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9/528

  土地这一要求并不能成为沪地设立府县的障碍。
  真正使得这个计划不得不搁浅的原因出现在另外两个要求上。
  首先来说人口,如今整个沪地的人口,就只有李恪和他手下统率的那些大头兵,最多也就再加上那些在李恪手下作坊里工作的工匠和他们的家眷。
  仅靠这么一点人口,完全达不到设立县城的标准,更别说设立府城了。
  虽说随着捕鲸业的发展和番邦船队的来往,沪地的人口在迅速激增,可是在他的常住人口达到设立县城的标准以前,这都是沪地设县绕不过去的一个障碍。
  除了人口以外,税收也是阻挠沪地设立县城的一个重大障碍。
  沪地现在虽然是整个大唐捕鲸产业的中转站,每天生产的鲸油、鲸骨、鲸皮等产品的价值数以百万计,产生的利润数以十万计。
  但是这些利润基本上都被李恪一个人所垄断,成了他的私产。
  而且不要忘了,在如今的大唐,商业行为是不需要交税的!
  也就是说,如果在这里设置县城,安排官吏,管理地方上的大小事务,朝廷连一个子儿的税都收不到,反而要负担新县城上上下下大小官吏的俸禄。
  这些人与其说是在给朝廷当官,不如说是在给李恪这个吴王打白工。
  朝廷不是开善堂的,这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事,根本就不可能在朝议上通过。
  ……
  除了以上这些硬性指标以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拦在面前,使得沪地设立县治困难重重,那就是——大唐没有足够的官员。
  不要把大唐当成后世那个几千人争夺一个体制岗位的天朝。
  在大唐,读书人是稀有品种,有资格有能力当官的读书人就更是稀有品种里的稀有品种。
  在大唐刚刚建立的那几年,朝廷甚至连给每个县配一个县令都做不到。
  后来是因为科举的逐年举办和国子监的改革,这种尴尬才逐渐缓解。
  可是随着朝廷先后收服漠南和辽东,新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和河北道成了官员的无底洞,别说是大唐现有的官员,就是今后几年科举录取的官员,也全都要投入这两个地方。
  这个时候在大唐本土设立新的县治,纯粹是没事找事,给朝廷添麻烦。
  ……
  听完李承乾对现有情况的分析,李恪皱眉不已。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他虽然挂着吴州都督的官衔,但是真正负责的只有捕鲸这一件事而已。
  之所以想要在沪地设立县城,安排官吏,也只是想将那些烦人的政务丢给这些人,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而已。
  他可以这么想,也可以这么做,因为他只是吴王,但是李承乾就不能像他这样顾头不顾腚。
  作为大唐的储君,未来的天子,李承乾必须要从全天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如今朝廷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漠南和辽东彻底掌握在手中,至于内部的改动,完全可以往后放一放,等到朝廷腾出手的时候再进行。
  ……
  李承乾相信李恪也能明白自己的苦衷,所以在说完那番话之后就没有再多解释,端起手边的茶碗喝了起来。
  沉思许久后,李恪抬头看向李承乾:“以大兄之见,此事难道就真的没有解决之法了么?”
  李承乾放下茶碗,伸出两个手指:“孤自从接到你的奏疏,想了两个办法。其一……”
  李承乾弯下一根手指:“建议朝廷对捕鲸业征税,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作为如今天下捕鲸业中心的沪地就有了不得不设置县治的理由……只是这么做很困难,百官基本不可能同意……”
  不用李承乾解释,李恪也能知道原因,现在很多官员都在捕鲸业里掺了一脚,如果对捕鲸业开始征税,等于是从这些人身上割肉,他们能同意才是怪事。
  知道这条路行不通的李恪转而问道:“这第二条路是什么?”
  李承乾目光灼灼地看着李恪:“第二条路,将你的吴州都督改为水师将军,许你开设幕府之权……”
第264章
:兄弟和兄弟
  后世说起「幕府」两个字,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会想起某岛国的幕府将军,但事实上这是一个纯粹的中国词汇。
  幕府,是古代将军外出征战时,设立在帐幕内的府署,是重要的军事指挥机关。
  《史记集解》有言:“古者出征为将帅,军还则罢,理无常处,以幕帘为府署,故曰「幕府」。”
  幕府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在秦汉时期达到成熟和巅峰,后来随着君权的不断加强,幕府制度逐步走向衰弱,成为极少数备受宠信的大臣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和显赫荣誉。
  当年李二陛下的天策府,其实就是幕府的一种形式。
  ……
  拥有开府权力的将军,不仅能够拥有规模不小的军事参谋团,还能够凭自己的意愿招募文人为官,插手地方事务。
  在幕府裁撤之前,这些文官的身份是被朝廷承认的,区别只在于一般的官员俸禄是由朝廷支付,而幕府佐官的俸禄津贴是由幕府主官自己负担。
  如果李恪拥有了开府的权力,就等于是拥有了一套独立于地方行政体系之外的班底。
  他可以通过这些人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只要他不违背大唐律法,不惹恼皇帝,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其地位和后世的经济特区差不多。
  ……
  经过这一年的历练,李恪的性格比以前沉稳了很多,面对开府权力的诱惑,他没有贸然答应,而是皱眉问道:“大兄说的这第二条路,只怕比第一条路还要困难吧?”
  大唐开国至今,只有李二陛下曾经建立过幕府。
  如果现在提出给李恪开府的权力,就必然要把这件旧事翻出来。
  那么李二陛下当初是怎么做的呢?
  一场玄武门之变,乾坤易主,李二陛下靠着天策府的那些文人,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对朝堂的清洗,将大部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殷鉴在前,谁敢同意让幕府制度重开?
  难道就不怕哪天早上起来,突然发现明晃晃的钢刀悬在自己头顶?
  就是李二陛下,恐怕也会担心自己这个儿子「学习老爹好榜样」,把他这个当爹的赶去大安宫养老。
  ……
  李恪的顾虑李承乾早就想到了,见他问起,神色平静地说道:“此事说难也难,说简单却也简单。父皇那里有孤去解释,至于百官那边,就要看老三你怎么做了……”
  【?_??】【?_??】【?_??】
  李恪满脑子的问号,拱手道:“臣弟愚钝,还请大兄指点。”
  李承乾伸手从面前的书案上抽出一卷文书,起身走到李恪面前将文书递了过去:“这是孤替你整理出的幕僚人选名单,你先看看吧。”
  李恪接过文书,展开仔细观看了起来。
  整卷文书总共记载了四十多人的姓名履历和家庭背景,李恪一个个看过去,发现这些人都有着三个共通之处:
  第一,他们都是国子监在读的监生;
  第二,他们都有一个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的长辈;
  第三,他们背后的家族都参与了捕鲸。
  稍作思索之后,李恪抬头看向李承乾问道:“大兄的意思是让臣弟通过这些人,将朝堂上那些可能反对开府的人都拉到臣弟身边为我所用?”
  李承乾点头。
  李恪微微皱眉,沉默许久之后才语气低沉地说道:“大兄就不担心臣弟和这些人联手……”
  李恪的话没有说完,但其中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老三你觉得孤应该担心这些么?”李承乾露出一个毫不在意的笑容,言语间充满了自信。
  李恪转念一想也明白过来,以李承乾现在的名望,除非他自己作死,否则根本就没人能够撼动他储君的地位,就连皇帝老爹也不行。
  想明白这一点后,李恪干脆放下了所有的顾虑,躬身拜道:“既然如此,臣弟一切听凭大兄吩咐……”
  李承乾微微颔首,将和赵元茂等人商量出来的行事计划和李恪交代了一边。
  等到嘱咐的差不多的时候,天色已经暗淡下来,李承乾将门外守着的黄安唤进殿中,吩咐他安排酒宴,兄弟二人就在显徳殿上推杯换盏起来。
  ……
  长安,宣平坊,齐王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9/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