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28

  时近正午,李承乾原本还以为能在李二陛下那里蹭一顿工作餐,却被热情高涨的几位老大人「生拉硬拽」回了东宫,分秒必争的商议起了国子监改革的事情。
  等到金乌西坠,宫门马上就要落锁的时候,几位老大人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李承乾站在春坊的台阶上,看着孔颖达等人离开的背影,调侃道:“权力可真是个好东西,虞大人前段日子走路打晃,没人搀着连门都出不了,这一听说国子监改革,啧啧,连手杖都不用了。”
  杨林低眉顺目地站在一边,自始至终都没有反应,就好像完全没有听到李承乾的话一样。
  ……
  贞观六年十月十五。
  一个注定了要载入史册的日子,后世《唐书》郑而重之的记载了这一天,称其为「贞观盛世」的起点。
  天刚蒙蒙亮,李承乾特地起了个大早,在内侍的服侍下换上朝服,往太极殿而来。
  唐代的朝会分很多种,一般的常朝是在太极宫的两仪殿内举行,参加的人只有各个衙门的主官和一些重要官吏。
  除常朝以外,每逢初一十五,会在两仪殿前的太极殿举行朔望朝,凡在京九品以上的官员,这一天都要参加朝会。
  至于规模更大的冬至、元日大朝会,以后会提到,此处暂不赘言。
  ……
  言归正传,太极殿的格局今天有了些变化,李承乾的座位被搬到了御陛下,正面对着文武百官的位置,显然李二陛下是打算让李承乾和群臣来一场御前辩论了。
  对于这一点李承乾倒不怎么担心,老老实实的在内侍的引导下坐了过去,静候朝会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官慢慢到齐,所有人都惊讶太子怎么坐到了那个位置。
  有心交头接耳,可是殿上比平常多出数倍的内侍和禁卫让这些人打消了这种想法,老老实实按着朔望朝的礼仪或坐或站。
  除了有限的几人外,大多数人都是一头雾水,有那自以为聪明的人开始在心里仔细回想最近长安发生的事,想猜出皇帝和太子今天到底要搞什么名堂。
  没等这些人猜出个子丑寅卯,随着三声「陛下驾临,百官恭迎」的呼声,李二陛下在一众内侍宫女的拱卫下,御座升朝。
  “臣等参见陛下。”百官齐齐躬身拜倒,就连李承乾也从座位上站起来,转过身对着御座上的皇帝老子郑重行礼。
  “众卿平身。”李二陛下今天穿着常服,一脸的和蔼。
  “谢陛下。”百官叩谢之后各回本位,等着李二陛下的吩咐。
  李二陛下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地传到众人耳朵里:“自我大唐立国以来,对内察查吏治,选贤任能,废除苛政,与民生息,以至于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业兴旺,府库充盈。
  对外三军用命,北逐突厥,西抗吐谷浑,彰我大唐赫赫之威。幸诸公勠力,方有今日之盛世,众卿功不可没。”
  百官连忙谦虚道:“全赖陛下圣明,臣等不过叼天之光。”
  李二陛下挥挥手,继续说道:“而今我大唐初显盛世之像,可是治国之道,不可固步自封。太子年纪渐长,对于国政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今日朝会,便说与众卿听听,如果有什么疏漏,众卿不妨直言……太子,开始吧。”
  “儿臣遵旨。”李承乾先向李二陛下行了一礼,再转过身来对着百官一拜,“承乾年幼,如有不到之处,烦劳各位大人不吝指教。”
  “太子高论,臣等洗耳恭听。”百官齐声应道。
  李承乾走回自己的位子坐下,清了清嗓子,说道:“承乾有四论,第一论:风俗论。禁止三代以内有血缘关系的男女结为夫妇。”
  李承乾将自己说给李二陛下听的那番话再说了一遍,听的百官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现在的贞观朝内大部分的官员还是世家出身,家里或多或少都有着近亲通婚的情况,李承乾这番话说完,众人便都开始回想自己的亲戚里面有没有愚笨或者身体羸弱的人。
  “不知太子殿下此议可有根据。”说话的是一个礼部鸿胪寺的官员。
  李承乾将自己如何发现这个问题,到最后得出结果的过程一一向众人解说,等到他说完,众人便都无话可说了。
  其实没有科技手段的辅助,李承乾这种推理的方法只能说明近亲结婚存在危害有很大的可能,并不能完全的证明,不过这些世家子弟最重视的就是家族的传承,所以即使哪怕这种可能并不大,也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
  等到李承乾解释完,李二陛下开口问道:“众卿以为太子的意见如何?”
  百官互相看看,一齐拜道:“臣等皆以为太子之策可谓大善。”
  “如此便拟一份告示,即日起通传天下。承乾你继续说。”李二陛下的神色不见丝毫波动。
第65章
:摊丁入亩!
  李承乾的目光从百官脸上扫过,深呼吸了几下之后,清越的声音通过太极殿的特殊构造传达到每个人的耳朵里:“第二论:税赋论。改革现有税制,行一条鞭法,分朝、地两税,统一纳税。”
  李承乾的话说完,整个太极殿一时有些沉默,倒不是这些人就此赞同了李承乾的建议,只是大家一时间都不明白李承乾说的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个身穿五品官服,坐在文官中间位置的官员站了起来,先是对李二陛下和李承乾各自行了一礼,然后才开口说话:“敢问殿下,何为「一条鞭法」,何为「朝、地两税」?”
  李承乾朗声解释道:“所谓「一条鞭法」,即是取消现有税赋中除徭役以外的所有杂税,统一归入田税之中,从今往后只收田税,其余一概不收。”
  “至于两税法,则是朝廷会根据各地方上报的情况,从当年收取的税赋中扣除一部分留在当地,剩余部分再上缴国库,这些留在当地的称为「地税」,上缴国库的称为「朝税」。”
  介绍完后,李承乾又将自己为什么要如此改革,改革之后有什么好处说了一遍。
  李承乾的话音刚落,整个太极殿就出现了一阵低沉的嘈杂声,百官都在交头接耳的议论。
  大家讨论的重点大多集中在一条鞭法上,至于两税论,不好意思,这个把戏早在西汉初期就已经被人玩过了,咱们这位太子殿下只是把前人的经验翻出来换个名头罢了。
  ……
  对于百官的反应李二陛下早有预料,因此并没有示意内侍让百官噤声,任由他们议论。
  李承乾老神在在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着有人出来发表意见。
  “启奏陛下,臣愚以为太子殿下此策乃嘉大惠于天下,臣附议。”
  大殿之上突然响起一个声音,正在小声议论的百官都循声望去,只见站起来的这人却是之前和李承乾有过龌龊的民部侍郎崔浩真。
  李承乾没想到崔浩真居然会站出来力挺自己,一时间有些发愣。
  倒是李二陛下知道崔浩真的为人,见他出头丝毫不觉得意外,一脸平静地说道:“崔卿的意思朕知道了,还有哪位卿家有话要说?”
  鸿胪寺卿袁琅站了起来,拜道:“启奏陛下,臣有一问想请教太子殿下,望陛下允准。”
  李二陛下语气平静地说道:“诸卿若有疑问,可直接询问太子,无需奏请。”
  百官齐声应诺。
  袁琅对着李承乾一礼,说道:“臣斗胆请问殿下,税制改革之后,口赋之算该当如何?”
  李承乾嘴角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故作不解地说道:“袁大人难道没听清孤刚才所说的话么?孤说的是所有杂税一并合入田税,这口赋自然也在其中。”
  袁琅闻言神色一紧,不只是他,殿内百官至少有一小半都面色微变,好不容易恢复平静的太极殿再次喧闹起来,只是这一次再没有人惯着他们了。
  黄易一摆手中拂尘,沉声道:“肃静!陛下驾前,朝会之上,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
  他这话一出口,那些官员即便再有意见,也只能闭嘴不再说话。
  袁琅站在那里,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敢真的说出口,一时间憋得面红耳赤。
  等了几息之后,李承乾笑着问道:“袁大人还有疑惑?”
  袁琅吓了一跳,连忙摇头,躬身退了下去。
  见袁琅退缩,剩下那些官员一个个都面露焦急之色,可是要他们站出来表态,又没人有那个勇气。
  实在是李承乾刚才已经把旧税制的弊端和新税制的好处介绍的十分详细,此时就算他们站出来,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反驳。
  过了片刻,在几个官员站出来表态支持李承乾的计划之后,坐在百官最前面的房玄龄等人也有了动作。
  看到这一幕,那些心有不甘的家伙暗自叹息,知道大势已去。
  按照大唐官场不成文的规定,凡事只要三省的主官站出来表态,那就说明某个事件的讨论已经到了做决定的时候了。
  果然,在房玄龄几人表示赞同之后,李二陛下便直接下旨由三省共议,确定新的税法,在全国各地选几个州作为试点,确定利弊之后再推行天下。
  听到房玄龄等人接旨的声音,李承乾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
  或许满朝文武都不明白他今天的这些动作背后有什么深意,可是李承乾自己知道,从圣旨下达的那一刻开始,整个中国的历史都将为之改变!
  因为他刚才提的这些建议,用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的名词来解释就是——摊丁入亩!
  对于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想要做出这个改变有多难,历史上为了完成此事,雍正皇帝在短短数年内耗尽了心血。
  在今天朝会前,李承乾也特地为此做了很多安排,甚至打定了不惜一切也要推动改革的主意,却没想到事情最后居然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事后想想,李承乾也明白了过来,虽然表面看上去他面对的局势要比雍正皇帝还要严峻,可实际来说却恰恰相反。
  世家大族虽然比地主老财厉害,可是并非所有的世家大族都靠土地为生。
  以如今的大唐来说,天下豪强不知凡几,可真正以土地为生,靠着剥削佃户存活的只有江南那些「土皇帝」和齐鲁之地的一些腐儒家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