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528

  听到林木这么说,李承乾欣慰地点了点头。
  ……
  就在不久前,吐蕃的国书送到了长安。
  作为边陲小国,吐蕃在面对大唐的时候有着天生的不自信,为了让前来和亲的公主能够得到大唐朝廷的认可,吐蕃君臣干了一件让李承乾拍手称快的事情。
  吐蕃人给这位即将来到长安的公主去了一个十分典型的唐人姓名:卓婉儿!
  这在唐人的眼里没有什么,可是身为穿越者的李承乾的却知道其中的利害。
  后世的历史已经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民族国家的稳定性要远远强于多民族国家,世界各国都在尽力消减国内各族群之间的矛盾,以冀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团结(某个不靠谱的家伙除外)。
  天朝刚成立的时候还在宣扬XX个民族,XX朵花,颇有以民族众多自豪的意思,可是进入新千年之后,还有人这么说吗?
  没有了……
  在新的政策下,大家都是中华民族,什么汉、满、蒙、苗,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
  就因为新世纪初那一场场颜色改变给世界各国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一夜之间崩溃殆尽。
  残酷的现实使得所有非单一民族的国家都开始刻意回避其国内的民族W题,以免走上那些国家的老路。
  大唐虽然不用考虑什么颜色改变,可是却也尝到过民族差异带来的痛苦。
  唐初兼容并蓄的政策使得大唐国力在那一段时间里傲视全球,大唐的铁骑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打到了西亚地区。
  可惜盛极而衰,一场安史之乱,一场憻罗斯之败,直接打断了大唐的脊梁,使得原本国势强悍的大唐不得不收缩势力,放弃对外扩张,专注于内政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打通东西方通道的机会破灭了。
  昭武九姓、中亚佛国,成了后世中国人只能心驰神往的梦幻泡影。
  在那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再也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够像大唐这样兵锋直抵地中海。
  不仅如此,堂堂天朝上国,居然在将近八百年的时间里,被来自北方的游牧部族按在地上不断摩擦,辽、金、蒙、清,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刷存在感,华夏衣冠甚至险些断绝。
  身为一个穿越者,李承乾绝对不能容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
  而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民族同化,将所有民族都融入中原文明之中,使得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民族,只有一个声音。
  ……
  同化民族是一件很耗时的事情,李承乾也不指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将这个目标实现,他要做的只是给这件事情定下一个基调,打下一个基础。
  让后人沿着他的脚步前进,最终实现整个世界的统一,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在李承乾制定的计划中,第一步就是要给治下所有的民族都改一个唐人的名字。
  ……
  姓名是一个民族最普遍,也是最显眼的特征。
  放在后世,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他的名字叫「扎西达娃」,你绝对不会认为他是汉族,一定会觉得他是藏族或者蒙古族。
  这就是姓名的力量。
  有一个异族名字,就等于是无时无刻不再提醒那些人,他们是异族,而不是唐人。
  想要实现民族融合,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让他们抛弃原来的姓名,接着是抛弃原来的生活习惯,最后才是将他们的文化纳入大唐的文化体系,从此彻底不分你我。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李承乾一直都在考虑,用什么办法才能让朝廷里的异族官员心甘情愿地改名,而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吐蕃和亲这件事让他看到了希望。
  连太子殿下的妃子,日后的贵妃都改了一个汉名,你们这些家伙居然不改名,难道心里还在怀念故国,想着什么时候反攻倒算?!
  只要将这件事通传天下,再暗地里加以一些引导,都不用李承乾自己出面,这些异族官员自己就会在民心的压力下选择改名。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各个部落的族长、头人,他们选择了改名,在他们身后的部落难道还有不改名的道理么?
  到时候就真的是天下一家,不分你我了。
  ……
  吐蕃公主改名的消息已经通过天海商号无孔不入的销售网向大唐各地传播,接下来众人该考虑的就是该怎么引导舆论了。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禄东赞那有些敦厚的身影走进帐中。
  看到禄东赞,所有人都默契地停了下来。
  李承乾看向对方,微笑问道:“大相怎么回来了?不去多猎一些猎物吗?”
  被李承乾狠狠摆了一道,禄东赞心里难免有些火气,闻言阴沉着脸拜道:“殿下好意,外臣心领了,只是这些猎物都是人豢养的,没有了野性,猎来也是无趣……殿下若是没有别的吩咐,且容外臣先行告退。”
  李承乾没有理会禄东赞告退的话,点头道:“这倒是孤疏忽了,大相来自吐蕃,想必时常外出打猎,见惯了凶恶猛兽,这些蓄养的家宠怎能入得了大相的眼……
  大相且先等些日子,待到明年夏天,孤便与大相一同前往秦岭游猎,那里的野兽十分凶猛,想必应该能合大相的心意。”
  听说李承乾居然有意把自己留到明年夏天,禄东赞的眼角不由自主地跳了跳,强忍着心中不快,拜道:“殿下好意,外臣心领了,只是外臣说到底是吐蕃的臣子,久留大唐多有不便。只等殿下与恰果苏巴公主的婚事完结,外臣便当向天可汗皇帝陛下辞行,返回吐蕃。”
第213章
:来自吐蕃的和亲队伍
  【你能走得了才怪。】
  在心里幸灾乐祸的吐槽了一句之后,李承乾装出一副不舍的表情:“大相之才,孤甚为钦慕,大相难道不再考虑考虑,留在大唐为官吗?”
  禄东赞的目光从卢照辞等人身上扫过,再拜道:“天朝上国豪杰辈出,殿下身为储君,日后必当坐拥四海,自有无数贤才辅佐,又何必为了外臣这么一个番邦野人多费心思呢?”
  言下之意等于是拒绝了李承乾的招揽。
  长久的沉默之后,李承乾幽幽叹了口气:“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大相既然不愿留在我大唐,孤也不好勉强。左右婚期还有一段时间,孤这些日子想和大相多来往来往,也好向大相请教一二。”
  见李承乾似乎有意放过自己,禄东赞心里多少松了口气,拜道:“殿下有命,外臣岂敢推辞。”
  李承乾满脸「欣喜」地点头:“既然如此,今日孤当与大相不醉不归……来人,上酒!”
  几个内侍抬着一张案几和一些酒食走了上来。
  好不容易摆脱了李承乾的纠缠,禄东赞也有很开心,没有拒绝李承乾的好意,坐下和众人推杯换盏起来。
  ……
  就在李承乾和禄东赞饮酒的时候,长安西方三百多里的一条官道上,一队绵延十多里的骑兵队伍正迤逦而行。
  这只队伍总数超过三千,其中大半都是身穿唐军制式的明光甲的东宫卫率,却还有一小半穿着兽皮和布帛混杂的服饰,体毛浓密,衣襟右衽,一看就知道不是中国人。
  数千匹马和上百辆大车从官道上走过,带起阵阵烟尘。
  “公主,咱们已经过了雍州境,明天就能到长安了。”
  队伍中间一辆装饰豪华无比的驷马大车外,一个身穿布裙的侍女对着马车里说道。
  马车中坐着一个看上去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女,穿着颇具吐蕃风格的服装,不过料子却是用昂贵的蜀锦裁成,那针脚,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少府监织染署的手笔。
  这少女的长相和普通的吐蕃人不同,皮肤白皙的如同美玉一般,一双眼睛清澈的就像传说中的仙湖湖水,不染半分尘埃,让人一看就生出不忍亵渎之感。
  平心而论,李承乾现如今的三个妃子,在长相这方面没有任何一个能和这少女相提并论。
  ……
  听到侍女的禀报,吐蕃名格桑卓玛,汉名卓婉儿的恰果苏巴公主轻轻掀开车帘。
  马车外,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和吐蕃截然不同的世界。
  和吐蕃那种「自由散漫」的建筑风格不同,大唐的房屋鳞次栉比,分布的极为科学,只消看上一眼,就让人生出一种「这才是房子该有的模样」的感觉。
  往来的百姓身上穿着整齐的衣衫,时不时还能看到穿着丝绸华服的人从车队边走过,仅凭这些普通百姓的衣着神态,就能看出大唐和吐蕃究竟有多大的差距。
  在这一瞬间,卓婉儿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天朝上国」,什么叫「巍巍盛唐」。
  【大唐的太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年轻的卓婉儿心里突然生出这么一个念头,开始畅想起自己未来在大唐的生活。
  ……
  卓婉儿思绪飘到李承乾身上的时候,迎亲队伍的前方,薛仁贵的脑子里也在想着自家太子殿下。
  他是前不久被李承乾发配过来迎亲的。
  自从那晚李承乾遇刺之后,自觉罪孽深重的薛仁贵每天都跑到宜春宫负荆请罪,任凭李承乾如何宽慰他也没用,非要让李承乾处置他一顿才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