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528

  如今李二陛下驾崩,新君登基,朝堂也和几年前有了不小的区别。
  未来的大唐朝廷该何去何从,就要看李承乾接下来的安排了。
  ……
  在百官的殷殷期盼之下,李承乾的目光首先落在了房玄龄的身上:“尚书左仆射劳苦功高,赐座御前!”
  话音未落,立刻就有宦官走上前,将房玄龄的坐席搬到了离御陛最近的位置。
  看着那张被宦官们搬走的坐席,百官都有些愣神。
  在大家想来,这首席的位置,应该是留给如今朝堂上官阶最高的长孙无忌和李建成去争的。
  众人怎么也没想到,最后居然是地位比二人稍逊半分的房玄龄拔了这个头筹。
  就连房玄龄自己,一时间也没转过弯来,愣在那里,连谢恩都忘了。
  看着陷入沉寂的朝堂,李承乾并没有再说话。
  他这么安排,当然是有其用意的。
  ……
  自从各衙门的职权重新划分之后,朝廷的权力大致被划分为了军权、财政权和行政权三部分。
  宽泛一点来说,就是划分成了军事、经济、政治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承乾这么安排的用意就很明显了——无论在哪个国家,军事和经济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只有国家稳定,社会正常运转,军事和经济才有发展的基础。
  否则,即便你有强大的军事或者雄厚的财力,也不过是列强眼中的肥肉,随时都有可能被瓜分。
  李承乾让房玄龄坐在首席,就是为了向百官展示自己重视政治民生的决心。
  只是他的这个用意太过隐晦,是以众人才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
  愣了几息之后,房玄龄回过神来,想起自己现在还在大朝仪上,连忙拜谢一声,朝着自己的位置走去。
  其他众人也将心中的疑惑暂时扔到一边,等着看皇帝下一步的安排。
  ……
  接下来,李承乾没有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长孙无忌和李建成被他同时赐座。
  紧接着尚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一字排开,和先帝在位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
  一直到中书令岑文本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按制应该给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赐座了。
  李承乾的目光却越过了吏部尚书高士廉,落在了他身后的王赟身上:“御史大夫王赟!”
  王赟没想到皇帝居然会突然叫到自己,愣了愣之后才出列拜道:“臣赟在!”
  “卿身为御史大夫,掌监察天下,劾举不公之责,职重任远,不可不慎!”
  李承乾正襟危坐,旒珠后的双眼闪闪发亮,看着御陛之下俯首而拜的王赟,朗声道:“朕意,天下之重,首在吏治,吏治清而社稷安,吏治乱而江山不宁,卿身负社稷江山之重,当时时警醒,勿违朕心!”
  ……
  李承乾这一番话说出口,王赟欣喜若狂,其他官员则瞬间出了一身冷汗。
  前文说过了,唐朝的御史台基本上就是一个摆设,虽然看上去声势不小,可实际上的权力却并没有多少。
  除了给皇子皇孙们穿小鞋,御史衙门的任务就只剩下了在各种朝会、祭典上担任纪律委员。
  至于原本该属于御史衙门的监察之权,几乎被吏部各司和地方上的节度使们瓜分干净了。
  御史大夫这个曾经赫赫有名的「亚相」,成了偶尔才会被拉出来展示展示的吉祥物。
  可是,皇帝刚才的这番话,无疑是要重用御史的意思,浸淫官场多年的王赟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些。
  想到曾经那些前辈们的威风,王赟立刻将之前和皇帝结下的梁子扔到一边,跪地拜道:“陛下教诲,臣铭记在心,定然时时自省,以为陛下厘清天下吏治!不负吾皇重托!”
第362章
:新的时代(四)风闻奏事
  见王赟如此上道,李承乾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道:“来人,给御史大夫赐座。”
  宦官们走上前,将王赟的坐席搬到了几位宰相的后方。
  王赟拜谢一声,朝着座位走去。
  等到他坐下之后,李承乾摆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对众人说道:“昔年,沂州刺史为祸地方十数年,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廷竟不能察,朕甚痛之……”
  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李承乾并不介意把曹庭鲤这个大唐开国以来最有才的贪官再次拉出来遛两圈。
  但是他也明白,曹庭鲤的事情牵扯太大,因此并未深究,很快就转到了另一个话题上:“朕尝于秘书监查阅奏疏,曾见有御史察知曹贼之行,只是苦于无有实证,方才任其逍遥法外,朕甚以为憾……”
  所谓的奏疏,只是李承乾编造的托词而已。
  不过在听到皇帝这么说之后,殿中百官再次冷汗涟涟,每个人的心里都涌出一阵不妙的感觉。
  很多人都在暗自祈祷皇帝千万不要想起那件事。
  很可惜,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很多。
  李承乾最终还是说出了那句百官最不想听到的话:“朕意,许御史衙门「风闻奏事」之权……”
  听到这句话,众人只感觉眼前金星一片,心中千万头羊驼狂奔而过。
  ……
  所谓「风闻奏事」,就是说言官不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可以直接根据道听途说来的传闻来参劾大臣。
  在南北朝时期,这个制度曾经十分盛行,很多横行一时的权臣都是倒在这个制度之下的。
  只是等到隋朝一统天下,隋文帝考虑到这个制度不利于维护官僚集团内部的和谐,这才下诏废止了。
  却没想到当今天子居然又把这个制度给翻了出来。
  许多屁股底下不干净的官员都想站出来阻止。
  只是一来眼下这个场合不方便。
  二来曹庭鲤的事情确实做得太过分,皇帝以这件事作为解禁风闻奏事的突破口,大家根本就找不出阻止的理由,只能听之任之。
  看着一张老脸都快笑成菊花的王赟,很多人在心里把他王家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遍,但是脸上却不敢有丝毫流露。
  反而配合着李承乾的话,左一句「陛下圣明」,又一句「臣等有罪」,一副乖宝宝模样。
  ……
  对于这些人小心思,李承乾心里一清二楚,不过他却并没有去理会。
  按照现有的规矩将剩下那些人的座次安排好之后,皇帝陛下就从御座上起身,往后殿走去,为接下来的宴飨环节做准备。
  百官心情复杂地送走李承乾,连厕所也不去了,就地开始讨论起刚才发生的这一连串事情,看看皇帝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估计百官已经消化的差不多了,李承乾这才再次登临含元殿。
  这一次来的不止是他一个人,皇后苏薇和皇长子李彻也同时现身,准备参与接下来的宴飨环节。
  对于皇后,朝臣们都很熟悉了,大家的好奇心主要还是落在了李彻的身上。
  身为皇长子,又是皇后所出的嫡子,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李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继承皇位的绝对优势,李承乾其他的儿子根本就没有办法和他争。
  只要李彻长大之后不是太过愚笨、太过暴虐,或者拥有什么让人无法接受的毛病,皇位基本上就已经算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早在先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要接近李彻,捞个从龙之功,潜邸之臣的待遇。
  只可惜,自从四岁以后,李彻就很少再出现在朝臣们面前,就连那些和皇家关系很亲近的臣子,也不知道现在这位皇长子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
  众人上一次看到皇长子,还是在先帝的葬礼上,眼下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李彻又有了不小的变化。
  看着一脸沉稳对着皇帝皇后跪地叩首的李彻,人群议论纷纷,一个看官服应该是鸿胪寺属官的中年男子对身边同僚说道:“本官早就听闻皇长子年纪轻轻,却已神通天成,颇有人主之姿,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周围人立马附和道:“是极……是极……”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