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5/528

  尤其是在登基称帝之后,李泰之前的那些行为,在他看来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小弟弟在父母面前和哥哥争宠一样幼稚。
  但是纵然如此,并不意味着李承乾就愿意把他放出长安。
  ……
  在李承乾对未来的计划中,其他兄弟们会一个个的离开长安,离开大唐,去往那些以现阶段生产力无法统治的地区为王,学习元朝的模式,建立一个以大唐本土为核心,逐步覆盖全球的庞大帝国。
  但是这个计划里没有李泰的位置。
  一来自然是因为李泰是唯一一个和他正面争夺过皇位的人。
  李承乾需要用他来警示那些分封出去的弟弟们,让他们不敢挑衅宗主国的权威。
  二来也是因为李泰的身子实在太差,万一要是半路上出了什么意外,李承乾可就要落下一个残害兄弟的骂名了。
  ……
  沉吟片刻之后,李承乾并没有直接说李泰的事,而是问道:“伯父何以建议二人同去?”
  在李承乾想来,一个小小的安北都护府而已,有朝廷的官吏管理,再加上一个宗室坐镇,应该是完全足够了的。
  他有些不明白李建成为什么要建议李泰和李承鸾一起过去。
  李建成拱手一揖,答道:“陛下或许未曾注意过,昔日东突厥虽为一国,但其内部势力却分为两只。”
  “其一是西边以可汗一系为主的突厥诸部势力,其二便是北边以旧扶余、鲜卑等族整合而来的扈从势力。二者虽都号为「突厥」,其实却有所不同。”
  “依臣之见,最好是派遣两位宗室前往草原,一人负责镇守西方的可汗本部,另一人负责收拢北边的各族势力,二者互相牵制,如此方为上策。”
  李承乾恍然大悟,点头道:“伯父此策果然精妙,只是……”
  稍作犹豫之后,李承乾依旧坚持了自己的计划:“只是青雀的身子羸弱,只怕受不得塞外的风吹日晒,还是不要让他去了。”
  说完,不等李建成接话,就直接说道:“朕听说承德(李建成次子,李承乾堂弟)最近闲散的很,不若让他去做一任安北可汗,伯父以为如何?”
  虽然李承道因为身份特殊,李承乾不放心让他出去,但是李建成的其他几个儿子自然就没什么可顾忌的了。
  更何况他早在几年前就答应过高祖,会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几个儿子安排好出路,如今把李承德派出去,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
  皇帝这么安排是一片好意,可是李建成却不敢贸然答应,连忙起身拜道:“陛下,承德自幼顽劣不堪,高祖在时,对他多有惩戒,只怕难以担此重任,还望陛下三思。”
  李承乾无所谓地摆了摆手:“伯父就不要谦虚了,承德的能力和秉性朕是知道的,做这个安北可汗实在是绰绰有余。”
  李元吉也在一旁劝道:“大兄,既然陛下有旨,大兄接着就是,承德那小子本王也见过,论才干,绝对在我家那个不成器的小子之上,大兄就不要推辞了。”
  “可是……”
  李建成还想推辞,李承乾却已经拍板道:“行了,此事就此定下,伯父和三叔回去和两位堂弟说一声,准备等着接诏吧……”
  皇帝都这么说了,二人自然也没办法再说什么,只得老老实实起身拜道:“臣等谨遵陛下之制!”
  ……
  三日后,太极宫中传出旨意,以北海为界,将安北都护府划分为东西两部。
  因为打算同化突厥人的关系,所以李承乾并没有按照突厥人的习惯将李承德二人封为「可汗」,而是按照唐人的惯例封了两个王爵。
  河东王李承德移封安北王,统领北海以西;
  渔阳王李承鸾移封金山王,统领北海以东。
  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活着的关系,这二人的王衔现在还是郡王,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离世,就会自动升级成亲王。
  ……
  消息传出,留在长安的安北诸部使者欢欣鼓舞,也不再理会侯君集的事情了,分别按照各自的统属去拜见自家老大。
  同一时间,整个朝堂也因为皇帝老子的这个布置一片哗然。
  自从高祖退政之后,贤王府和靖王府已经有十多年都没在官场上活动了。
  这次皇帝突然将河东王和渔阳王改封,顿时就让许多人嗅出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
  虽然谁也没有明说,但是大家心里其实都很明白——
  天,这次是真的要变了……
第345章
:又见神童
  对于朝堂众人的诚惶诚恐,李承乾心里清楚的很,不过他却并不打算在这件事上做什么表态。
  在亲自礼送两位表弟就藩之后,皇帝陛下就开始为另外一件事做准备了。
  这一次的事情,说起来倒是一件喜事。
  皇后苏薇的老娘苏崔氏,给李承乾的老丈人,现任国子监司业苏亶老大人新添了一个麟儿。
  话说当苏薇把这个消息告诉李承乾的时候,天子很不客气的直接把茶水从鼻子里喷了出去,心里不断感叹自己这个老泰山的牛逼。
  要知道苏亶今年都已经五十多了,苏夫人也快四十了,两个人居然还能生出孩子,这在眼下的大唐来说简直和铁树开花一样少见。
  为此,李承乾甚至不惜放下身为天子的脸面,打算亲自上门看一看这「人间奇景」。
  ……
  皇后回娘家本来就是一件大事,更何况皇帝也要一起驾临,前期的准备自然会更加繁琐。
  为了皇帝皇后的这次省亲,苏家和宗正寺、太仆寺等各个衙门一直筹划了小半个月,才算是将大大小小的事情打理清楚。
  这天早上,散朝之后,李承乾的御辇和苏薇的凤车就在禁军的护卫下驶出了太极宫,朝着位于修仁坊的苏府行去。
  难得出宫一趟,李承乾不仅带上了李彻和李钰两兄弟,还把其他子嗣和先帝几个还没有到出宫年纪的皇子公主也一起带上了。
  ……
  因为皇帝要来的缘故,今日的苏家格外热闹,朝中许多官员都亲自登门拜访,很多人甚至把自己的子侄后背也一起带上了。
  这些人说是来给苏家贺喜的,不过身为主角的苏亶根本就没能得到太多关注。
  大家只是随意恭贺了几句之后就将他扔到一边,围着皇帝各种溜须拍马,好像生儿子的是李承乾一样。
  对于这些人的行为,李承乾实在是苦笑不得。
  敷衍了众人几句之后,不胜其烦的皇帝陛下干脆躲进了苏府的花园,来个眼不见为净。
  ……
  当李承乾走进花园的时候,恰巧看到一群半大小子聚在一座亭子里,似模似样地搞着一个文会。
  李承乾并没有让人通报,只是带着黄安站在一个不怎么引人注意的角落,听着众人的对话。
  亭子里大多都是一些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子,基本上连四书五经都还没有看全,他们搞出来的文会又能有什么深度,多数是些小孩子想当然的臆测而已。
  不过李承乾听了片刻,倒还真是让他发现了几个不错的苗子。
  最先引起他关注的便是皇长子李彻。
  李彻在华阴书苑这两年真不是白过的,虽然受限于年龄,很多想法都不成熟,但是他的见识和风度,要远比一般养在深宫的皇室子弟出色许多。
  看着儿子侃侃而谈的模样,李承乾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将目光转向了其他人。
  ……
  除了李彻之外,场中还有两个人比较引人注目。
  一个是李彻的伴读狄仁杰,另一个是一位穿着月白儒衫,看上去大约十二三岁年纪的少年士子。
  文会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来回陈述辩驳,可是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二人表演的舞台。
  对于这两人讨论的话题,其他人根本就插不上嘴。
  就连李彻,也只有在一边旁听的份。
  一旁看到这一幕的李承乾心里不免有些惊讶。
  狄仁杰的本事他是知道的,且不说历史上如何,就是这一世,能在十岁不到的年纪接触《尚书》,已经可以被认定为神童了。
  虽然白衣少年看上去要比狄仁杰大上几岁,不过就看他和狄仁杰辩论得有来有回的模样,这份才情也很难得了。
  着重培养一下,未来至少也是个一方牧守的苗子。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5/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