起收割,就能彻底证明水稻的产量到底如何了。
并且,有了这几万亩水稻的种子,哪怕是要在大唐大规模的推广,也算是具备了基本条件了。
就在众人的讨论声中,第一亩早稻已经收割完了。
“三百二十四斤,王爷,我们选取的这亩地是最普通的一片地,基本上其他的都不会比这差到哪里去。”
王玄策的脸上满是笑容。
被长安城的勋贵看了几个月笑话,现在总算是扳回了一局。
“再收割一亩,如果产量还是这么多的话,我觉得不用再等秋收了,现在就可以考虑明年如何推广水稻种植了。”
刚才过来的路上,也路过了一大片一季稻的种植地,那些稻苗长得非常壮实,怎么看都不像是产量会比这个更差的样子。
“对啊,要是关中道都种上了水稻,那么明年的粮食产量就能翻一番,农户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戴胄激动的不断的捋着自己白花花的胡子。
“咳咳!”
李宽不得不打断戴胄的幻想,“戴尚书,这关中道适合种植水稻的地区其实不算特别多。最主要的是大家还不习惯吃大米,要推广水稻的话,我觉得江南道和山南道是最好的地方。”
苏常熟,天下足。
宋朝的时候会有这个说法,足以说明苏州和常州地区的粮食发展潜力巨大。
江南水网密布,气温也比关中要暖和,最关键的是那一块区域能很轻易的跟大运河相连接,将当地出产的粮食运输到全国各地。
至于山南道,李宽想到的是江汉平原地区,这里也是一个大粮仓来着。
可惜在大唐的时候,发展的还很缓慢。
要知道后世的襄阳也是全国的重要产粮之地来着。
当然,李宽选择山南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距离长安城非常近,几乎是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山南道是离长安最近的。
等到山南道这里的水稻种植发展起来之后,继续往南就到了江南道的鄂州(不得不吐槽,大唐的江南道实在是太大了,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安徽这些省份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都是属于江南道,难怪后面唐玄宗要把它拆分成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
而鄂州可就是现在的武昌了,也是属于适合发展农业的好地方。
“楚王殿下说的是,这南洋来的水稻,产量比粟米高,比江南道原来的水稻产量也要高。真要是推广,还是在江南道推广是最容易的。”
房玄龄倒是立马就接受了李宽的建议。
别看似乎在哪里推广都能增加稻谷产量,但是要是选择的地方错了,推广的难度就会变大很多。
就比如河北道,你要是逼着那里的农户去改种水稻,人家还不得起来造反?
第387章
还真是煞风景啊
宣政殿中,一副君臣相得的情景,气氛很是融洽。
“陛下,之前微臣还对二郎下南洋颇有微词,如今看来还是楚王殿下高瞻远瞩,居然在南洋获得了如此良种啊。”
房玄龄几个从稻田里离开之后,就进宫求见李世民了。
几个大臣一起把那水稻夸得跟一朵花一样,让原本还有点对产量有所怀疑的李世民都完全相信了水稻的高产。
“宽儿也是错打错着。这一次南洋稻种的引入,遗爱也是立了大功,等今秋成婚以后,予除太府少卿,让他可以在长安城跟高阳好好的过日子。”
李世民之前把高阳公主许配给房遗爱,完全是出于拉拢巩固和房玄龄的关系考虑,不过,现在他开始对房遗爱本人也有点兴趣了。
说起来,也难怪高阳一听自己的夫婿是房遗爱的时候,那么的不乐意。
实在是房遗爱以前的名声不咋滴啊。
也就是这几年跟着李宽混了,似乎混出了一些名堂。
特别是去了倭国和下南洋之后,整个人的变化很大。
“陛下,先是菘菜,再是高产水稻,看来这作物的产量,还有不少的增长空间可以挖掘啊。”
戴胄莫名的开始对观狮山书院的农学院感兴趣了。
他年纪已经不小,最多干一年,明天他就准备致仕了。
要是到时候能够去到观狮山书院当个教谕,疗养余生,似乎也不错。
“陛下,河东道八百里加急!”
李世民正爽着呢,却见兰和急冲冲的带着一份奏折过来。
还真是煞风景啊。
房玄龄等人立马把眼神都转移到了李世民身上,翘首以盼的想要知道河东道出了什么事情了。
八百里加急,一般来说,不是大的天灾就是叛乱,亦或是外敌入侵。
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场景。
“嘭!”李世民将奏折使劲的摔在了桌上,“夷男此獠,着实可恶!”
“陛下,薛延陀又骚扰我大唐边疆了?”
房玄龄眉头一皱,脸上露出了一丝担忧的神情。
自从贞观四年李靖带兵灭掉了东突厥之后,薛延陀的势力就暴涨,如今过了将近十年,哪怕是大唐要出手对付它,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
房玄龄倒不是担心大唐打不过薛延陀,而是不想破坏大唐如今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对付拥有控弦之士二十万的薛延陀,大唐至少要出动十万大军,十几万劳役,才有可能取得全胜。
如今别说长安城的各个作坊用工很紧张,就是关中道,也没有什么闲人。
这要是真的发生了战事,影响太大了。
“夷男亲率十万大军,接连灭掉几个东突厥的部落,这是不把大唐,不把朕这个天可汗放在眼里啊。”
虽然是薛延陀和东突厥之间发生的战事,但是东突厥如今可是大唐罩着的,薛延陀此举,跟直接攻打大唐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了,也难怪李世民会大发雷霆。
这要是西突厥或者高句丽出兵了,李世民心里还能好接受一些。
可是薛延陀可是臣服在大唐脚下,是靠着和大唐一起灭掉东突厥才真正崛起的汗国,如今似乎有了成为另外一个匈奴,另外一个突厥的模样。
是可忍,孰不可忍?
“陛下,微臣谅这薛延陀如今也不敢直接攻打我大唐,只是在边疆做做手脚。如今大唐到洛阳的水泥路已经修建好,洛阳到晋阳的水泥路也快要修好了,微臣建议立马启动晋阳到朔州的水泥路修建,等着水泥路修好了,再择机出兵薛延陀。”
房谋杜断,房玄龄的主意还真是信手拈来,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当然,这其实也是在间接的反对现在和薛延驼开战。
不过,房玄龄的观点,站在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也不能说就是错的。
毕竟薛延陀现在攻打的东突厥的部落,虽然大唐也难堪,但是等到水泥路修通到朔州之后再出兵的话,后勤补给会方便很多。
那些将领有时候不会去考虑打仗的成本,但是作为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是必须考虑的。
看看当年的汉武帝和匈奴作战,虽然总体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多年的战争打下来,基本上也把几代帝王的积蓄给打没了,为继任者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这也是明明匈奴已经处于弱势了,大汉还是会答应继续和亲的原因之一吧。
“陛下,微臣也赞同房相的观点,眼下不宜发起大规模作战。”
只要不打仗,戴胄这个户部尚书都是支持的。
眼看着户部好不容有了一点积蓄,这要是战事一开,立马就没了。
“朕欲重新允许东突厥成立汗国,让他们重新回到黄河以北居住,抗衡薛延陀,众位爱卿意下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