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6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6/2214


“嗯,这松花蛋有那么点感觉,不过还是差了点火候。”
李宽刚刚说完武媚娘不能吃,自己却是夹了一个咬了一口。
虽然这松花蛋在林升这些没有吃过的人看来已经非常美味,但是在李宽口里还是感受到了一股差距。
“那林升怎么会想到腌制鸡蛋呢?看起来这鸡蛋有点怪怪的,我倒是没想到鸡蛋也能腌制呢。”
程静雯看到李宽已经尝试了,也夹了一个到自己碗中。
“不知道,晴儿,吃完饭你让林升过来一趟,我听听他是怎么腌制这鸡蛋的。”
既然林升已经把松花蛋给献上来了,李宽觉得不如干脆把它发扬光大一下。
这松花蛋最好是用鸭蛋来制作,很明显现在这些都是鸡蛋,口感要差了一些。
到时候自己在系统中兑换一个松花蛋腌制的技巧出来,把它发扬光大,也算是为楚王府的大量鸡鸭蛋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就连民间养了鸭子的百姓,也不用担心自家的鸭蛋放久了会坏掉。
“嗯,王爷,这松花蛋还真是奇了,平平常常的一个鸡蛋,味道居然如此鲜美,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鸡蛋了。”
程静雯刚开始没有当回事,特别李宽说还差点火候的时候。
结果等一口松花蛋入了嘴,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完全是一个新式的美食啊。
哪里差火候了啊?
难怪大家要说自家王爷的嘴是最挑的了。
第523章
朗清要挖墙角了
作坊城已经建设了好多年。
陆陆续续的开建了不少作坊,但是周边却是还有大量的荒芜土地。
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提前修建好了水泥道路,但是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荒凉。
当初跟风在这里买了三万亩地的长孙家,如今是肠子都要悔青了。
听说他已经在考虑把这些土地都卖掉了。
“郎君,楚王殿下让我们来四轮马车作坊参观,应该不是简单地参观那么简单。”
朗清带着几个钟表研究所的学员,在四轮马车作坊里面转悠。
作为大唐最大的四轮马车作坊,这里每天都要下线两三百架马车。
这些马车,有些通过奔驰马车行卖到了长安城,有些是通过一些商家贩卖到了关中其他地方和洛阳等地。
反正在长江以北,一半以上的四轮马车,都是楚王府作坊出产的“奔驰”牌马车。
“钟表作坊的产量增加一直比较缓慢,远远没有达到楚王殿下的要求。这生产一架四轮马车,涉及到的零件不会比我们座钟少,但是他们却是可以实现日产两三百架,这应该就是楚王殿下让我们过来学习的原因。”
朗清的悟性还是比较高的,虽然李宽没有明说,但是他却是基本上猜到了目的。
座钟的需求如今非常旺盛,虽然不可能跟拍卖会那样全部卖出天价,但是也绝对是属于暴利。
眼睁睁的看着这么好的薅勋贵们羊毛的机会来了,李宽怎么舍得它流逝?
所以对于钟表作坊的产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小、更准、更快!(这里没有开车!)
前面两个是急不来的,但是更快却是完全可以实现。
李宽当然也可以自己亲自去设计一个流水线生产座钟的作坊,但是一方面他不想把自己搞得那么累,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另外一方面他也希望培养一下作坊自己的流水线设计人才。
所以干脆就让朗清带着一帮人去四轮马车作坊参观学习得了。
“刘永泽,你可不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四轮马车作坊从最开始建设到现在的一些变化情况?你们还是一开始就有这么高的产量吗?”
朗清看着陪同在自己身边的刘永泽,虚心的请教了起来。
作为四轮马车作坊最新出炉的四级工,刘永泽是专门负责生产线设计的人员,这一次,马车作坊的掌柜专门安排了他来接待朗清一行。
“郎所长,当然没问题。我们作坊的建设时间,以及当时长安城马车行业的一些状况,刚刚在来到生产现场之前,已经跟大家简单介绍了。那现在我就给大家说一说这马车产量的变化。”
刘永泽可是听过朗清大名的。
事实上,楚王府下属的各家作坊,几乎没有几个人没有听说过朗清。
就连朗清在《科学》上发表的文章,刘永泽也都是拜读过的。
当然,最开始读这文章,只是因为工匠等级考试要求考核《科学》里面发表的内容,刘永泽也是被逼无奈。
不过,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
每一个有抱负的匠人,都会认真研读每一篇《科学》上的文章,哪怕有些内容自己完全看不懂,也会去看一看。
谁知道这里是不是酝酿着另外一个座钟的机遇呢?
谁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另外一个朗清。
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啊。
“这马车作坊最开始修建的时候,每天出产的马车数量也不是很多,大概只有二三十架的样子。并且因为每个匠人的手艺不同,不同的马车上面的零件,往往都是不能互换的。楚王殿下视察过一次之后,非常不满意,专门召集了作坊里的掌柜和主要匠人,提出了流水线的制造思路。”
刘永泽是从四轮马车作坊兴建开始就进来的第一批匠人。
从最开始的学徒工到现在的四级工,他的进步,从侧面是反映了四轮马车作坊的发展。
“流水线?什么意思?”
朗清一下就抓住了重点。
“简单的理解,就是将生产一架马车的工艺和零件进行拆分,每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艺,完成自己的工艺之后交给下一步的人员在完成下一步的工艺。
就比如马车的车厢,原本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匠人来完成,现在我们的作坊里有专门的一条车厢生产线,里面有一百多个匠人,每个匠人只负责很小的一个工序。比如钻孔的就一直负责钻孔,锯切的就一直负责锯切,刨木头的就一直负责刨木头。”
“这样分工有什么意义呢?生产一辆马车的所有工作,不是一个都没有少吗?”
朗清虽然觉得自己的这个问题也许比较蠢,但却还是问了出来。
“郎所长,这个意义可就大了。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包括我在内,马车作坊的匠人们跟你的想法其实是差不多的,觉得这所谓的流水线方法,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试过了之后,就发现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有这么夸张吗?”
朗清觉得这个刘永泽似乎不是那么靠谱,一个匠人说话居然这么浮夸。
“当然有。你知道吗?就这么改造了一下,同样的匠人数量的情况下,我们一天制作的马车数量就从二三十架变成了一百多架,后面经过多次改进之后,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
刘永泽自然也感受到了朗清眼中的怀疑。
不过,这真是展示四轮马车作坊优势的时候。
要是其他的作坊人员来参观,刘永泽不一定有发挥的机会。
因为很多经验,他并不愿意传给楚王府以外的作坊。
但是朗清他们过来,他可是得到吩咐,要毫无保留的交流,这就能够让他将过去自己学到的东西完全发挥出来了。
“就只是做了这一个所谓的流水线改造,产量就提升了这么多?”
朗清疑惑的看着刘永泽。
他还是有点觉得不可思议。
要是刘永泽说产量提升了几成,他还是信的。
但是这一下子提升了好几倍,甚至数十倍,这就太吓人了。
“没错。这流水线作业,因为每个匠人都只要专注的对应一种或者几种工序,孰能生巧,加工起来的速度就快了很多。而因为把工序拆分的非常细,很多以前的学徒或者一级工,都能胜任绝大部分的工作,这大大的提升了人员的效率。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制作一架马车的时间就大大的缩短了。”
刘永泽接下来把马车作坊生产线设计的一些细节给朗清好好的说了一遍。
走在作坊里面,一边听刘永泽说着这些设计理论,一边看着旁边匠人们就跟刘永泽口中说的一样在加工着一件一件的零件。
那个加工速度,那个各零件一模一样的样子,还是给了朗清很大的启发。
理论跟实际一结合,讲授的效果就出来了。
“刘郎君,按照你这么说来,如果我把座钟的各个零件全部拆分开来,每个零件分成几个工序,每个匠人只需要完成一道工序,那么座钟的生产效率是不是也能大幅提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6/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