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9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2/2214


一旁的李泰忍不住出言讽刺。
这段时间,他敏锐的感受到朝中支持自己的力量在增长,再加上长孙皇后这个支持嫡长子李承乾继承皇位的最大支持者去世了,这让李泰看到了希望。
夜长梦多,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坐上太子之位,否则要是哪天李世民突然出了什么意外,他再出手就晚了。
毕竟,跟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很多人都会支持他。
但是,如果跟已经登基为帝的李承乾争夺皇位,还愿意支持他的人,就不多了。
“四弟说的太对了。有些人总是给人翩翩君子一样的感觉,实际上的所作所为却是跟君子没有一文钱关系。父皇明察秋毫,自然心中有数。”
李承乾自然不会让着李泰。
哪怕是李世民就在身边,他也毫不客气的顶了回去。
而李世民看到两个儿子在这种场合居然还在斗嘴,脸色变得异常难看。
“大哥,四哥,明天我准备再去昭陵那边祭祀一下母后,你们要不要一起去呀?”
一旁善于察言观色的李治,很是生硬的转移了话题。
不过,效果却是很不错。
李世民的脸色果然好看了很多,并且还转过身看了一眼李治。
至于他的心中在想什么,就没有人知道了。
“雉奴有心了,大哥明天跟你一起去。”
李承乾虽然为人很差,但是对长孙皇后的敬爱之情,却是没有一分作假。
如今李治提议明天去昭陵祭祀,他自然表示同意。
“我就不等明天了,今天下午我就先过去,晚上直接在那里守陵。”
李泰并不给李治这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九弟面子。
而且,他还想接着这个机会再在李世民面前刷一波好感。
你看,我都愿意提前过去守陵呢。
不过,这个时候李世民就没有什么心情再去管了。
等到四轮马车消失在视野之中,他就带着百官回城了。
……
“观狮山书院格物学院号”缓缓的靠近渭水码头。
时隔一年,李耿和李义协再次回到长安城,心中的满腔抱负即将实现,可谓是意气风发。
“李兄,等会你是先回府上,还是先去书院?”
李义协满脸黝黑,早已不像当初的小白脸模样,看着码头上不断往船队靠拢的帮工,再一次跟李耿确认着一会的行程。
在回来的途中,他们已经知道了大唐这一年发生的大事。
刚开始,他们为朝廷征服了高句丽而高兴,可是很快的,这个高兴又被长孙皇后的去世所取代了。
好在时间可以抹平一切伤口。
进入贞观十七年之后,大家对长孙皇后的离去,已经没有那么敏感。
事实上,不管是谁去世了,除了最亲的几个人,其他人很快就会把他忘记。
“这一次我们带回来的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特殊作物和动物,金银财宝之类的黄白之物非常的少,再说了,我们都已经出海这么久了,也不差一时半刻,所以我们还是先去书院吧,把船上的东西先交交接给农学院的那帮人。”
李耿从小到大,就很少能够在家中看到自己阿耶。
所以对于回家,他并没有那么迫切的心情。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就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什么感情。
“也是,那些特别的动物,如果没有交接好,指不定就直接给弄死了,到时候就白白浪费我们的一番心血。楚王殿下当初在书院给大家做演讲的时候,提到过好几种那些特别的动物,当时真正相信的人并不多。哪怕是我们上次从澳洲回来,跟大家谈到了口袋兽的情况,很多人都还是不信。这一次,我一定要让那些人睁大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不是只像他们眼睛看到的那样。”
李义协自然知道,不管是观狮山书院,还是长安城里,不相信自己之前说过的话的人,大有人在。
“嗯,听说作坊城在修建一座万兽园,也不知道修建好了没有。到时候我们带回来的这些动物都放在万兽园养殖的话,估计就有机会让普通百姓也去看一看了。不过可惜的是,这一次我们带回来的动物种类还是太少了,像是楚王殿下说的那种能够在极端严寒的地方生活的鹅,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活的大白熊,我们都还没有找到。甚至那种体型巨大,颜色鲜艳,能够学说人话的金刚鹦鹉我们也没有找到。”
李耿基本上翻阅过每一场李宽在观狮山书院做的演讲的记录稿,对立面涉及到海外的事情,异常的关心。
当然,他的关心重点,跟其他人不大一样。
哪里有别人没有发现的大陆,哪里有别人没有发现的动物,哪里有别人没有发现的植物,这些能够扬名立万的东西,是李耿最关心的。
这也是李义协最关心的。
因为这种同样的关心和期待。李耿和李义协才跟亲兄弟一样的走上了出海的道路。
要知道,作为李忠和李君羡的嫡长子,他们两个完全可以躺赢啊。
“这个世界太大了。这几年的航海,已经证明了楚王殿下描述的那些东西都是正确的,放在格物大厦面前的那个地球仪,是准确的。而盘点一下我们了解过的地方,居然还不到这个世界的一半,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哪怕是我们今年成功前往美洲,也只能了解美洲的一小部分区域,真正要了解整个美洲,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都说我大唐地大物博,其实去到外面的世界才会发现,这句话并不准确。你占城那些百姓,许多都非常的懒惰,一点没有我们唐人勤劳的样子,可是却是很少听到有人饿死的。
因为他们哪怕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单单去森林里采摘各种水果,就能填饱肚子。而他们种稻谷,懒得甚至是收割了一茬之后,直接不管,等到稻子重新长出来之后,再次收割。这要是在关中,根本就不可能这样做啊。”
李义协在海外待的时间越长,对这个世界就越是充满兴趣。
如今,他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唐人走出国门,去外面看一看。
虽然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带动了许多商家出海。
但是,除了经商,普通百姓去海外讨生活的,少之又少。
哪怕是东海渔业已经开通了扬州至蒲罗中的客运航线,愿意背井离乡去海外讨生活的人,也少之又少。
“确实是,不说南洋周边的蛮夷,单单那个澳洲,只要有大唐百姓愿意过去,只是简单的过着放牧的生活,也绝对比国内要舒服很多。这一次,我一定要跟楚王殿下汇报,让他支持我们鼓励大唐百姓出海的行为。”
“嗯,确实是要鼓励更多的百姓出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占据那些富饶的地段。并且我们要继续探索这个世界,也需要更多的大唐百姓在各个补给点扎根生存,否者,总有一次出海,我们会回不来。”
李义协和李耿就这么一边说话,一边下了船,重新踏上了长安城的地面。
而“观狮山书院格物书院号”回来的消息,也立马在长安城里传开来了。
……
观狮山书院,如今在校师生数量,已经接近两万人,妥妥的坐稳了大唐第一书院的位置。
当然,渭水书院、曲江书院和国子监等各个书院,也不是原地踏步。
户部每年专门划拨了那么多的经费用来发展大唐的教育,效果自然也是杠杠的。
再加上楚王府旗下的各个作坊,都兴办了识字班,鼓励匠人们脱盲。
这么多年的坚持,也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不客气的说,长安城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城市。
而识字率的提高,更是让长安城各个报社的生意变得兴隆起来。
一文钱一份报纸,对于许多人家来说,都不算贵。
关键是一份报纸往往有好几张大尺寸的纸张,不说报纸上面有什么信息,单单这个纸张,就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
这就导致了大家对买报的热情大幅上升,《大唐日报》甚至还在长安城创造了日销十万的新纪录。
要知道,整个长安城也就一百多万人,约三十万户人家。
“搞清楚了吗,李义协他们这次出海回来,真的准备要去传说中的美洲了?”
渭水书院里头,长孙冲和郑海站在一个地球仪面前,听着旁边的人汇报着消息。
“是的,那个李义协在船上的时候,就已经放出话了,这一次回长安城只待一个月,一天也不多留,然后立马前往登州,乘坐新式的海船出海。这一次,他们要去挑战楚王殿下口中的美洲!”
李义协和李耿想要去美洲的消息,其实不是什么秘密。
几年前他们两就在许多场合嚷嚷着要去寻找传说中的高产农作物,只是没有几个人相信而已。
如今地球仪上的澳洲已经找到了,李义协他们还在沿途新修建了好几个补给港口。
所以长孙冲再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已经基本相信李义协这次是来真的了。
“长孙兄,我们不说那个美洲有没有像澳洲那样有金矿银矿,单单那个被楚王殿下称作土豆和玉米,还有番薯的高产农作物,只要找到一样,只要这些高产农作物的产量有楚王殿下说的一半那么多,那么名垂千古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我们渭水书院这几年的发展很快,但是在大唐的名气却是远远赶不上观狮山书院,甚至还被人拉的越来越远。这一次,如果寻找高产农作物的发现之旅被观狮山书院独占,我觉得以后渭水书院要想追上观狮山书院,就几乎没有希望了。”
郑海的眼光还不错,心中也有几分抱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2/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