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5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9/2214


“以后自然不可能这么高。现在是棉花的产量比较低,所以棉制品的价格会比较高。一旦棉花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相应的价格肯定会慢慢的下降,但是,只要朝廷限定棉花的种植区域,这些地方的棉田收益,做到比种植粟米多个两三倍,那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这年头,可不是老百姓你想种植什么就种植什么。
朝廷要是限定棉花只能在哪些州府种植的话,那么它的收益就能比较容易得到控制,也不会对大唐的粮食产量造成太大的冲击,李宽这个提议,自然也是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的。
“虽然收益很诱人,但是要让普通百姓主动移民过去,应该难度还是非常大啊。”
李世民基本上认可了李宽的观点,不过还是觉得大规模的移民,执行起来非常的难。
“如果只是单纯的将土地赏赐给功臣勋贵,没有人去耕种的话,也没有意义。”
“普通百姓移民的时候,最麻烦的就是长途跋涉,这方面,朝廷可以考虑协助解决,当然,让更多人意识到移民的收益,意识到树挪死,人挪活的真谛,想必还是会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的。”
“树挪死,人挪活?”听李宽这么一说,李世民忽然想到了大唐日报这段时间的文章,“你搞出那大唐日报出来,不会就是为了忽悠百姓去种植棉花的吧?朕就觉得奇怪,怎么最近几版的报纸,都是讲江南道和山南道移民们的幸福生活,感情你是有后招在等着他们啊。”
“大唐日报上说的内容,也都是真实可靠,并没有凭空捏造。让大家充分的意识到朝廷的政策其实是很好的,这个比制定政策本身更重要呢。”
“你这推广棉花种植的想法,朕算是明白了。但是这根草原的长治久安,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李世民没有理会李宽的解释,而是将话题转回到了最开始的主题。
第481章
北边的江山大有可为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要是不放在一起,也许大家就相安无事了。
但是,一旦接壤,那么游牧民族必然会是农耕民族的天敌,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
游牧就注定了它的产出稳定性不如农耕,一旦遇到了天灾,立马就断粮。
这个时候,掠夺,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从早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一直到隋唐,这个规律都没有任何改变。
如果没有李宽,在接下去的几百年,上千年里,也不会有改变。
“陛下,草原之所以没有办法长治久安,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地方还不是真正属于大唐。哪怕是通过战争,短暂的征服之后,最终大唐的官员也没有办法把这片土地纳入统治之中。要让草原长治久安,就需要改变这种状态!”
“你的意思,推广棉花种植就能改变这种状态吗?”
“单纯的靠推广棉花种植,当然是不够的。但是在云中都督府和河东道北部推广棉花种植,只要规模上去了,这些地方到处都是唐人的村落、城镇,那么这些地方慢慢的就会跟关中一样,成为我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这些地方的牧场全部都变成了棉田,当这些地方都修筑了城池,当这些地方随时随地都有大唐官兵出没,长治久安,岂不是必然的吗?”
李宽现在的想法,就是让草原不再是草原,变成一片片良田,那么这些地方,就会是大唐稳固的州县了。
至于对环境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
这个年代,谁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老虎满山跑,树木遍地长。
在这样的年代谈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一点意义都没有。
“朔州自古就是边城,不说那些勋贵功臣,普通百姓有几个愿意去的呢?”
李世民听了李宽的话,已经有点心动。
不过,他还是对这个建议没有太大的信心。
在他看来,真要是这么容易就解决了草原问题,哪里还能有这样的难题落在自己头上呢?
其实,这也算是当局者迷吧。
以前,那是没有棉花这样的特殊作物,也没有水泥路联通长安到朔州,更没有充足的粮食。
所以,李宽的这一套,放在以前,那绝对是属于纸上谈兵,昏招一个。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登州的鲸鱼肉干、江南的稻谷,都可以直接走水路运输到洛阳,然后通过四轮马车,走水泥路快速的转运到洛阳到朔州沿线的州县。
有了装载量大的四轮马车和水泥路,运输的效率大大提高。
养活一个一两百万人,根本不是问题。
毕竟,这些人虽然主要种植棉花,但是也不可能真的什么其他的作物都不种的。
按照大唐百姓的习惯,哪怕是分给他一百亩地,他肯定多少也会种植一些菘菜啊,粟米啊之类的,解决自己的口粮问题。
再加上这些地方紧挨着草原,牛羊也是不缺的,其实倒不至于所有的东西都依靠外地运输。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陛下,百姓也是人,只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移民的好处,那么自然有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观狮山书院医学院附属医馆准备在这些移民的州县,每个县都建设至少一座医馆,并且,微臣也会安排人手在每个州府至少设置一座棉花作坊,配套建设相应的蒙学和小学,并且鼓励观狮山书院的学员去到这些地方实习,全力支持这些州县的建设。”
李宽推广棉花种植,显然是准备了一堆组合拳。
百姓担忧什么,我就给你解决什么。
一个人一百亩永业田,女人也给你分田地,一家人整体搬迁过去,很可能就是几百亩地。
这对家中良田无几的百姓来说,诱惑力不要太大。
一旦朝廷真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绝对会迎来一大波移民潮。
这几年,关中的人口增加的非常快,已经有点超出土地的承受负荷了,正好外迁缓解一下这种局面。
“如今薛延陀人也不安分,要是大量移民到朔州周边,难保大战一起,搞得生灵涂炭,到时候朝廷的威信可就大打折扣了。”
李世民基本上已经被李宽给说服了,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担心。
“陛下,薛延陀人已经难成大气,只需让薛仁贵带着五万大军,就可以灭了他们。之后,按照微臣的想法,西起凉州,连接银州,再通朔州,之后连上幽州,这一条横线,四个节点,将会是我大唐北方边疆的第一道纺线,如今凉州到银州的水泥路已经在修建,朔州到幽州的也已经开工,两三年后,这条纺线就已经稳固。”
“你为何把幽州也放进去了?”
“幽州是连同辽东的关键之地,我大唐要掌控辽东,大力建设幽州就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微臣的想法,最好就是在幽州修建一条水泥路到海边,直接走海路将大唐河东道、河北道各地连接起来,可以大大提高货物周转的效率,不管是对于商人还是对于军队,都大有裨益。”
李世民注定是要去攻打高句丽的。
虽然李宽早早就已经开始布局,但是幽州这么一座重要的州府,不好好经营一番,实在是不利于稳固大唐东北边疆。
“需要朕怎么配合你这个移民的事情?”
李世民沉默了好一会之后,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很显然,李宽的提议让他心动了。
如果李宽的这个方案真成功了,那么黄河以南,就算是彻底纳入了大唐的实际统治范围,大唐的边疆也将往北推进一大截。
假以时日,真正实现草原的长治久安,还真不是梦想。
特别是建设幽州,这触动了李世民心中的某根弦,更是得到了他的认可。
“陛下,微臣需要的支持其实很简单。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大唐纪念碑建成之时,陛下可以将朔州周围的土地大肆封赏,留下朔州以南的区域给到关中各地百姓移民使用。然后户部需要准备移民们路上的粮草,以及到达移民地点之后的农具、御寒物资……”
移民的整体方案,李宽已经跟王玄策、武媚娘等人商量了好多次了,如说起来自然是头头是道。
……
大唐日报最新一版的内容,让好多《红楼梦》的粉丝恨得咬牙切齿。
这个楚王殿下,又断更了!
原本应该连载的地方,却是被棉花种植相关的文章给占据了。
在这里,不仅简单的介绍了棉花从播种到采摘的各个时间节点、注意事项,还着重说明了长安城目前的棉花收购价格和棉花的产量。
一亩棉花地的收成,顶得上二十亩粟米地。
渭水河边的棉田收益,今年就是这么高。
这个数据,长安城很多勋贵都心中有数。
不过,谁都没有去宣传,没想到现在却是楚王府自己在大肆宣扬。
这份报纸一开始售卖,长安城,甚至是整个关中道,都开始蠢蠢欲动。
但凡是有点冲劲的人家,都想着明年怎么能够种上棉花。
“阿郎,你说这楚王殿下卖的是什么名堂?明明朝廷已经明令禁止在关中道继续扩大棉花的种植,为何他却是在大唐日报上面大肆宣扬棉花种植的高收益呢?这不是鼓励大家偷偷的去种棉花吗?”
杨东看完今天的报纸,很不解的去跟杨本满商量着事情。
今天,杨家也种植了一点点的棉花,收益倒是跟大唐日报上面说的基本吻合,比种茶叶还要高上不少。
“没那么简单,以为对李宽的了解,他不是那么蠢的人,要不然我也不会在他手上吃那么多的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9/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