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万岁万万岁(校对)第1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611

  秦牧打量着她的双眸,并不精致的五官凑在一起,组合成了一张别具风采的俏脸,看上去确实是有些赏心悦目。
  “寡人说过,从今天起,你便是寡人的女人。”
  目光灼灼的盯着她,秦牧言语笃定的说道。
第216章
秦国新都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已经过去了一日。
  秦军整装待发,最终护送大王子回到了周王都。
  此时的周王城已经被大火焚烧,城中原本精致恢弘的建筑被付之一炬。
  城中喧嚣热闹的百姓被屠戮一空。
  被烈火焚烧之后的干尸随处可见,这里早已经化作了修罗地狱。
  整个王城之中,唯有一座宫殿安然无恙。
  而众人在这宫殿之内发现了一方棺椁,这棺椁极为华丽,正前方摆放着周天子的灵位。
  大王子颤颤巍巍的推开棺椁,看到里面的人脸之后,他的泪水顿时盈眶。
  “父王——”
  虽然周天子后面待他并不亲厚,那也是他不成器的缘故。
  早些年因为是嫡长子,周天子待他也是极好。
  不单单是将它当作继承人来培养,也同样让他享受到了父子天伦。
  大王子的自暴自弃,其中也并非是没有自己让周天子失望的原因。
  而今周天子薨逝,作为竞争对手的三王子也死在了战争之中,二王子背叛了诸夏,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个王朝唯一的继承人。
  但是他成为了天子又能如何?
  有些失去了的东西,他这一生都无法再次找回来。
  又过了三日,秦君收拢了大量被犬戎人遗留下来的俘虏。
  这些俘虏都是精壮的劳动力与身强体壮的妇女。
  但是姬小犬似乎对周王室的那些贵族们深恶痛绝,这些人群之中就连一个贵族出身的都没有。
  这里人口数量之多高达百万,收留了他们之后,秦君的粮食很快就开始告急。
  此时的周王城早已是残垣断壁,在与秦牧的商议中,大王子有意在继位典礼之后迁都到东面相对更加安全的洛地。
  至于现如今的王都旧址,大王子将履行诏书承诺,将它赐给秦牧。
  这无疑是极为慷慨的事情,但事情却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城池赐给了秦牧,那100万的人口也留给了秦国,但是大王子却并没有许诺任何的粮草资源给秦国。
  并且从此之后,秦国东域将要直面赵魏韩三国南下的兵锋。
  秦牧并没有拒绝大王子的「恩赐」,他知道大王子已经对自己生出了间隙。
  数次想要与大王子冰释前嫌,大王子却总是顾左而言他。
  两人的情谊已难再次挽回,秦牧便只好自己安置这些周国的百姓。
  他原本打算重新修缮周王城,但又为了防止与大王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便决定在周王城的旧址西面另外新建一座城池。
  为了能够让大王子安心,秦牧结合了后世所知的地理环境,为旧王都命名为西安。
  既向未来的新周天子表明西方安定之意,也算是让自己在这一个世界找回了一些前世记忆中的痕迹。
  然而接下来庞统的建议却是让秦牧乍舌不已。
  秦国的旧都原本是秦阳,而后平定咸国,秦牧本意是将咸城改为咸阳,而后作为秦国都城来建设。
  但是随后就爆发了楚国与周国之间的战争。
  迁都的计划就此搁置,但是秦国政治中心却是转移到了咸城。
  故而咸城也算是秦国的一座都城。
  但是现如今秦国占据了周王都以西的大量国土,再定都咸城,就有些鞭长莫及了。
  一来是为了方便后续支援周王朝,方便彼此之间守望相助,避免两国单独面对南北诸国。
  二来是为了安抚数百万的旧周国人的民心,庞统建议迁都至此,也为了安抚秦阳与咸城百姓士子之心,于是庞统提议给新城赐名为——咸阳。
第217章
诸葛亮凑集军粮
  秦牧费心竭力的从秦国调动资源,一月之后终于暂缓了秦军的粮食危机。
  虽然只有土豆这种周人从没吃过的食物,但是它特殊的口感,依旧征服了诸多夏人的味蕾。
  这让新秦民在工作之时更添了三分热情。
  秦国的新城有条不紊的建设当中,在以工代赈这种模式的运作下,上百万的劳动力已经建立起了一座雄城的雏形。
  秦牧也不得不钦佩诸葛亮与栗满仓二人,在战争爆发的,他们便发动全国的所有劳动力,不论是妇孺还是孩童,都迅速投入到了土豆的种植当中。
  在秦阳与咸城强制性的推广种植,两地的种植都全面交给了栗满仓,这让他几乎都已经跑断了腿。
  但随着他的来回奔波,始终奋斗在种植田地的前沿阵地上,栗满仓也逐渐的成为了秦人心目中的圣贤。
  他的勤勉并非是出自于秦国的高官厚禄,而是来源于想要民生富足,天下再无饥荒。
  因为前线极度缺乏粮食,但又不愿强征赋税。
  于是诸葛亮超时代的发行了「粮票」,承诺上缴足够的粮食便可以获得粮票,而粮票可以家中没有存量的时候,在秦国的任何粮库之中提取存粮。
  出乎诸葛亮预料的是,秦阳的百姓纷纷踊跃的上缴余粮,但是却没有任何一名百姓取走诸葛亮事先准备好的粮票。
  这似乎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却让诸葛亮有些发愁。
  因为秦阳的百姓这么做是出于百分百拥护秦牧的狂热,但是咸城的百姓,却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以诸葛亮的威望,足以调动咸城的百姓将粮草借给国家,但是有着秦阳人搞出来的这么一出,咸城的百姓便不好再收粮票。
  而不能收粮票又舍不得粮食,只能将家中的粮食藏起来。
  一旦粮食被藏在了百姓的家中,除了抄家之外便只能想办法由他们自己拿出来。
  秦牧与诸葛亮沟通良多,他的本意是「以仁立国,以法治国」。
  提倡的是「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治国理念。
  如果强行征集粮草便是动摇秦国根基,这可就让诸葛亮犯难了。
  但他的犹豫没有超过半日的时间,而后诸葛亮便民家中的仆役暗自收购了一千石的粮食,而后诸葛亮堂而皇之的将这一千石粮食换成了粮票。
  咸城的百姓一看主持秦国的文相都换取粮票,那他们这些普通的咸民有什么好丢人的?
  于是大量本就有心支持秦国的咸民们纷纷拿出了家里的存粮。
  而诸葛亮分发粮票的时候,却是按照九斗十归的方式。
  九斗粮是可以获得十斗的粮票,这无疑便形成了成了巨大的诱惑力。
  一些粮食卖不出去的粮商也动起了歪主意,他们纷纷将手中的粮食捐给了秦国,从而获取了粮票。
  而为了防止他们疯狂的套现粮草,诸葛亮规定按照九斗十归方式兑换的粮票必须在一年之后才能兑换粮食。
  商人们为了逐利,开始调集大量的粮草送到了秦国。
  而秦国的粮票虽然只是诸葛亮用来征集粮草的工具,但却也相当于是秦国开创的第一种货币。
第218章
新天子登基
  就在秦牧有条不紊的建设新城的时候,大王子已经安顿好了周天子的葬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6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