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万岁万万岁(校对)第4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8/611

  秦牧的面色也顿时发生了骤变,他却不是皱眉,而是变得欣喜若狂。
  像韩非这样的人才竟然在他秦国求学,如果不趁机将其收为己用,岂不是孰为可惜?
  他之前还在好奇,到底是什么人能够得到范仲淹如此之高的评价,而今得知对方是韩非之后,秦牧便终于恍然大悟。
  “是啊,正是韩非,韩王之子……”
  卫鞅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惋惜之色,一想到这件事情,他便略微感到有些头疼。
  现在的他并不担心秦牧会因此而迁罪于他,他只是有些犹豫,是否应该让韩非继承他的一生所学。
  秦牧却是摇了摇头说道:“韩王之子又如何?寡人早就已经说过,秦国用人从来不看出身,爱卿不也同样是卫王的公子吗?”
  秦牧的声音犹如醍醐灌顶,顿时便让卫鞅的身形一颤。
  他瞬间便明白了过来,而后缓缓开口说道:“王上的意思?”
  秦牧笑着拍了拍卫鞅的肩膀道:“爱卿不单要教导韩非,还要倾囊相授。并且还要当着天下人的面,收他为亲传弟子,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秦国是何等的重视韩非。”
  伴随着秦牧的话音落下,卫鞅眉头便微微皱了起来,他有些想不明白其中的关键。
  秦牧见到他如此模样,心底确实忍不住想起了庞统。
  虽然卫鞅比庞统更擅长变法,但是庞统却比卫鞅更加聪明。
  他只需要把自己的话说上一遍,庞统便能够揣测出他潜在的意思。
  一想到此处,秦牧的眼眸中便露出了几分缅怀之色。
  但他很快的振作了起来,而后继续与卫鞅说道:“天下人都知道我秦国仇视韩国,但是我秦国而今却是厚待韩王之子韩非,爱卿以为,韩王会如何看待韩非?”
  伴随着秦牧的话音落下,卫鞅当即一颤,有些难以置信地看向秦牧。
  他一直以为秦牧都是一个谦谦君子,而今却是骤然间发现,秦王竟然也精通阴谋诡算之道。
  他十分恭敬地向着秦牧拱手一拜道:“王上智深如渊,臣叹服!”
  秦牧闻言之后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况且要等到韩非成才,至少也要10年的时间,十年之后,韩国是否存在还犹未可知。”
  伴随着秦牧的话音落下,卫鞅深深的看了一眼秦牧,随即微不可查的点的点头。
  “寡人稍后会点明韩非的身份,还请爱卿替他求情,以安其心。”
  秦牧随即又向着卫鞅安排了一二,这是根本没有放弃去见韩非的想法。
  卫鞅闻言之后也只能点头答应了下来,随即秦牧便与卫鞅一同前往集贤苑。
  韩非虽然少年聪慧,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
  在秦牧与卫鞅的相互配合之下,这孩子犹如在生死边缘之间打了一个转一般,心底对于秦牧悄然生出了几分敬畏之心,同时又对卫鞅感激不尽。
  与此同一时间,在天下东方的玄鸟国,位于国都的稷下学宫门外,天下闻名的墨子正带领着门人弟子迎接另外一名中年人入宫。
  这个人名为夫子,乃是玄鸟国人士,学的却是周礼。
  但是现如今他已经融百家学问于一炉,自创儒家于世,有门人弟子近千人。
  在玄鸟国内讲学之时,上至官卿大夫,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前去听讲。
  不论是何等身份的人提出疑问,他都会耐心的为其释疑。
  玄鸟王听闻了他的名字,三次派遣宫中的内侍召见他。
  这夫子却并没有前往玄鸟王宫,反倒是搬离了玄鸟的王都。
  稷下学宫的墨子听闻了他的学问,亲自前往他的府邸辩论,二人的学问有着巨大的分歧,但是最终墨子还是将他邀请到了稷下学宫。
第555章
越国风波
  夫子进入稷下学宫之后,便开始广收门徒传播他的儒家之学。
  玄鸟王最初非常恼怒夫子不在玄鸟国出事,但是当他亲自前往稷下学宫见到夫子之后,却是骤然间羞红了脸。
  眼前名扬玄鸟国的夫子,当初他曾经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的他听从祖灵指引守在玄鸟国西门,曾经亲眼见到夫子抵达王都。
  那时候他因为听说墨子来到稷下学宫,并没有来得及多想,便直接带着麾下的人离开。
  他依稀记得当时夫子正冠的场面,将前因后果串联起来之后,就算是他也禁不住有些脸红。
  玄鸟王再没有颜面去见夫子,也没有再发出旨意征召夫子的意思。
  夫子仿佛也根本没有出仕的想法,只是一门心思的教书育人。
  庞统来到越国之后,他并没有采取秦国招贤的方式来治理越国。
  他吸取了李悝变法的经验,用平价粮的方式将整个越国的粮食牢牢的掌控在了国家的手中。
  在与秦国大量通商之后,庞统选择了精兵政策。
  他从全国挑选出了3万名最为精锐的越国士卒,在训练他们体魄的同时,又开始教授他们行军布阵之法。
  但只是从军队方面着手远远不够抵挡吴国,所以庞统决定充分的利用长江天险的优势。
  他命人铸造铁索,又命擅水的工匠在长江水底扎下了一根根木桩。
  用铁锁将这些木桩连接在一起,对整个长江沿岸形成了严密的封锁。
  别说是吴国的船只想要通过长江进入越国,就算是越国的船只,都无法通过长江离开。
  庞统完全放弃了进攻,直接在越国的土地上开启了疯狂的「塔防」建设。
  烽火台,铁锁横江,战略要地上重兵,合并乡村,形成城镇。
  加固城墙,广积粮草。
  他一系列的骚操作让越国的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却也同时让他的对手吴国与楚国满脸憋屈。
  原本准备在秦国五年通过长江对越国发动袭击的吴国彻底傻了眼。
  除了特定的通道之外,其他的水域行船随时都有可能被铁锁拦截,那些布置在水底的暗桩,让吴国靠近越国水域的船只沉没了好几艘。
  还没有等吴国人去排除这些暗桩,河岸上的烽火台便已经开始示警。
  而后便有大量的越国火船从沿岸驶来,直接将吴国的船队烧得七零八落。
  孙武就算是兵家圣贤,在面对无情的水火之时也依旧难掩乏力之感。
  秦国5年末,孙武与伍子胥兵分两路,一路正面佯攻,一路通过海岸线抵达了越国海岸。
  虽然损失颇为惨重,但孙武终究是率领着大军来到了越国的土地之上。
  然而接下来他便再一次傻眼了,沿途根本没有村镇,可以供他们劫掠补给,一座座坚固的城池屹立在越国的土地之上,来不及收割的粮食一把火烧掉也不留给吴国人。
  如果通过海沿岸输送粮草,吴国根本负担不起那般重大的损失。
  但如果不输送粮草到越国境内,孙武无法获得粮草补给。
  无奈之下,抵达越国境内三天之后,孙武便又只好冒着沿海的风暴乘船回到了吴国。
  不死心的吴国合兵一处,甚至向楚国借来了一只兵马,准备在秦国6年的时候强攻越国。
  这一消息早早的就落到了庞统的手中,庞统闻言之后,直接便将一封书信命人送往了咸阳。
  若只是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拼尽国力,还能够殊死抵抗。
  然而楚国参与其中,越国便只有向秦国请求帮助。
  现如今得越国乃是秦楚吴等诸国的缓冲地带,虽然他并不与秦国接壤,但是却可以从背后牵制吴楚两个国家。
  所以在收到了庞统传书之后,刚刚与自己女儿见面的秦王,还没有来得及安抚自己的王后,便紧急的召开了与郭嘉卫鞅等人的朝议。
  伴随着一年多时间的扩建,秦王宫终于有了一点王宫该有的宽阔。
  庞统不在之后,卫鞅因为自身才能的缘故,逐渐的将六部的权力分化了出去。
  这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件好事情,秦牧也没有过多的干涉此事。
  并且为了配合卫鞅,秦牧还通过气运点兑换了狄仁杰出来主持刑部。
  而今涉及出兵钳制楚国,这等国家大事,若是不让所有朝臣参与其中,难免会让人觉得卫鞅与郭嘉把持朝政。
  以前庞统乃是元老,并且又履历功勋,所以朝臣们大多都敬服于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8/6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