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9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4/2214


“盼盼啊,你说你今年就已经挣了几万贯钱了?真的假的呀?”
刚刚从扬州江都县县令的位置,高升为万年县县令的顾炼,正跟着顾盼盼在作坊城转悠。
别看顾炼在两个地方都是单人县令,但是县令和县令之间的级别,也是不一样的。
就像是后世的市长,你县级市、地级市和省会城市的市长,级别完全是不同的。
前者是处级和厅级,而后者是副部级。
万年县作为长安城中的两县之一,级别可是足足比江都县高了两级。
要不是有李宽帮忙,顾炼根本就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实现级别跳跃。
“阿耶,您忘记啦?我在去年的时候就写信跟你说过,我在作坊城买了上百套房子呢。然后今年上半年,我又在作坊城四周买了两万多亩土地。如今这些房子和土地的价值,都快要翻一番了,你说有没有几万贯呢?”
顾盼盼一脸傲娇的看着自己的阿耶。
有些人挣钱,辛苦的不得了。
但是顾盼盼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女财神转世,干什么都能轻松的挣到钱。
用李宽的话说,自己早就到了“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的境界了。
“阿耶辛辛苦苦的操持家业,十几年也就让顾家的家产增加了几万贯而已。结果盼盼你只不过来长安城两三年,挣的钱就已经比为父十几年加起来挣的钱都要多了。这个世道,还真是变得都要不认识了。”
顾炼感慨的看着自己闺女。
除了这么大年龄了还不肯成亲,这真是一个完美的小棉袄啊。
“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才是不现实的。阿耶,你现在是万年县县令,肯定会看到很多跟江都不一样的东西。要我说,你一定要抽空去观狮山书院学习一下,了解一下最新的一些理论;同时,也要多去作坊城中的各个作坊参观一下,了解这些作坊的规模和运作。这样你在万年县才知道要怎么做。”
顾盼盼对于自己阿耶能够来到长安城为官,自然是非常高兴。
但是,她也很清楚京官的不易。
“着实如此,现在那《科学》杂志,我都要完全看不懂了。明明上面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却是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顾炼也是一个有抱负的官员。
今年还不到四十岁的他,还是有希望继续往更高的位置上冲击一下的。
前提是要有政绩,要有人提拔。
“其实在万年县做官,也没有阿耶您想象的那么难。如果你想偷懒的话,那很简单,只要多去楚王府请教一下楚王殿下或者王玄策,按照他们的建议去做,自然不会有问题。到时候人轻松了,成果却是很好,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会不会不大好?”
顾炼刚到长安城,对于朝中局势还不是很清楚。
在他看来,自己如果成为“楚王党”,那么就意味着跟深受李世民宠爱的魏王,以及东宫之主成为敌人。
“有什么不大好的!阿耶你就我一个女儿,我就你一个阿耶,我总不能害你吧。”
顾盼盼对李宽的信心,完全是盲目的。
在她看来,武媚娘这么优秀的人都是李宽的侧妃,李宽绝对是更有手腕的人物。
“可是我听说因为楚王府搞出来一个作坊城,导致长安城内长安县和万年县两县的房子都卖不起价钱了啊。甚至以后朝廷的许多衙门都要从万年县搬迁到作坊城。这岂不是在跟我这个万年县县令过不去嘛。”
“长安城的发展前景,肯定是不能跟作坊城相比的。未来大唐的中心,肯定在作坊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万年县就彻底没落了,彻底变得不重要了。如果借着这股阵痛,阿耶你好好的整改一下万年县的风貌,适当的改造一下排水系统,改善一下卫生情况,古城的风光和底蕴,也不是作坊城能够比得上的。”
顾盼盼显然不觉得长安城和作坊城是有你无我的关系。
“为父再好好的想一想!今天好好的参观一下作坊城,看看这座一直在《大唐日报》上看到的城池,到底是不是传说中那么神奇。”
……
楚王府别院,李宽很是恰意的享受着初冬的太阳。
“王爷,作坊城的局面是彻底的扭转过来了,如今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作坊城的建设。”
王富贵挺着肥肥的大肚子,满面红光的给李宽介绍着作坊城最近一个月的情况。
“作坊城的繁荣,不能单纯的寄托在售卖房子上面。虽然建设房屋的过程中,我们带动了一些列作坊的发展。但是,你要知道,这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李宽虽然最近没有去作坊城,但是并不表示他对那里的情况不了解。
这段时间,好多人在作坊城买卖房子,让各家牙行都要高兴坏了。
但是,李宽觉得这根自己发展作坊城的初衷,有点相违背啊。
你们可以不断的在售楼处购买房子,但是不要在那里炒来炒去啊。
作坊城房价上涨的收益,楚王府一家站出来享受就够了。
不劳烦大家过来炒作呢。
“王爷您这总结的实在是太到位了。作坊城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一定把这句话裱起来,张贴在作坊城售楼处最显眼的位置上面”
王富贵可不管李宽这话背后得意思是什么。
反正李宽说什么,他去执行就行。
这已经是他总结出来的生存之道了。
“王爷,出事了!”
还没等李宽继续跟王富贵交流作坊城房价的事情,王玄策就面色凝重的从外面走了进来,然后递给李宽一张纸条。
很显然,这是飞鸽传书送来的消息。
第808章
土炕
薛礼的人生,可谓是跟开挂了一样。
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是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负责人。
虽然这是一个新的机构,但是至少也是相当于一州刺史的级别。
刚刚在辽东城外选定了生产建设兵团的首批开发区域,薛礼就安排人去长安城把李雪雁跟儿子给接了过来。
毕竟,他在辽东至少要待个几年,总不能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吧。
出征的将士不允许携带家眷,但是已经转为生产建设兵团的薛礼,却是完全不受此限制了。
“都督,前天下了一场大雪,看这个样子,似乎今晚还会有大雪啊。往年辽东的冬天,下雪也没有下的那么早的啊。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才十月份,就已经大雪纷飞了,兄弟们完全就没有做好准备啊。”
宋坚被封为宣节校尉之后,没有选择驻守辽东道的哪座城池,而是主动请缨的要跟薛礼去生产建设兵团了。
正好薛礼也需要一些熟悉辽东情况的人手,就让宋坚当了自己的副手。
“虽然各处的木屋都已经修建好了,兵团的兄弟们不至于露宿野外。但是这么大的雪,晚上冷的都要睡不着。哪怕是已经有商家制作出来了蜂窝煤炉子取暖,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啊。”
薛礼满脸忧愁的在房间里转来转去。
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还什么功劳都没有建立,如果就遭遇了重大损失,那他的脸就太难看了。
“这还不是辽东最冷的时候呢,再说了,那些木屋虽然也能抵挡风雪,但是毕竟容易透风,只是依靠一个蜂窝煤炉子,根本就不足以保持房间内的暖和呢。”
“宋坚,以前的高句丽人冬天是怎么过的?”
薛礼原本觉得高句丽人能够在辽东生存下来,唐人也可以。
但是现在只是刚入冬,他的信心就受到打击了。
“都督,说来也简单。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在冬天来临前准备好过冬的物资,然后天气冷了就尽量不出门,躺在床上睡觉。当然了,如果家里太穷,那就没办法了。每年冬天,都是老人去世最多的时候,基本上在高句丽,普通百姓能够活到五十岁,就已经算是健康长寿了。”
宋坚的这话,让薛礼觉得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前景蒙生了一层阴影。
“夫君?
我们的信鸽已经出发了两天了?
算算时间,二哥应该已经收到我们的消息了。这个世界上?
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住他的?
到时候肯定能够解决辽东冬天御寒的问题。要知道当年长安城的寒冬,也是二哥想出了蜂窝煤炉子和蜂窝煤?
才让长安城的百姓过上了舒服的日子呢。”
李雪雁看到薛礼那么烦恼的样子,忍不住插话道。
“楚王殿下再厉害?
他也在长安城?
远水救不了近火啊。眼看着辽东的大雪还要继续下下去,到时候就不是死伤几十人的问题了。我就怕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猛地遭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关中子弟适应不了,到时候影响王爷开发辽东的大局啊。”
薛仁贵急的嘴里面都长满了泡。
这个时候?
他才感受到独当一面需要面临的压力。
权利越大?
责任就越大。
“听说朔州那边今年的棉花再次迎来了丰收,这些采摘下来的棉花,目前都在快速的加工成棉布、棉被和棉衣,到时候这些棉衣棉被运输到辽东,也能够大大的缓解将士们的御寒问题。”
李雪雁对辽东的极寒天气也是充满了意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4/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