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7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8/2214


同样是“德国制造”四个字,放在李宽刚穿越的那会,是属于高大尚的代表。
但是在当年,却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
不过,德国人也算是知耻而后勇,不断努力之后,生生的把英国这个师父给甩到了后面去。
当然,长孙冲是不知道有德国这个故事的。
他只是从这几年观狮山书院和渭水书院的发展差距中想到的应对之策。
要知道,虽然渭水书院也发展很快,但是跟观狮山书院的差距,似乎却是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格物和算学、医学方面,大唐所有的书院加起来,都比不过观狮山书院的一个指头啊。
“我同意!虽然不知道研究生院到底效果如何,但是学员们在书院里学习了三年之后,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怎么看都不会是坏事的样子。”
长孙冲的这个提议,虽然让人有点难为情。
不过郑海也不是那种只知道“之乎者也”的酸儒,对于“模仿借鉴”这种东西,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事实上,渭水书院这样全面模仿观狮山书院,李宽其实也是乐意看到的。
要在大唐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单靠自己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各个书院都完全模仿观狮山书院来办学,反倒是帮了李宽的大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反正,读书人的“借鉴”,也不能算是抄袭吧?
第687章
翰林院
今天是观狮山书院的大喜日子。
整个书院就像是过节一样,热闹非凡。
不过,李宽却是在这个时候被叫到了大明宫。
“宽儿,观狮山书院今年在科举上的表现非常好,好的有点出乎朕的意料啊。”
作为当今天子,李世民自然是比谁都先知道今年的科举结果。
如果说观狮山书院在明算科和明医科上能够取得好成绩,李世民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但是连明经科和进士科都能有好成绩,那就真的很难得了。
隐约之中,观狮山书院已经压了国子监一头。
“陛下,所谓努力就会有回报;观狮山书院的学员们认真钻研学术,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微臣倒是觉得理所当然。”
李宽有点搞不懂李世民今天找自己来是干什么。
不过,对于自家书院学员的吹捧,那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科举虽然在大唐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进士的地位也有非常大的提升;但是目前官场之中,终究只是一些底层的个别官员出生科举,大部分朝臣都没有参加过科举;朕原本想着直接将各科进士安排到朝廷的各个衙门,但是让李忠去了解了一下,似乎大家的反对意见非常大,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
大唐虽然是李家的天下,但是并不代表李世民可以为所欲为。
要知道,不管是长安城中的世家,还是各个州县的乡绅,对当地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一项政策,如果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那么要想顺利的推行下去,难度就会非常的高。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陛下,居然把进士们安排到重要的职位上很有难度,那我们为何不能单独设立一个容纳科举进士的机构呢?”
李宽对于李世民的想法,还是比较了解的。
真要安排科举的进士进入官场,一点也不难。
难的是要安排到一个有吸引力,或者重要的位置。
就像是后世的大学生找工作,其实也不难。
难的是要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
如果餐厅洗盘子你也满意,那还有几个大学生会找不到工作?
但是如果你各个都想去海关,都想去税局,那个难度就不一般了。
“单独容纳科举进士的机构?”
李世民脸上并没有什么欣喜的表情。
这个方案,他也不是没有想过。
但是朝廷现行的运转,他并没有感受到有多大的问题。
如何设立一个合适的机构,就变得很有挑战性了。
“没错,科举进士,那是一个比较清贵的出生。但是这些进士虽然通过科举获得了晋升之资,可本身的执政水平不见得有多高。当然,刚刚成为进士的他们,执政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经验,并不是能力不行,只要给他们一个发挥的舞台,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成为我们大唐的栋梁。
所以微臣建议陛下单独在朝中设置一个翰林院,从每年春闱进士之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进入翰林院,专门从事史书修撰、起居注记录,甚至是诏书的起草。”
李宽觉得大唐的进士,都还算是比较有专业水平的。
但毕竟也还算是读书人,没有经过社会的毒打,直接扔到地方上磨练的话,很容易就被炼废了。
倒不如在长安城设置一个翰林院,让各科三甲进士能够进入到里头,成为天子近臣。
翰林院的人员,级别不一定要设置的多高,只要能够经常接触到李世民,那就足够了。
朝中的大臣,哪怕是级别再高,也不敢随意得罪翰林院的人员。
假以时日,这些翰林院的人员不管是外方一州刺史,亦或是安排到六部之中任职,遇到的阻力都会小很多。
“宽儿,你是觉得大唐现在的三省六部制有问题?”
李世民对政治改革比较敏感,狐疑的看着李宽。
“谈不上问题,三省六部制可以有效的约束各部的权利,让大唐稳定的发展;但是太多的约束,有时候就意味着效率的低下;陛下的威信足够,这个缺点自然就不明显,但是如果今后的天子没有这么强的威信,那么三省之间扯皮的情况,就很难避免。”
按照大唐的官制,中书省负责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诏书的审核,尚书省负责诏书的执行。
看起来,三权分立,效果应该很好。
实际上,这一套体制运行到唐朝后期,就运行不下去了。
要不然唐玄宗也不会成立翰林院,让翰林学士来掌管诏书的起草。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操之过急。三省六部制,还没有到需要改的时候,不过你提议的翰林院,朕同意了!”
李世民虽然知道李宽的弟子狄仁杰是今科进士科状元,这翰林院的成立,狄仁杰肯定是有机会进入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宽的这个提议,有以权谋私的嫌疑。
不过,李世民很欣赏李宽这种胸怀坦荡的“阳谋”,哪怕是他感受到了李宽的一些目的,也不会去拒绝。
再说了,把各科的状元、榜眼、探花都安置到翰林院,让翰林院成为一个才华出众之人的集中地,这倒不失为一个提高科举地位的好方法。
毕竟,不管翰林院里面的人员的级别如何,只要能够起草诏书,能够与李世民朝夕相处,长安城中就没有几个官员敢欺负他。
你是一品大员又怎么样?
我还是天子近臣呢。
“如此,微臣就替今春进士们谢过陛下了。”
李宽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个结果,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啊。
要知道,不管是史书的修撰,还是诏书的起草,在封建王朝里头,都算是一等一的大事。
如今将这些大事都交给了还没有成立的翰林院,可想而知李世民对李宽的信任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翰林院作为一个养士之地,终归他们还是要出去拼搏的;不过在出去之间,先经历过一番磨练,也许最终的收获会更加的大。”
李世民早年南征北战,涨了不少的见识,所以很清楚翰林院的存在,对于科举进士的意义。
第688章
朝堂之中,最难防的是什么?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只不过是短短几天,朝廷准备设立翰林院,首批翰林院的庶吉士将从贞观十六年的春闱进士当中挑选,名额是十五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8/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