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2214


你讲一条宽只有四五步的道路修建成水泥路,一里长应该也还是算一里长。
要不然,大唐在建的那几条官道,哪怕是全部完工了,也还不到九千里。
但是,如果加上各地修建的一些杂七杂八的道路,这个数量就很可能差不多了。
所以李宽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有可能在最近一段时间把这个任务给完成了。
任务没有完成,系统的积分也基本上要用光了,除了留下一点积分用来特殊情况下兑换药品之类的东西,这个系统真的要成为一个鸡肋了。
“王爷,这修路架桥,可是积善的好做法。可是王爷积的善太多了,就不怕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忌惮吗?”
周围没有什么外人,武媚娘倒是很直接的提出了这个问题。
虽然李宽是已经过继了的皇子,皇位基本上跟他无缘。
但是,李承乾和李泰会这么想吗?
也许以前会,但是三番五次的拉拢都没有成功,难保人家会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啊。
自古以来,牵扯到皇位继承的事情,都是血雨腥风。
武媚娘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不想有什么意外。
“本王确实不需要太多的名气了,不过,可以换一个名义啊,楚王太妃娘娘马上就要六十大寿了,以她的名义来施善事,岂不是正好?”
李宽越想越觉得秒。
这个六十大寿的寿礼,他还没有想好要送什么的,要是以她的名义做点善事,说不准比送什么礼物都好呢。
“如果这样的话,王爷只要把城外各个乡村之间的黄泥路改建成水泥路,基本上就够了,时间也不需要多少。”
武媚娘脑子转的很快。
要想最快速度的修建水泥路,最好不要离长安太远。
又要让楚王太妃感受到百姓的爱戴,那最好就是能够让百姓受到恩惠。
对于长安城周边的各个村落来说,要是没有李宽这一出想法,至少还要再过一千多年,他们才能享受到水泥路呢。
“行,那这事就交给你来办,越快越好。这些所有参与了水泥路修建的村民,没人每天发两条鱼,再包一日三餐的吃食。”
李宽这也算是变相的以工代赈了。
不管是哪个朝代,这种修建村落之间的道路,村民们都是需要出工出力的。
哪怕是一千多年以后农村,村子里铺设水泥路,每家每户都要出工的。
不出也行,给钱就行。
至于工钱,那是没有的。
“王爷,你放心,左右不过是八百里的乡村小路,如今农忙时节又即将过去,顶多一个月时间,一定可以完成八百里水泥路的修建。”
武媚娘对各种情况都很了解,李宽能把这个事情交给自己,她还是很开心的。
……
杜府。
杜构脸色苍白的坐在堂中,听着府上管家的汇报。
“真的已经一文钱一斤都卖不出去了?”
“郎君,那帮田舍奴,鲜活的大草鱼和大鲫鱼,现在都是一文钱一只,随便挑随便选,这价格,老奴从来没有见过啊。”
一文钱一只鱼?
杜构的脸色又难看了几分。
这养鱼也是需要成本的,不说占用上好的水田挖池塘,就是那鱼苗也好,鱼食也好,都是需要花费人力物力的。
自家的池塘里的鱼要想挣钱,至少两三文钱一斤是需要的。
如今一文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岂不是要血亏?
“大哥,实在卖不去处,我们就等等再说。那些田舍奴的稻草鱼都是水田里养殖的,着急着卖出去,才搞的那么低的价格。等到他们卖完了,长安城里的鱼价终究是会上来的。”
杜荷眼光有点躲闪,不敢看自己的大哥。
最近一个月,自家可是刚刚新开挖了上百亩的鱼池,正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呢,如今水田也被破坏了,鱼池是继续养鱼还是填回泥土呢?
为了这些鱼池,自家可是已经花费了上千贯钱了呢。
真要是白折腾一招,那么前几个月挣的钱全部赔进去了不说,还得倒贴啊。
这……这可如何是好。
都说风水轮流转,可是这也转的太快了吧?
“二弟,水稻鱼的养殖居然如此成功,那些田舍奴明年肯定会继续养殖啊。并且,他们可以把一些卖不出去的鱼先放在池塘里养着,慢慢的售卖。他们的养鱼没花钱,即使是一文钱一只也是挣的,我们不一样啊。”
杜构听了杜荷的建议,并不赞同。
这鱼价,虽然是不可能永远一文钱一斤这么便宜。
但是要恢复到五文钱一斤,那是不可能了。
哪怕是三文钱一斤,也很有难度。
可如果鱼价一直这么低,自家的那些池塘,可就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不如跟着楚王府的佃户一样,种上水稻,养水稻鱼呢。
“这个李宽,为何每次都要搞点事情出来。”
杜荷忍不住恨上了李宽。
自己这是第几次被他坑了?
……
宣政殿中,李世民和房玄龄等人多番商议,总算是定下来进一步开放山南道和江南道的方案。
“陛下,突厥人内迁之后,为了避免后患,每县安置人数不能超过千人,并且最好不要安置在同一个地方,而是分开到各个区域,这么一来,哪怕是发生动乱,危害也是有限的。”
李忠今天也被叫到了大明宫中,自然不是来当小透明的。
李世民:“宽儿,你还有什么建议,都一并说了吧。”
“这水稻的种植,突厥人自然是不会的,微臣建议朝廷可以招募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学员跟随前往各县,指导突厥人和当地百姓种植水稻。”
观狮山书院已经开办了几年了,一些学员已经到了出来谋生的节点了。
长安城要一口气安置那么多人,自然是有些困难的,但是放眼天下的话,书院里的那些人,就不算什么了。
农学院的人可以去指导各县农业种植,哪怕是一个胥吏,对于匠人子弟来书,也算是个不错的生计了。
医学院的人,虽然要完全出师比较困难,但是去到各个州县当个赤脚郎中的话,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跟农学院和法学院的人要是一起配合着去到各个县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好过那些村民自己给自己治病靠谱吧?
至于算学院和格物学院的学员,基本上楚王府的各个作坊自己就消化吸收了。
而经学院,也是很多都可以去到各个蒙学里面当个教谕,暂时来说,就业压力还不是很大。
“吏部可以统一给他们一个文书,让这些学员跟着去到各处水稻推广的州县,如果他们干的好,自然前途无量,要是干的不好,那也就怨不得别人了。”
这些被选择用来水稻推广的州县,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比较落后的下下县,要不然也没有那么多无主之地来给到突厥人。
不过,突厥人野蛮贯了,让他们去到这些荒地上面谋生,只要有口吃的,倒不担心他们活不下去。
而搞定几十万个人的吃食,对于此时的户部来说,虽然不能说是轻而易举,但是还是游刃有余的。
反正也不是每年都要这样养着他们,只不过是第一年的时候要付出一些钱粮而已。
一旦等到这些人开荒的土地有了产出,几年之后,朝廷自然可以从他们身上把当初的花销都收回来。
“陛下请放心,只要给他们一个舞台,观狮山书院的学员一定还陛下一个惊喜。”
知识改变命运,这话也不是白叫的。
书院的那些学员去到各个州县,李宽还是比较放心的。
毕竟,这些学员并非国子监里头那种死读书的人。
第393章
冉冉升起的长安城一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