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女哪里逃(校对)第7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2/883


祭坛之上,很快就只剩下了李轩与他怀里的乐芊芊。
李轩其实也想去看看小平安,可他怀里还抱着一个人呢。
此时天刑台内是万万不能去的,乐氏夫妇就在天刑台内干活,帮助他打造第二座‘太阳神炉’。
他们如看到自家女儿晕迷不醒的景象,不知会是什么反应。
李轩有愧于心,被两人斥责一顿倒不觉什么。可万一乐氏夫妇气不过,直接丢下工作走人,他可找不到第三个有乐氏夫妇这般水准的炼器师,帮他制作太阳神炉。
李轩想了想,还是决定将乐芊芊抱回家,交给自己的老娘照拂。
前阵子母亲刘氏与大嫂素昭君又有了冲突,她气不过就跑到了汾阳王府居住。
在这边当王府太夫人舒心惬意,颐气指使,旁边还有江夫人与薛夫人两个亲家走动,舒心惬意极了。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法看到长子长孙。
李轩回来的时候,刘氏正在看着自己的嫁妆账本。
当她望见李轩之后,当即就是一喜:“轩儿,小平安他现在怎样,何时能带孩子回来看看?”
此时刘氏已看见李轩怀里的乐芊芊,她愣了愣神,然后就想真不愧是自家的轩儿,儿子什么的都不重要,就只看重女人。
如果换成了别的女人,刘氏一定火冒三丈不可,可乐芊芊偏偏就是含韵之外,她最喜欢的一个女孩。
李轩发现刘氏看自己的眼神,也像是在看一个祸害。他不由无奈道:“方才为保烟儿性命,芊芊的心血精魂消耗极大,可能得晕迷数日,不能无人照拂。孩儿现在多有不便,只能请娘帮忙照拂。
至于小平安,我稍后就会过去看看。等到时机合适,烟儿她会把孩子带回府里。”
刘氏这才容颜稍霁,然后她就想起了一事:“对了,还有一事,你三堂叔家已经同意由轩儿你兼祧他家门第了,烟儿不用去拜父母,孩子也不需要送过去,只需日后香火灵堂有他们一个牌位即可。”
虽然之前就准备以兼祧之法将罗烟娶进门,可其实这桩事,一直都在谈。
刘氏可不会容许自家的孩子,送到别人家去喊爷爷奶奶,堂兄也不行。
她今日特意提起此事,其实是为暗示李轩,快点把人娶进门!
李轩听了之后,却微觉失望:“就只谈妥这一家吗?”
“不止,你九堂叔家还在谈,目前也就只他家合适——”
刘氏下意识的答着,可随后她就面色一滞,黑着脸道:“你到底想要兼祧几家?想要族人里面几家后继无嗣?”
李轩也感觉自己失言了,很不妥当,很缺德,很不厚道。
他讪讪一笑,正想说什么,就见一个侍女匆匆奔入进来。
“太夫人!”这侍女望见李轩,当即眼神一亮:“刚好王爷也在,少天师她快生了——”
李轩精神一振,然后就无奈的想,这是在赶场啊?
他又暗暗庆幸,幸亏及时从外域回来了,没有错过孩子出生的最重要时刻。
第七七八章
草原的畜牧革命
虽然李轩本人对‘黄河水清’一事不甚在意,甚至认为这是黄河上游大规模干旱的预兆。
不过他还是低估了此事对于大晋民心,对大晋士林的影响。
随着黄河河水越来越清澈,整个大江南北都为此躁动了起来。
到了十月中旬,这股子妖风已吹刮到了草原上。
所谓‘妖风’一词,是由‘前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现任‘宁远右布政使’张九龄单独认定的。
与张九龄同属‘宁远都指挥使司’的其他文官们在闻得此事之后倒颇是欢喜,与有荣焉。
毕竟故老相传,圣人出则黄河清。
这个应运而出的圣人,自然不可能是监国长公主,也不可能是那几位辅政的阁老。。只可能是当世理学护法,真正执宰朝政的汾阳郡王李轩。
这位汾阳王不但是当世声望崇高的钜儒宿学,一身浩气琉璃,还著作有《格物》,《政论》这等经世致用的鸿篇大作。
关键是其文治武功,也足以与昔日扶保幼主,使姬周得两千四百年天下的儒家圣人‘周公旦’比较。
他们认为‘黄河水清’这一天兆可谓正合其时,是天意对汾阳王功绩的认可。
张九龄实在受不了这些同僚对李轩的吹捧之词,他一大早就从衙门里面跑了出来,冒着风雪往‘宁远城’的北面方向走。
朝廷在不久前设立的宁远都指挥使司,其管辖范围大约就是昔日宁王藩的辖地,也就是鞑靼左翼加上朵颜三卫的地盘。
宁远都指挥使司的首府,也设在了昔日宁王藩的王都‘大宁城’。
张九龄准备赶去的地方较远,叫做‘大宁第九卫’。
那是大晋讨平蒙兀之后,将众多鞑靼部落打散整编出的一个卫所,一共有三个千户所,二十四个百户,分布于大宁北面那一片广达三百里的草原上。
在破敌山那场大胜之前,汾阳王曾经上奏朝廷,请朝廷在漠南漠北直接开衙设省,编户齐民。
可此举却遭到几位辅政大臣,还有以他张九龄为首的众多清流的群起反对。
当时的许多朝官都认为在草原一地只能仿效汉唐,采用羁縻之策。坚信汾阳王设立流官,编户齐民之策绝不可行,他们断定这只会将蒙兀人激怒逼反,并为日后埋下无穷隐患,让朝廷在平乱过程中耗尽国帑。
汾阳郡王无可奈何,只能退一步,转而在五军都督府的架构内,于漠南漠北筹建四大都指挥使司,用于争取几位辅政大臣的支持。
当时还担任左佥都御史的张九龄,还为自己挫败汾阳郡王的企图得意不已。他想如此一来,一旦漠南漠北有失,那么责任都是汾阳王的。
四大都指挥使司隶属于卫所军系统,也就没可能从户部拿钱,从朝廷获取资金支持。
他没想到的是,李轩数日之后就在‘破敌山’取得国朝以来未有之大胜,全歼了蒙兀近百万大军,一战将蒙兀的国运打崩。从而挟辉煌战功南归,压服了整个朝堂。
然后他张九龄就被李轩委以重任,平调到了草原,担任宁远都指挥使司的‘右布政使’。
大晋的都指挥使司,是没有布政使这个官职的。
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是大晋太祖在各地行省设立的机构,三司之间彼此平行,不相统辖。
不过李轩在漠南漠北设立四大都司,就是为了日后设立行省做准备,所以在这四大都司之下,另设了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一主政,一主刑。
张九龄这个右布政使,就是宁远布政使司的副贰——他从左佥都御史这么重要的职位调过来,居然还是一个‘副贰官’。
张九龄自然是不愿来的,哪怕是官升三级,他也不愿来漠南这苦寒蛮荒之地。
可那位汾阳王义正辞严,说是看好他的才能与人品,想要将他的才德用于地方,造福万民。
如今蒙兀既已降服大晋,那就是大晋之民。那边数百万百姓正嗷嗷待哺,等待张九龄这个儒门大才去解救,去抚育,去教化。
张九龄没有选择,他知道自己只要开口拒绝,李轩就一定会将他贬官夺职,永不叙用。
且理由光明正大,满朝文武都不会有任何异议。
张九龄最终选择了隐忍,他在离京当日写下了‘守得云开见月明’一行字,赠予那几位同样被‘平调’漠南漠北的同僚。
张九龄的想法是且让那位汾阳王得意一时,等到日后天子亲政之刻,那么今日他张九龄承受的屈辱,会一样样从汾阳王那里讨回来。
那时他还要世人都识穿李轩擅权妄为,威福自专,实为乱臣贼子的真面目!
可这前提是自己必须生存于朝堂中,最好是能在未来某日,取得与天子接触的机会。
所以张九龄到了大宁之后,还是做了一些实事的。
这‘大宁第九卫’,就是他亲手整编出的一个卫所。
张九龄虽然对李轩在草原编户齐民之策嗤之以鼻,可对于李轩的政令却做的很到位,不敢有半点纰漏。
这是担心被李轩找到籍口,将他贬斥到更偏远的地方,比如正大战绵延的西安,云南。
张九龄知道这位汾阳王从来都是面厚心黑,表面仁义道德,正人君子,可背地里却是荒淫无度,心黑手辣。
在战场上取一个文官的性命,对于汾阳王来说会是很麻烦的事么?
张九龄在大雪中策骑跋涉二百余里,终于在下午的时候,来到了大宁第九卫的卫堡。
——这是一个简陋的石城,临时堆砌的石头墙只有大约两人高,面积则是百丈见方。
里面的设施也很简陋,只有一些低矮的木房与石头房。
不过在石城之外的二十里地,却散落着大量的蒙兀包,足足有一千多帐,周围还有大量的牛马牲畜。
据说汾阳郡王有意拿出部分缴获自蒙兀贵人的金银,给这些牧民们修建砖石结构的房屋。
不过今年是肯定来不及了,漠北一带早在八月中旬就开始封冻,漠南也在不久前开始大雪连绵。
这种天气根本就没法修房子,所以漠北那边的牧民没有编户齐民,他们今年还得逐水草而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2/8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